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王耀剛
我的“豫劇緣”
文/圖_王耀剛
“李世民登龍位,萬民稱頌”“鑼鼓喧天,齊把道喊”“陳駙馬休要性情急”……不管是在城市公園,還是在鄉(xiāng)間地頭,不管是休閑在家,還是外出逛街,若能聽到這樣的豫劇唱詞,總是不由自主地哼上一段,一時之間,頓感神清氣爽、怡然自得,這也許是對豫劇愛好的緣故吧。
我的老家是在河南東北部一個偏僻的小鄉(xiāng)村,我的童年是在鄉(xiāng)村度過的。記得小時候,我家里比較窮,沒有幾樣“家用電器”,也就是收音機和手電筒,尤其是收音機,那可是全家的“寶貝”。全家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奶奶或父親就負(fù)責(zé)打開收音機,來回轉(zhuǎn)動按鈕搜尋節(jié)目。一旦找到豫劇節(jié)目,比如:《七品芝麻官》《穆桂英掛帥》《程咬金照鏡子》等,那就會定格在那里,即使有時候信號不好,大家也還是一起去聽??梢哉f,在那個時候,我們邊吃飯、邊聽?wèi)?,那可是全家的精神享受,非常知足。就這樣,在老人的影響下,久而久之,我和哥哥對豫劇便有了好感。
不知從何時起,當(dāng)?shù)匦纬闪艘环N風(fēng)氣,或許是封建意識比較重的緣故,或許是為了百姓的精神需求,一遇到久旱天氣,為了祈求甘霖,村里就要請豫劇團搭臺唱戲,一唱就是十天半月。不論是出于何種目的,總的來說,這也算是為村里增添了文化氛圍。一旦到了唱大戲的時候,村里的小朋友更是興奮不已,當(dāng)然,我和哥哥的那種高興勁兒,相比其他小朋友有過之而無不及。村里唱戲,一般都是在下午和晚上,尤其是遇到周六和周日,我和哥哥便早早地吃過飯,搬著凳子,在戲臺前幫助家人搶占“有利位置”。開戲后,我認(rèn)真觀看舞臺上各種臉譜的人物,他們穿著不同的服裝,扯著不同的唱腔,表演著不同的動作。我邊看邊問奶奶,這是誰呀?那個是干什么的?奶奶便一一回答,這個白胡子老頭兒是老羅藝啊,那個拿花槍的是姜桂芝啊,這出戲就叫《花槍緣》。奶奶邊看邊給我講解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每次看戲都是這樣,哪里看不懂了,奶奶就講哪里。長此以往,在奶奶的幫助下,我對豫劇知識有了更深的認(rèn)識。
由于長期的聽?wèi)?、看戲,再加上小朋友的模仿意識較強,所以,在放學(xué)后,小朋友們便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學(xué)著舞臺上的人物,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自己編著臺詞,搞著笑話,充實了業(yè)余生活。相比之下,我和哥哥對“演戲”,更是情有獨鐘。我感覺,我們的表演技術(shù),比村里其他小朋友,好像更高一籌,因為我們看的戲比較多,不止在自己村里看戲,還經(jīng)常去附近村里看戲。況且,看戲時,我們不光在前臺看,還經(jīng)常到幕后,去了解演員們的人物設(shè)計和化妝情況,早晨,還不時聽他們在樹林中練習(xí)唱腔,對此,我們很有感觸。所以,我們在組織小朋友“演戲”時,有板有眼,并且,職責(zé)明確,很有“戲味兒”,比如有導(dǎo)演、主角、配角和樂隊等,還配有“戲裝”,主要是帽子。表演時,大家各司其職,戴著用曬干高粱稈的外皮和內(nèi)瓤做的戲帽,貼著用紅紙、綠紙做的臉譜,在盆子和缸子等“樂器”的伴奏聲中,邊唱邊舞,聲情并茂,其樂無窮。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錄音機的出現(xiàn),讓我對自己所喜歡的事物有了更多的選擇權(quán)力,就拿豫劇來說吧,我購買了許多豫劇磁帶,有《花木蘭》《南陽關(guān)》《三哭殿》《下陳州》等,聽完了這本聽那本,尤其是對新買的磁帶,來個循環(huán)播放,那種感覺真是讓人舒服。湊巧,我就讀初中時,我的語文兼音樂老師王玉卿,其實也是我的大伯,他也喜歡豫劇,家里有弦子、鈸兒等樂器。我們既是師生、叔侄關(guān)系,也是忘年交的好友。除正常功課外,在業(yè)余時間,我們經(jīng)常討論一些豫劇話題,比如什么是生旦凈丑,什么是豫東調(diào)、祥符調(diào),哪個豫劇團什么戲拿手,哪里出版的豫劇磁帶正版等。特別是在家里,利用閑暇時間,我們還不時在磁帶的伴奏下,拉著弦子,拍著鈸兒,唱上幾段,那真是別有一番韻味。
當(dāng)電視進入農(nóng)村后,農(nóng)民的業(yè)余生活水平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尤其是河南電視臺主辦的《梨園春》欄目,為豫劇這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光大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臺。可以說,每逢周日或假期,這是我必看的欄目。觀看期間,我不僅享受豫劇唱段的意境,以及唱腔與音樂融合的那種韻律和節(jié)奏美,還要品味各個選手的水平高低,基本上每看一期,我都會為每個選手進行一番評論,并像小朋友似的,與家人“打賭”,一根筋似的一爭輸贏,這也許是特別喜愛豫劇的緣故吧。后來,有了VCD、DVD播放機,我購買了許多豫劇光盤,這讓我更加自如地選擇自己所喜愛的戲曲。其實,剛開始時,由于我妻子的愛好與我不同,她對我買豫劇光盤和霸占電視看豫劇,很是反感,經(jīng)常說我“老古董”?;蛟S是我開導(dǎo)有方,或許是我任性的緣故,或許是妻子包容的因素,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妻子與我的愛好有“并軌”的趨向了。
豫劇,作為河南的標(biāo)志,不僅以其抑揚有度、行腔酣暢、韻味醇美,享譽國內(nèi)外,而且其所彰顯的文化內(nèi)涵和民族情懷,不斷激勵和鼓舞著一代一代的河南人乃至華夏子孫?,F(xiàn)在,在我們家,看豫劇、唱豫劇不只是我個人的愛好,就連我14歲的女兒,在茶余飯后,也不時彈著電子琴,低聲唱上一小段花木蘭、穆桂英之類的,也許,這就是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所在吧!
(作者單位:清豐縣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