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爽+王子墨
北京雨燕,曾是北京獨樹一幟的城市符號。誰也沒有想到,陪伴北京城千百年的雨燕會在短短幾十年內數(shù)量銳減,瀕臨消失
從老北京口中的“樓燕兒”,到奧運會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作為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鳥類,北京雨燕,曾是北京獨樹一幟的城市符號。然而在城市化發(fā)展的進程中,北京雨燕的棲息地一再被擠壓,數(shù)量一再減少。近年來,隨著生態(tài)理念的大力弘揚、保護措施的不斷加強,雨燕又再度翱翔于北京的天際,棲息于市井的檐壁,數(shù)量開始回升。
燕子,從來都是與人親近的自然風物,也凝聚著文化韻味。從“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等膾炙人口的詩句可以看出,燕子既是風景的點綴,也是情感的慰藉。北京雨燕的意義,也不只是城市的風景,更體現(xiàn)了獨特的城市氣質,體現(xiàn)著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境。
伴城而棲的燕子
北京一共有多少只雨燕?2001年,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正旺公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北京地區(qū)的雨燕僅存3000只左右。
然而,在半個世紀前,這個問題還很難回答,漫天飛舞的雨燕與古老的北京城“血脈相融”,難分彼此。1965年6月,著名鳥類學家鄭光美沿著紫禁城的護城河騎車慢行,一路發(fā)現(xiàn)了近400只雨燕。1966年,北京師范大學鳥類專家趙欣如還在西四北四條讀小學,他清楚地記得,校舍周圍生活著數(shù)百只雨燕,不時就會錯飛進教室。在老北京的記憶中,從天壇到太廟,從故宮到雍和宮,從北京的城樓、箭樓到頤和園的八方亭、東宮門,雨燕成群結隊圍繞著建筑飛翔,形成鮮活的古都風貌。
“與能在地面啄食的家燕相比,北京雨燕屬于天空?!奔嫒沃袊B類學會副理事長的張正旺告訴記者,北京雨燕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空中度過。北京雨燕與家燕相比體型更大,翅膀窄而長,飛行時向后彎曲形似鐮刀,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110公里。
“雨燕屬于攀禽,它的四個趾都朝前長著,適合在懸崖峭壁、石洞上攀爬?!壁w欣如介紹,這種特殊的結構,致使北京雨燕無法抓取樹枝棲息或是在地面站立行走,只能依附于山體裸巖的縫隙和洞穴邊緣,從高處向下俯沖的同時扇動翅膀才能升空?!罢沁@種獨特的肢體結構與生存方式,讓雨燕在長期演化的過程中選擇了北京?!?/p>
古老的北京城,在明成祖遷都后,先后建成了紫禁城、十王府、鐘鼓樓、天壇等皇家建筑和數(shù)十座城樓、箭樓。這些高大建筑中的梁、檁、椽交錯形成了一個挨一個的人造洞穴,不僅比野外的裸巖更加安全、舒適,而且有利于雨燕的集群繁殖。
1870年,英國著名的博物學家羅伯特·斯溫侯在北京采集到一只雨燕標本,將其拉丁學名命名為Apusapus pekinensis,意為普通雨燕北京亞種。“北京雨燕”就像它的名字一樣,一直是北京中軸線上活著的文化,居住在高大的皇城中,用飛翔的視角見證著這座古城千百年來的滄桑巨變。
消失的燕子
誰也沒有想到,陪伴北京城千百年的雨燕會在短短幾十年內數(shù)量銳減,瀕臨消失。
趙欣如說:“在長期的演化中,北京雨燕逐漸成為一種伴人的鳥,習慣于在人造的建筑物上造窩繁衍?!背鞘械陌l(fā)展變化成為影響北京雨燕生存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
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北京的城樓、廟宇、古塔等建筑所剩無幾,原有巢址的消失,意味著長途跋涉、急需安頓的雨燕面臨無處可去的境地。
“北京雨燕無法找到適宜的巢址,是其數(shù)量銳減的深刻原因。”北京林業(yè)大學自然保護區(qū)學院副院長徐基良指出,出于文物保護目的,防止麻雀等鳥類的糞便腐蝕漆面和木材,許多古建筑都在斗拱的空隙前安裝了防雀網(wǎng),這也進一步壓縮了北京雨燕的生存空間。
“人們很難在野外找到雨燕的巢穴,城市是它們生命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專家聞丞表示,依托于城市繁衍生活的北京雨燕不同于其他野生動物,“并不是說城市占據(jù)了雨燕的生活空間,它們就可以退到深山老林里,它們退無可退?!?/p>
