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慧
【摘 要】馮桂芬是近代中國具有開拓意義且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沿著林則徐、魏源的路線發(fā)展,對中國近代思想政治有著積極的影響。其代表作《校邠廬抗議》集中反映了馮桂芬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思想和改革主張。本文試通過《校邠廬抗議》一書對馮桂芬的主要進步思想進行系統分析,著力反映馮桂芬思想研究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馮桂芬;《校邠廬抗議》;進步;思想
馮桂芬(1809—1874),晚清思想家。字林一,號景亭。江蘇吳縣人。林則徐的得意門生。道光二十年(1840)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充廣西鄉(xiāng)試正考官。咸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定都南京,馮桂芬在蘇州興辦團練,為清王朝收復松江府諸城,升右中允。咸豐十年(1860),太平天國占領蘇州,他逃到上海,參與組建由江浙官紳和英、法、美等國領事組成的會防局,又為蘇南官紳寫信向李鴻章求援,促使曾國藩派李鴻章率淮軍至上海攻打太平軍,并參加了李鴻章幕府,對當時的河漕、兵刑、鹽鐵等問題尤有研究。
一、《校邠廬抗議》內容簡介
全書共四十篇,附錄兩篇?!靶_搹]”為作者的居住處,“抗議”二字語出《后漢書·趙壹傳》,“即位卑言高之意”。作者針對清咸豐以后的社會大變動,以及當時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國家的狀況,向當權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全書內容涉及政治、軍事、文化、生活、經濟等各領域,指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時代方向,集中體現了馮桂芬的開放思想。
馮桂芬寫《校邠廬抗議》的宗旨,在他的自序中作了很清楚的交代:“參以雜家,佐以私臆,甚且羼以夷說,而要以不畔于三代圣人之法為宗旨”。所以要“參以雜家”、“羼以夷說”,這是因為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在西方資本主義侵略的“堅船利炮”面前已經相形見絀,為了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必須“始則師而法之,繼則比而齊之,終則駕而上之,自強之道實在乎是”。否則“不獨俄、英、美、米之為患也,我中國且將為天下萬國所魚肉,何以堪之?”所謂“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即《校邠廬抗議》的思想核心。
二、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中的主要進步思想
1.自強求變思想
從《校邠廬抗議》一書中反映出來的馮桂芬心目中的客觀世界,不是靜止的,而是肯定了歷史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且不是簡單的重復,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中國,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所以考查中國社會問題,就應該把中國放在整個世界中,作為與其聯系著的一部分來考查。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由于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為躲避戰(zhàn)亂,馮桂芬一度避居上海。此時的上海已是一個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著的繁華商埠,數不勝數的新事物、新信息、新觀念在此風云際會,給馮桂芬留下的印象是新奇而深刻的。周旋于十里洋場,他親眼目睹了上海因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滲入而出現的繁榮景象與勃勃生機,也親身體驗了西方堅船利炮之威力。這一切無疑是他向西方學習以圖自強思想的重要催化劑。內憂外患激發(fā)了馮桂芬的愛國熱情,外國侵略使他感到憤慨不已,在此種形勢下,他已經認識到墨守成規(guī)已不能駕馭當前“變局”。
