摘 要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明確指出:當前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法治”,并且提出了“法治建設新十六字方針”?;诹⒎ǖ慕嵌葋砜?,“法制建設原十六字方針”中的“有法可依”發(fā)展成為“法治建設新十六字方針”中的“科學立法”,這不僅將科學立法的內涵予以了較大程度的豐富,而且也對立法工作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闡述了“科學立法”的時代確立,其次,基于“法治建設新十六字方針”來深入分析了作為法治新方針的“科學立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科學立法 內涵 訴求 法治建設
作者簡介:羅朝暉,中國共產黨廣東新豐縣委員會黨校。
中圖分類號:D92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152
一、 前言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明確指出:當前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法治”,并且提出了“法治建設新十六字方針”,始終堅持“違法必究”、“執(zhí)法必嚴”、“有法必依”三大原則?!胺ㄖ谓ㄔO新十六字方針”對我國法治建設的目標與方向從四個維度(守法維度、立法維度、司法維度、執(zhí)法維度)予以了明確,無論是什么人,擔任什么樣的職務,在法律面前均是人人平等,這也代表著我國法治建設進入到了新階段?;诹⒎ǖ慕嵌葋砜?,“法制建設原十六字方針”中的“有法可依”發(fā)展成為“法治建設新十六字方針”中的“科學立法”,這不僅將科學立法的內涵予以了較大程度的豐富,而且也對立法工作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法治建設新十六字方針”來對科學立法的內涵與訴求進行探討。
二、“科學立法”的時代確立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 年)正式確立了“法制建設十六字方針”,分別是“違法必究”、“有法可依”、“執(zhí)法必嚴”、“有法必依”,其中對于立法提出的要求即為“有法可依”。之所以會專門提出“有法可依”四個字,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由于受到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1978年之前我國立法數(shù)量較少、法制基礎薄弱,甚至在較多的社會行為領域還存在著 “立法空白”的問題。據統(tǒng)計,我國立法部門在1949-1978 年共立法82 件,其中73 件(89. 02%)是在1949-1959年立法,而后二十年內僅僅只立法9 件。由此可見,那個年代法律虛無主義的盛行與政治運動的高潮迭起已經嚴重破壞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在改革開放之后,國家已經將工作重點從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立法工作得到了大量的支持,也獲得了較快的發(fā)展,立法數(shù)量逐年增加,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的數(shù)量平均每年就達到了10件以上,由其它立法單位的立法數(shù)量更多。
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國基本已經形成了較為健全、完善的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無論是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政治建設,還是在社會建設、文化建設,亦或者經濟建設方面都已經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立法數(shù)量的問題基本已經得以解決,但是立法的質量問題仍然較為嚴重,主要表現(xiàn)在:1.立法容易從主觀意志出發(fā),導致所立的法律法規(guī)難以滿足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2.立法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不強,過于籠統(tǒng)、簡單;3.立法嚴重缺乏“體系化”的安排及考慮,導致較易出現(xiàn)“立法沖突”的問題;4.立法觀念陳舊,嚴重缺乏預見性,導致當前的立法已經比社會需要明顯滯后;5.立法不能合理調整各方的利益關系,甚至出現(xiàn)“責任與權力”、“義務與權利”難以合理配置。究其原因,主要還是與我國立法工作、立法活動的科學性不足存在著較大的關系,因此,科學立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吨腥A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00 年頒布)第 6 條明確提出:立法機關在立法過程中務必要緊密結合現(xiàn)實情況,對國家行政事業(yè)單位的責任與權力,以及法人、公民等的義務與權利進行合理關顧。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六中全會(2006年)明確提出務必要堅持科學立法,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2007 年)再次重申務必要堅持科學立法,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2012 年)將“科學立法”列入了“法治建設新十六字方針”范疇之內。
由此可見,科學立法的提出,針對性極強,既抓住了我國立法領域的主要矛盾,又符合我國法律體系形成的現(xiàn)狀?!坝蟹梢馈眰戎赜诮鉀Q法律的數(shù)量問題,而 “科學立法”側重于解決法律的質量問題,這實質上是我國立法工作的進步,也是建設“法治中國”、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
三、作為法治新方針的“科學立法”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的“法治建設新十六字方針”是一個緊密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體,既獨立存在,又明確區(qū)分?!翱茖W立法”是法治建設的前提,也是法治社會的基礎;“全民守法”是法治建設的基礎,“公正司法”是法治建設的保障,“嚴格執(zhí)法”是法治建設的關鍵,均統(tǒng)一于“良法善治”。從“法制建設原十六字方針”過渡到“法制建設新十六字方針”,不僅只是概念的遞進,更是“局部到全面”、“基礎到系統(tǒng)”的重大突破?;谧置嬉饬x來看,“科學立法”的解讀方式有兩種,第一種:立法活動的結果是“立法”,“立法”用“科學”來進行修飾,“所立之法”的固有屬性就應該包括“科學”,這種科學立法是靜態(tài)意義上的立法;第二種:在立法過程、立法活動中務必要用“科學”來予以修飾,這種科學立法是動態(tài)意義上的立法。