食物資源的匱乏同樣加速了北京雨燕數(shù)量的減少。過去的園林綠化多是以人的審美為中心,將許多原生的喬木灌木和草被,換成了四季常青的外來園林植物,鋪上了單一草種的草坪,這種過于單一的園林綠化很難為鳥類提供充足的食物。此外,城市快速的變化讓北京雨燕有些措手不及,大量的景觀照明影響和破壞了雨燕的夜間休息。北京建筑大學副教授劉博直言:“亮度過高的光源會混淆雨燕的夜間視覺能力,致使其飛出巢穴無法回巢。”
重獲關注的燕子
雨燕的口裂寬大,一只雨燕每天能捕食近萬只昆蟲,對維護生態(tài)平衡起著重要作用。作為北京市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它們的存在對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完整也有著重要意義。值得慶幸的是,這群機智的生物,在人們的關注和保護下,重新煥發(fā)了生機。
今年7月,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和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技館聯(lián)手啟動了北京雨燕科學調查活動,此次調查顯示,北京地區(qū)7月初雨燕數(shù)量約4000只。
目前,正陽門、頤和園、雍和宮、天壇、歷代帝王廟等地是為數(shù)不多幾處可供雨燕繁殖的古建筑。雨燕也對這座古城難舍難分,開始在北京的新式建筑中拓展生存空間。近年來,人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從天寧寺橋、國貿橋的橋洞縫隙,到北京師范大學的主樓、北京大學的仿古屋頂,雨燕上下翻飛的矯捷身影再次出現(xiàn)。
“每年我們都會在頤和園八方亭捕捉雨燕,詳細測量、記錄每只雨燕的體重、體長、喙長、翼長,隨后戴上國際通用的、由全國鳥類環(huán)志中心特制的金屬鳥環(huán)?!敝袊^鳥會志愿者于方介紹,通過金屬鳥環(huán)的不斷回收,可以了解到雨燕的遷徙路線、生長狀況和壽命,從而制定更加合理的保護措施。
7月11日,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奧丹接到求助電話,有熱心市民撿到了墜地的雨燕?!皩⒂暄嘟踊睾?,我們發(fā)現(xiàn)這還是只雛鳥,每兩個小時就要喂食一次,幾乎離不開人?!眾W丹就和其他四位同事輪流值班,晝夜不停地照顧這只雨燕。7月25日,小雨燕的體重和羽毛都達到了健康標準,被重新放歸藍天。
“北京適合雨燕生存的建筑基本飽和,如果想發(fā)展其種群,就一定要給它們更多繁殖的場所?!睆堈ㄗh,在公園濕地建設科學設計的雨燕塔,在現(xiàn)代化建筑外設置巢箱,進行人工招引,為北京雨燕提供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
—座城與一群燕子的“血脈相融”
北京雨燕命運的轉折,展示的是環(huán)境理念的轉變。我們對城市的認知,一度是摩天大廈、通衢廣陌構成的水泥森林,該彰顯出人類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如今則不然,城市,當是人類與自然風物共處的空間,該體現(xiàn)出生態(tài)意蘊。城市的美麗絕不只是水泥,更是自然界的一切有靈之物。
今天我們常能讀到這樣的新聞:某地修路,一棵古樹擋在中間,工程為之繞道而行;某工地成候鳥棲息地,工程為之停工,直至候鳥離去……如果只從經(jīng)濟利益考量,這么做當然是不劃算的。然而今天我們對環(huán)保的重視程度,已經(jīng)不容許我們只算一本經(jīng)濟賬,更要算一本生態(tài)賬,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高度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城市,不能只是委屈自然為人類的工程讓步,讓市民得以在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里詩意地棲居,這才是城市建設的意義所在。
北京雨燕得到善待,這對其他地方也是一個啟發(fā)。一個城市的符號,為什么只能是摩天大樓、城市廣場?是否那些別具特色的動植物,那些供人賞玩不盡的城市生態(tài)風貌,也可以占有一席之地?有人專門以羅馬的鴿子、京都的貓為主題,寫成了一本本妙趣橫生的游記、散文,這些動物本身也是城市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天的城市建設中,自然生態(tài)的各個部分,都應當納入城市規(guī)劃的視野。
說到底,城市也是地球的一部分,它不應當隔絕于自然生態(tài)之外。城市,應當既是人們生活的空間,也是自然風物安頓的地方,更是人們精神世界能夠詩意伸展的一片天地。(資料來源:《光明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