痛定思痛,泱泱大國為什么竟敗在區(qū)區(qū)“小夷”之手?馮桂芬認為中國落后不是 的條件不如人,而是人們的主觀努力不如人,而解決的途徑只有一條,就是自強!馮桂芬批判“夫所謂不如,實不如也,忌嫉之無益,文飾之不能,勉強之無庸”的態(tài)度,正視落后的現實,并且探究落后的原因,“道在實知其不如之所在,彼何以小而強,我何以大而弱?必求所以如之,仍亦存乎人而已矣?!彼麑⒅形鳜F狀做了比較,得出“以今論之,約有數端,人無棄材不如夷,地無遺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實必符不如夷?!奔磁c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中國并非天朝上國,已經遠遠地落在了后面。馮桂芬對中西方的認識顯然是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能及時認清現實而覺醒,這就是進步。他因此疾呼中國不趕快謀求自強之策,會出現“我中華且將為天下萬國所魚肉”的結局。
如何才能達到自強,是固守中國的傳統文化嗎?肯定不是。馮桂芬高呼要自強,要放下所謂“天朝大國”的架子去學習外國的長處。他學習西方的主張和抵抗侵略是直接聯系在一起的,學習西方的目的是為有效地抵抗侵略者。反對俯首帖耳地居于任人擺布的地位中去求“強”而是在求“強”中強調“自”的地位,主張“自造、自修、自用”,自力更生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他相信中國只要擁有了自己的先進武器力量,就可以蕩平區(qū)宇,雄長瀛寰。
馮桂芬向西方學習制造武器和船只的主張與“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一脈相承,與林則徐、魏源屬同一思想體系。但馮氏沒有在先輩的思想上停滯不前,而是在繼承中去粗取精,加以發(fā)展,特別強調了自主自強的重要性。
2.教育改革思想
馮桂芬曾提出,中國曾以人杰地靈而稱雄于世,現在為什么落后了?他將中國與西方在教育、官制等方面進行一番比較研究后,感嘆中國的人才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中國在教育、官制上落后于西方。
馮桂芬首先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抨擊。選官制度是人才流向的引路燈,而中國封建社會自隋唐以來實行科舉選拔官吏,明時規(guī)定以八股文取士,清時嘉慶、道光以后,考場混亂,舞弊成風,科舉取士非但造就不出人才,反而斷送了人才。馮桂芬猛烈抨擊科舉制度,八股取士。這些束發(fā)就學,皓首窮經的知識分子沉湎于程朱理學,埋頭于古籍經書,不問世事,于國于民能有什么用處呢?由此看來科舉制度必須改革。
馮桂芬主張變革科舉考試制度應從考試內容著手。提出改變科舉考試只在四書五經內命題的傳統,加試策論,引導士人關心國家的命運,培養(yǎng)能夠治國安邦、抵制侵略的志士能人。他認為西方科學技術都是建立在基礎科學——算學之上,因此提出在科舉考試中加算學。教學內容應以經學、史學、散文、駢體文、賦、各體詩為主,附加小學、算學,還應附加包括西方文字、自然科學、軍事和生產技術等。要達此目的必須建立新式學校,形成新的教育制度。他建議“宜于廣東、上海設一翻譯公所,選近郡十五歲以下穎悟兒童,倍其廩餼,住院肆業(yè),聘西人課以諸國語言文字,又聘內地名師課以經史等學,兼習算學”“三年為期,學習有成,調京考試,量予錄用”。在這里,馮桂芬不僅提出了學校地點,招生對象,還具體提出了教學內容、教育目的、教學年限,這實在是一種與當時完全不同的培養(yǎng)人才的西式學堂。在他的幫助下,李鴻章在上海、郭嵩燾在廣東先后建立“翻譯公所”、“廣方言館”,聘西人和內地名師廣泛傳授西學,使兩校成為培養(yǎng)西學人才的基地。
馮桂芬堅信只要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科舉內容,做到人盡其才,中國必將成為世界強國。他主張應擴大人才的選取范圍,從各方面選拔人才。不僅如此,他還認為人才的獲得不必只通過考試篩選,還可以采取毛遂自薦的方法,讓人才“許自陳”。讓地方官吏有權推薦人才,讓國民都有機會毛遂自薦,這樣才有利于把更多的具有真才實學的人選拔到適當崗位上去,使他們的才華得以充分發(fā)揮,從而使國家轉弱為強,長治久安。另外馮桂芬還主張把一些在學習外國科學技術方面桌游成效者,視同科舉出身,加以任命。這種主張打破了明清以來只以四書五經取士的限制。
改革科舉制度是清末政治改革的主題之一,也是戊戌變法的重要內容。而馮桂芬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即提出了改革科舉的要求,為后來的發(fā)展做好了鋪墊。
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馮桂芬是中國由傳統向近代轉換時代具有開拓意義的、影響深遠的。他提出全面系統地變法思想,力主在多方面向西方學習,注意消解變法中古今、中西之矛盾,具有開拓意義、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