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鑫森
文學與人生
聶鑫森
什么是“文學”?中國先秦時期曾將哲學、歷史、文學等書面著作,皆歸之于“文學”。魏晉南北朝時期,將“文學”分為韻文與散文兩個大類。到了現(xiàn)代,“文學”則專指用語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藝術(shù),故又稱之為“語言藝術(shù)”,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之屬。
愛因斯坦關(guān)于通才教育,曾說:“(僅僅)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chǎn)生熱烈的感情,才是最基本的,他必須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yè)知識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p>
要做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不論身居何位,廣義和狹義的“文學”的熏陶與啟悟,是人生的大義。
著名學者錢偉長、梁思成對于大學工科教育,有過中肯的評述: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對社會及人生普遍問題有相當之認識”的有理想的工程師,工科學生應“吸收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方面之訓練”。
廣義和狹義的優(yōu)秀的“文學”,應該是以探求真理為目的,以人類尊嚴為人格,讓人生有更高的境界和必備的學養(yǎng)學識及審美潛能。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罔不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p>
古今賢人如屈原、蘇東坡、魯迅、陳寅恪……數(shù)不勝數(shù)。
即便是普通人,也同樣會經(jīng)歷這樣的境界:淪落中的高潔志向,寂寞中的奮發(fā)精進,成功后的坦然、淡泊。
著名作家、詩人聶紺弩一生飽受厄難,但“文學”始終與他相伴,讀詩、寫詩,將苦境變?yōu)闃肪?。“終日執(zhí)柯以伐柯,紅松黑檜黃菠羅”(《伐木贈景頗》);“倘有幽花同此座,不知今夕是何年”(《有光枉過》);“鬢臨秋水千波雪,詩擲空山萬壑風”(《雪峰六十》)……
有“文學”相伴的人生,是美麗而結(jié)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