那么,應該如何來正確解讀“法治建設新十六字方針”中的“科學立法”?筆者認為應該選擇動態(tài)意義上的科學立法,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法治建設新十六字方針”中的“守法”、“立法”、“司法”、“執(zhí)法”等關鍵詞并非名詞詞性,而是動詞詞性;并且還選用一系列的副詞來進行修飾,包括“全民”、“科學”、“公正”、“嚴格”等?!傲⒎ā痹凇胺ㄖ谓ㄔO新十六字方針”中為動詞,并非是指立法過程的結果,或者立法活動的結果;而是立法過程或者立法活動本身。由此可見,選擇動態(tài)意義上的科學立法來對“法治建設新十六字方針”中的“科學立法”進行解讀是妥當、合理的。第二,“科學立法”四個字雖然從字面意義上來進行理解,既可有動態(tài)意義,又可有靜態(tài)意義,并且無論是立法過程的結果,還是立法活動的結果均要符合科學的要求,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再加上立法利益性、意志性等影響,導致較難達到完全主觀符合客觀的效果。由此可見,立法過程的結果,或者立法活動的結果用“科學”為標準來予以評判,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學的。由此可見,選擇動態(tài)意義上的科學立法來對“法治建設新十六字方針”中的“科學立法”進行解讀是妥當、合理的。除此之外,還要對法律在法治社會中的價值進行定位和選擇,換而言之,就是要做到法律價值取向正確、合理。大量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法治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法治能夠確保正義、人權、民主、人權、平等、自由,能夠實現(xiàn)正確的價值觀,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正當合法權益;另外一方面,法律也有可能會成為維護個人私利、維護特權階級權益的工具,甚至還有可能會成為專制暴政和法西斯專政的手段。由此可見,務必要實現(xiàn)法律的形式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tǒng)一,注重法律本身的“普遍性”與“合法性”,讓法治成為一種“真法之治”。endprint
所謂“科學立法”,是指立法機關、立法人員在對事物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予以充分認知的前提之上,開展的一系列有意識、有目的立法活動,既能夠滿足未來法治社會的需要,又能夠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關系予以回應,最終達到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二者的統(tǒng)一。由此可見,科學立法的基本要求應該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對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予以尊重
任何的立法活動都務必要對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予以最大限度地尊重,馬克思明確提出:立法者只是在表述法律,并非發(fā)明法律、制造法律。由此可見,立法的基礎在于事物的本質,而非個人的主觀意志;只有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觀點,才能夠深入實際做好田野調查,才能夠對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予以足夠的尊重,才能夠更好地把握住客觀實際。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科學立法”的目的,需要立法者從實際情況出發(fā),結合不同地區(qū)的具體情況來合理分析,“科學立法”的根本工作方法是深入調查研究,而“科學立法”的指導思想則是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
(二)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立法需求予以有效回應
任何的立法活動都應該是在對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予以尊重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但并不是“法律就是客觀規(guī)律”,立法者要將能動性、主觀性予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要能夠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立法需求予以有效回應。只有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地制定出相應的法律,才能夠更好地將法律所發(fā)揮出來的作用做到最大化。與此同時,要深入實際,將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和主要矛盾緊緊把握,尤其是要做好生態(tài)環(huán)境、國家安全、市場經濟、公民權利、社會治理、文化事業(yè)、民主政治等方面的立法工作,通過科學立法來為實現(xiàn)“中國夢”打下堅實的基礎,營造出良好的法制保障環(huán)境。
四、結語
總之,“科學立法”是“法治建設新十六字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礎前提,立法科學與否,同樣要接受實踐的檢驗,而且,最終取決于實踐的檢驗。
參考文獻:
[1]吳敬南. 從“有法可依”到“科學立法”——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視野下的法治建設.現(xiàn)代交際. 2014,12(10).
[2]莫洪憲. 論卓越法律人才的應有素質及其培養(yǎng)路徑.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14,20(6).
[3]張文顯.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偉大綱領——對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認知與解讀.法制與社會發(fā)展. 2015,17(1).
[4]李友根. 論法治國家建設中的科學立法——學習《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一點思考.江蘇社會科學. 2015,23(1).
[5]劉作翔. 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幾點思考——“新法治十六字方針”對社會治理法治化的意義.河北法學. 2016,1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