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群
中小學生超重肥胖癥,是由于能量汲取長期超過人體的消耗,脂肪過度堆積,體重超過一定范圍的一種營養(yǎng)障礙性疾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發(fā)生改變,中小學生肥胖癥呈增長趨勢,對中小學生的生長發(fā)育、心理、體質、智力有著不利的影響。嚴重影響了中小學生的生活質量,中小學生超重肥胖癥若不加以控制會持續(xù)到成年階段,增加心血管、代謝系統(tǒng)疾病的風險。超重肥胖患病率增加和產生已成為一個日趨嚴重的危害健康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日益受到醫(yī)學界的廣泛關住。中小學生超重肥胖癥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已高達 15%左右。
1.研究對象
依據羅莊區(qū)某一街道的人口數(shù)、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地理特點,選取一個街道,通過整群測試法,抽取7~15歲本街道中小學生2862名,其中男生1530名 ,女生1332名。再進行超重肥胖影響因素問卷調查 ,共發(fā)放 1800份調查問卷,得到有效問卷 1721份 ,有效率為95.6%。
2. 研究方法
測身高、體重,依據《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BMI超重、篩查分類標準》,以分年齡性別的BMI參考曲線為標準確定超重和肥胖兒。 參考有關文獻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包括姓名、性別、學校、出生年月等一般項目,飲食情況、起居情況、遺傳因素、家庭情況等。每個年級段再選2個班篩選體重正常學生。選出的學生發(fā)放知情協(xié)議書及家長信,由學生及家長簽署知情同協(xié)議書,對自愿參加測試的學生進行檢測。
3.數(shù)據分析、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此街道中小學學生的超重率及肥胖率分別為9.9%和 7.1%,高于目前世界水平,雖然低于北京、上海等市的,但中小學生超重、肥胖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超重率和肥胖率均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男生高于女生。超重肥胖的影響因素混合摻雜主要為:
(一)思想觀念因素 在一些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家庭越是貧困、家長的文化水平越低,超重肥胖的發(fā)生幾率越高,而我國的情況則相反,許多家長認為,自己小時生活苦,現(xiàn)在好了,不讓孩子吃苦,所以除了學習任何事情都不讓孩子干,加上我國生育政策的實施,每家只生一個孩子,很多家長對孩子過度溺愛,對孩子有求必應,尤其在飲食方面,讓孩子過多地攝入高熱能食物,這種錯誤觀念造成了越來越多的肥胖。
(二)遺傳因素 超重肥胖與遺傳因素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常伴有家族史。父母雙方超重肥胖或有一方超重肥胖的孩子中,超重肥胖的可達到 60.0%。同樣,超重肥胖孩子的父母平均體重均明顯高于正常兒童父母體重,從而更明確了遺傳與超重肥胖密切相關。
(三)產前因素 在懷孕妊娠早期由于妊娠反應導致飲食上的比例失調。妊娠反應后增加營養(yǎng)、缺乏孕期保健知識,過分強調營養(yǎng)和缺乏運動,從而造成孕期體重過度增加,致使胎兒脂肪細胞和體重增加,在此層面上導致胎兒出生時體重超重。 學者認為超重肥胖孕 婦,對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的體重有明顯的影響。
(四)家長的文化因素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超重肥胖與心理壓力大有很大關系,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與肥胖及超重有關,父母文化程度低者孩子發(fā)生肥胖的危險性高于父母文化程度高者。
(五)家庭條件因素 有些家庭條件好,家庭成員對孩子過度的保護和代勞,過分的喂養(yǎng)、誘食、勸食。導致兒童攝入的營養(yǎng)超過肌體新陳代謝需要,將多余的能量轉化為脂肪集聚在體內,導致肥胖。
(六)社會文化習俗因素 中華餐飲文化了解不深,盲目崇洋媚外,西方高脂肪快餐、軟飲料、甜食、冷飲、巧克力等各種西式快餐,迎合孩子們的飲食口味、心理得到了滿足。成為孩子們的家常便飯,再有各種營養(yǎng)補品的促銷和宣傳,誘惑家長、孩子過度消費,導致營養(yǎng)過剩,體重增加。
(七)不良的生活習慣 個別肥胖孩子有暴飲暴食,愛吃肥肉、 常挑食、喜歡喝可樂等飲料,輕菜果的不良飲食習慣,很少進行室外活動可導致孩子超重肥胖;而喜歡吃蔬菜、水果是超重肥胖的孩子保護因素,因其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可以減緩食物由胃進入腸道的速度,可避免超重肥胖。我國的傳統(tǒng)習慣很注重晚餐,晚餐大量進食,養(yǎng)成吃夜食的不良習慣,久而久之造成營養(yǎng)過剩、超重肥胖加劇。
(八)好靜惡動的因素 有的孩子過于懶惰,喜好玩電腦、玩手機、看電視,能量消耗下降,活動空間狹小,體育運動量少,體育設施少或擔心運動受傷,并且學習負擔過重,家長又過度保護,都是為了學習,一切全部代勞,由于超重肥胖所引起的運動能力差,被動 退縮等體力活動、心理厭惡因素的惡性循環(huán),熱能消耗少,加重肥胖。
4.預防措施
超重肥胖的影響因素來源于各個方面,如何更好的進行防治來達到降脂的目的,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焦點問題。首先防治措施,是制定以運動方法為基礎,以行為矯正為關鍵技術,飲食結構調整和健康教育貫徹始終,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應制定以家庭為主的飲食調理方案,幫助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進食習慣。其次,避開“洋”快餐,限制零食。再次,應使中小學生養(yǎng)成參加多種體力活動和勞動的習慣,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如長跑、跳繩、踢球等全身性有氧運動,每周鍛煉3~5次。
總之,超重肥胖預防應重視宣傳、技術指導、防治并行,通過社 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普及衛(wèi)生知識、提高衛(wèi)生意識,實現(xiàn)知識——態(tài)度——行為的轉變,養(yǎng)成科學正確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