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增星
12位班主任一堂課
□ 玄增星
很多時候,汪凌瑩的世界都被裝進一個袋子里。那個白色的無紡布袋,被五六本書塞得滿滿的,書上有拼音、生字和故事。
通常,這個袋子被默默地安放在距離汪凌瑩家4公里外,浙江省淳安縣浪川鄉(xiāng)雙源完全小學老師辦公室。3年里,這所學校的12位老師,每人都提過這個袋子。每一周,他們之中總要有人獨自走上山路,把外面的世界用袋子裝好,送到汪凌瑩眼前。下一周,再換成另一位老師。
由于患有成骨不全癥(又稱“脆骨癥”),汪凌瑩13年的生命中有7年都坐在輪椅上。命運先后禁錮了她的雙腿、視力和聽力,從小到大,她所見過的最遠的世界,只有窗外低矮的桑樹。如果沒有這個袋子,她將與外界徹底隔絕。
蔣有兵是第一個提起這個袋子的人。他是學校12位老師之一,也是校長。從學校到汪凌瑩家,走路需要一小時,還要翻一座山。這個10年前畢業(yè)的大學生,即便在大山里,也總是穿著精神的皮鞋和襯衣。穿過蔥郁的茶園和桑田,鞋底已經(jīng)沾滿了泥。每次隔著老遠,他就能看到汪凌瑩坐著輪椅等在門口。
3年前,一位衣服沾滿土灰的男人抱著一個小女孩,突然闖進了蔣有兵的辦公室。男人來回搓著粗糙的手,不好意思地笑著說:“我女兒想上學,您看能不能想想辦法。”
他接著表示自己在附近的建筑工地,起早摸黑打零工。“沒文化能干什么呢?我和她媽媽都沒上過學。”
蔣有兵吃了一驚,正猶豫著,面前的女孩突然抬起頭,小聲地說:“校長,求求你讓我讀書吧,不然爸爸媽媽老了都沒飯吃了?!?/p>
這個答案消除了蔣有兵的一切顧慮,他很快做出決定:讓全體12位老師輪流到她家上課。
從那以后,老師們開始每周進出汪凌瑩家里?;野灯婆f,幾乎家徒四壁的房子第一次鮮活了起來。一套綠色的桌椅被擦得锃亮,墨綠的小黑板掛在墻上,閃著光。它們組成了汪凌瑩最心愛的教室。課堂上只有她一名學生,12位老師每人都是她的班主任。
隨著病情惡化,她的視力和聽力不斷下降,慢慢地,連書上指甲蓋大小的字也看不清了。為了方便她閱讀,老師們會用黑色油彩筆把課文抄在一張A3紙上,或者把一個生字打印成巴掌大小,用紅色在上邊標注拼音。還用硬紙板手工制作了一把尺子,大小是普通塑料尺的十幾倍。
剛開始,汪凌瑩連類似“跟讀一遍”的上課指令也無法理解,拼音學了整整一年,四個聲調(diào)都說不好,說話時緊張得手指都在顫動。老師手把手教她寫字,又擔心用力太大把她的骨頭捏碎。
但她似乎永遠不會疲憊。接連兩三小時的課程,汪凌瑩從來不需要休息,總是央求老師“再講一點”,到吃飯的時間也不想讓老師離開。她沒有午睡的習慣,她心里明白,自己必須珍惜課上的每分每秒。因為這次下課以后,下次上課又將是一周以后了。
為了讓她的等待顯得不那么漫長,蔣有兵給她買了一個芭比娃娃,金色的鬈發(fā),桃紅的裙子。娃娃會唱歌、講故事,還會說“再見”“你好”。從來沒有摸過玩具的汪凌瑩,激動得直掉眼淚:“原來世界上還有這么漂亮的娃娃?!?/p>
雖然起步艱難,但一年下來,汪凌瑩認識了很多字,她也成了家里唯一一個會寫自己名字的人。有一頁從上到下,她分別寫了父親、母親和自己的名字,旁邊用小字標注著:大、中、小。
今年2月,汪凌瑩的故事被媒體報道后,她被送到浙江省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從淳安到杭州,有近兩百公里?!氨纫郧安环奖愫芏啵荒苊恐芏既チ?,不過我們會盡力抽時間?!笔Y有兵拿起袋子出門,“今天有空,正好凌瑩也做完手術(shù)了,去一趟。”
看著汪凌瑩,蔣有兵總能想起自己的童年。他的老家在千島湖的另一頭,去一趟縣城必須坐輪渡。母親不識字,可就算只吃醬油拌飯,也總會省下錢來供他上學。他從小就知道,讀書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徑?,F(xiàn)在,已經(jīng)走出大山的他又回到這里,想要幫助更多的孩子改變命運。
和蔣有兵類似,雙源完全小學的12位老師都來自農(nóng)村。一位90后的年輕老師小時候是留守兒童,當年為了不落后于其他同學,就選擇讀書。
如今,12位老師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希望這個選擇能夠在汪凌瑩身上得以延續(xù)。
在汪凌瑩的病床前,掛著66只千紙鶴,那是學校里66個學生親手疊的,其中有36個是留守兒童。學校的學生人數(shù)一直在下降。汪凌瑩家所在的村莊總共不到10戶人家,大多數(shù)居民是垂暮的老人。如果不是這12位老師,這些孩子可能會像整個鄉(xiāng)鎮(zhèn)一樣,被時代遺忘在沉沉的大山里。蔣有兵想讓孩子們走出去。“我希望讀書能帶給他們的,是擁有選擇人生道路的權(quán)利。”
“等我腿好了就去學校,認識字以后就什么都能干了?!弊詮挠袡C會讀書之后,汪凌瑩享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快樂,“多讀書,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p>
在她剛學過的課文里,有一篇叫《我多想去看看》:媽媽告訴我/沿著彎彎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遙遠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門/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我對媽媽說/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摘自《中國青年報》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