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宛澍
食蟹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俗稱“九月圓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上海人叫得簡單,喚作“九雌十雄”,說的是陰歷九月,雌蟹飽滿,到得十月,雄蟹有膏,故陰歷九、十兩月是食蟹最好的季節(jié)。當(dāng)然,在中秋節(jié)大閘蟹也足夠肥美,是節(jié)日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
蟹光是大還不行,一定要飽滿,若是兩只蟹分量一樣,那還是個子比較小的好。蟹的飽滿與否,關(guān)系到蟹肉的甜美程度。蟹的飽滿程度,可以從蟹背近臍部的縫看出,這縫至臍,會有條紋,有幾條便稱作“開幾扇門”,這門當(dāng)然是開得越多越好,若是門開得大,大到能夠見到蟹黃,便是極品了。
蟹要有黃才好吃,可以將肚臍翻開,若是在臍管中看得到黃的,便是好蟹。只是此法傷蟹,若不是老客戶,攤主往往不肯讓你如此挑選。另外,還要用手捏一捏蟹腳,越硬越好。腳軟的,俗稱“軟腳蟹”,上海人常用這個詞來形容沒有膽識的人。
蟹買來后,先要洗凈,清水蟹沒有泥污,用水沖淋即可。蟹臍要翻開,擠出臍中的腸污。若是講究,可用牙刷清洗蟹殼。
佐料亦有講究。必要有醋,醋能解腥。醋還一定要是米醋。醋中要放入用紗布濾出的姜汁,姜能祛寒。醋中放姜,以姜汁最好,次者姜末,再次姜絲,若用姜片,便是“不上臺面”了。然后,醋里還要加糖,純醋太酸,糖能解之,而且還可調(diào)和姜的辛辣味道。糖要放許多,放到飽和、醋中再也溶不下糖為止。
有了佐料,還必須要有酒。吃蟹最好是“桂花蜜”,現(xiàn)在無處可覓,只能用黃酒代替。若能尋得新鮮桂枝,加熱黃酒時,放入桂花,可以“濫竿充數(shù)”。黃酒一定要熱,于加熱時,亦要放入姜汁和糖,乃是暖胃良方。若想多吃蟹,必要多喝酒。這月光菊籬下,酒與蟹缺一不可。至于有人說配白葡萄酒,只能冒昧說他一句“外行”了。
經(jīng)過一番折騰,早就等不及想吃了。大閘蟹一定要蒸,有人用水煮,乃是“鄉(xiāng)下人吃法”。蒸蟹,最好用蒸籠,將蟹平放,蒸十五分鐘左右,視蟹大小而定。若是沒有蒸籠,亦可隔水蒸,就是鍋中放水,將碗或盆墊起后加蓋蒸。用此法蒸,于中間要開蓋將蟹上下翻個身,里外轉(zhuǎn)個向,方能加熱均勻,否則,蟹的一邊已經(jīng)“紅袍加身”,另一邊還是青的。
吃蟹,極有學(xué)問,于次序及工具都有講究。吃蟹的工具,自明朝起有“蟹八件”,銅制,上品則用白銀制成,乃是錘、鐓、鉗、匙、叉、鏟、刮、針八樣食蟹工具。蟹八件,如今已不可尋,尚幸存得鉗子一把,乃是白銅鍍銀,吃蟹時省卻許多麻煩。吃蟹說那蟹八件,難免有附庸風(fēng)雅之嫌,但準(zhǔn)備剪刀一把,卻是人之常情,可省不少力氣。
蟹去繩后,要先掰下肚臍,用嘴吸吮,可知那蟹蒸透與否。然后從臍部捏住蟹蓋邊緣翻起。舀一小匙醋放入蟹蓋。這蟹蓋還有專門的名稱,叫做“蟹斗”或是“蟹兜”。蟹斗上方有個缺口,缺口里長著牙齒,齒后是蟹胃,亦稱“蟹和尚”,據(jù)說是欺負(fù)白娘子的法海老和尚所變。用拇指從那缺口摁住蟹齒撳入,可壓斷蟹齒與蟹斗的連接,便可拎起整個蟹和尚。蘸醋吃完上面的蟹黃蟹膏,乃是吃蟹的第一享受;蟹和尚不能食用,棄之。蟹斗里還有蟹黃和膏,可以和醋飲下,也可以剔下食之。
然后便要挑出蟹心,蟹心在蟹的中央,黑色的膜衣下面,可用一只蟹腳的尖,刺破膜衣挑出。蟹心呈六角形,亦稱“六角肉”;蟹心極寒,吃了易胃寒腹瀉。說來也奇怪,這六角肉一物,卻有許多好蟹之人不知,每逢吃蟹,我總要在席間一一教來。挑出蟹心后,將蟹縱向一拗為二,分為兩爿,手執(zhí)蟹腳,醮醋吃黃,是吃蟹的第二享受。
吃完蟹黃,要剝?nèi)バ扶w,蟹鰓在蟹身兩側(cè),狀如柚肉,一絲一絲,上海人叫“蟹百葉”,蟹百葉下有塊三角形的白肉,也要剝?nèi)?。然后便是吃蟹肉了,用手將蟹腳往蟹身撕扯,可將蟹身按格撕開,扯去外面的薄殼,就能吃到蟹肉。切忌盲目縱向朝蟹腳咬嚼,嚼得爛碎,肉卻沒有吃到多少。
吃完蟹身,就是蟹鉗和蟹腳了。蟹若蒸得好,拆斷蟹腳連著蟹身的那端,拗?jǐn)嗔硪欢耍憧奢p輕抽出蟹腳,若是抽不出,可用剪刀剪斷蟹腳兩頭,用筷子一捅即出。
蟹鉗味美,用手掰開食之,掰下的那塊蟹鉗上有白色的骨質(zhì),肉便附在上面,吃完肉,可取下那片骨質(zhì),一對蟹鉗各有一片,可拼成一只白色蝴蝶,煞是好玩。
也有人先吃蟹腳,再剝開蟹身,說是先吃蟹身則蟹腳會冷,反之則不然;想來那與“先吃盆中大蝦,則每筷下去都是最大”和“先吃盆中小蝦,入口一只比一只大”的故事一樣,乃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蟹雖味美,因其性寒,不宜多食,否則會有腸胃不適之虞,謂之“蟹爬腸”。
食蟹之后,宜燒姜湯飲之,可解蟹寒。另外,洗手切不可忘,否則其味三日不去。雖然腥有“腥香”與“腥臭”之別,但還是注重個人衛(wèi)生的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