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好故事的德育功能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要注意發(fā)揮其作用。本文從中國好故事運用于高校思政課的必要性出發(fā),點明了注意事項,并提出了中國好故事運用于高校思政課的應用路徑。
關鍵詞:中國好故事;主渠道;契合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做好宣傳思想工作,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成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內容,在這個理念指導下,作為高校思政工作主渠道的思政課堂也要運用好中國好故事,提高高校思政課的效果。
1 中國好故事運用于高校思政課的必要性
1.高校傳統(tǒng)思政課的缺陷。高校傳統(tǒng)思政課的教學方法側重于灌輸式的理論講授,課堂氣氛沉悶,導致大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哪怕思政課教師的課件很新穎,只要話題轉回教材內容,大學生的專注度就大打折扣。傳統(tǒng)思政課內容與大學生專業(yè)結合度較低,在“有用”的功利意識下,大學生認為思政課對自己未來的幫助不大,因而學起來缺乏動力。現(xiàn)在思政課每門課程信息量都相當大,內容濃縮程度高,需要思政課教師用大量生動案例進行解釋,而思政課課時有限,教師不可能對所有問題講解清楚,只能選擇其中的一些詳講。這些因素導致傳統(tǒng)的思政對于當今大學生缺乏吸引力。
95后的大學生智能手機成為標配,包含海量資訊的網(wǎng)絡隨時隨地能夠提供任何他們想獲得的信息,微博、微信、QQ這些自帶互動功能的社交媒介能隨時隨地傳播自己感興趣的消息。高校思政課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理論講授導致的結果就是上課時大部分大學生成了“低頭族”,沉浸在網(wǎng)絡的世界里面,尋找著自己的興趣點,絲毫達不到思政課教學的效果,更談不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中國好故事在思政課中的積極作用。中國好故事以優(yōu)美的文字、良好的故事情節(jié)或者生動的講述能夠很快抓住受眾的眼球,它的表達方式更為生動,更為形象,比理論闡述更為有趣,能寓教于樂,大學生更加容易接受。中國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和文化大國,中國好故事資源非常豐富,現(xiàn)代的中國進入自媒體時代,個人上傳了海量的故事材料,從不同的角度記錄和表達著不同的生活和見解,這些資訊對于95后的大學生而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這些記錄著生活現(xiàn)狀的直接素材,更直觀地論證了思政課的很多理論知識,比思政課教師單純理論講授更讓大學生信服。
中國好故事在思政課教學中起到的增強吸引力和增加說服力的積極作用剛好可以彌補傳統(tǒng)灌輸式的思政課堂,把二者結合起來可以起到促進作用。
2 中國好故事運用于高校思政課的注意事項
1.中國好故事只是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不是全部內容。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采取講故事的方式,可以把思政語言變?yōu)槿粘UZ言,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故事場景,將理論講授與中國強盛、民族復興、個人幸福相結合,這一定能增強思政課對于大學生的吸引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但是思政課教師不能盲目樂觀,必須保持足夠的理性,明確中國好故事可以運用于思政課課堂教學,但是它只是教學流程中的一個小環(huán)節(jié),是用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的和現(xiàn)在正在發(fā)生的故事來加深大學生對思政課理論知識理解的一種方法,目的是運用這些好故事的生動性、現(xiàn)實性和啟迪性幫助大學生理解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思政課教師不能頭腦發(fā)熱,只看到中國好故事的教學效果,而把整個課程變成了中國好故事的展示課程。將思政課理論闡述與中國好故事結合起來,把感性的現(xiàn)象與理性的政治理論知識結合,大學生才能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才有可能把思政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中國好故事運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其真實性,不能被藝術化再加工。
思政課是中國獨有的一門政治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于輔助理解思政課理論知識的中國好故事也有了真實性、科學性的要求,中國好故事一定是選擇真實的故事,不得對歷史上的事情和現(xiàn)今正在發(fā)生的事情進行藝術處理再加工,不能為了增強它與思政課理論知識的契合度而進行改編。思政課教師發(fā)現(xiàn)所選中國好故事與所講授的理論知識契合度有差距的時候一定是要重新查閱資料,找到更加合適的具有勵志、啟迪作用的好故事。講真實的中國好故事,這是思政課教師的一種職業(yè)操守,也更是對中國文化和中國制度的自信,只有真實的故事才經(jīng)得起學生的拷問,更加增強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任,進而發(fā)展為他們的信仰。把中國好故事運用于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在故事內容的選擇和意義的挖掘上,思政課教師還大有可為。在遵循教育規(guī)律、思政工作方法的前提下,不斷改進課堂教學,能夠更好地發(fā)揮課堂這個主渠道的作用。
3 中國好故事運用于高校思政課的應用路徑
高校思政課教師把中國好故事引入思政課堂,首先要確定一個底線原則,中國好故事是為了詮釋思政理論知識,不能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也不能是為了迎合大學生的喜好而講故事。高校教師在選擇中國好故事時一定要注意契合度,所選擇的故事一定要與所講授理論知識高度契合,用這些合適的中國好故事來詮釋思政理論知識。
1.選用正在發(fā)生的鮮活故事
高校思政課選用的中國好故事一定要鮮活,最好是正在發(fā)生的,要挖掘出大學生沒有關注到的面,這樣的好故事才能更加有吸引力。筆者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教學中,講解“生態(tài)文明建設”時,考慮到2015年柴靜的《穹頂之下》影響實在太大,大學生們的印象太深刻的因素,也準備了相關的中國好故事開展教學。筆者選擇的是喜迎十九大系列節(jié)目《還看今朝湖南篇》中《聽見湖南》約3分鐘的視頻,跟隨記著的鏡頭,用耳朵去感受湖南山山水水的美好,用心靈去感受醉人的大自然,用這段視頻讓大學生明白,今天的中國或許還存在柴靜鏡頭下的那些丑陋,但更多的還是美好,存在于綠水青山,植物動物之中,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確實存在問題,但也不全是糟糕,美好應該更多。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論講解中筆者運用了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齊沙漠的故事,用變化發(fā)展的眼光,介紹中國沙漠治理的成果,介紹庫布齊沙漠的循環(huán)經(jīng)濟模式,給大學生樹立信心,中國把地球癌癥——土地沙漠化給控制住了,基本成功治理了庫不齊沙漠,那么要對中國的其他環(huán)境問題有信心,霧霾、水污染等不利于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頑疾正在下大力氣進行治理,而且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他們的認可度還是比較高的。
2.選用身邊發(fā)生的真實故事
高校思政課選用的中國好故事優(yōu)先選用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尤其是同齡人中的好故事,這樣的好故事對于大學生更加具有啟迪性。以《基礎課》為例,緒論部分“珍惜大學生活 開拓新的境界”主旨就是讓大學一年級學生盡快適應新的校園,融入大學的生活和學習,為了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思政課教師可以選用學校優(yōu)秀在校學生的好故事與學生一起分享,尤其是這些優(yōu)秀的學長學姐親自到課堂分享自己在大學校園的成長故事,給新生談談適應校園的攻略,學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對于課堂的關注度會很高,也更加樂意接受這樣故事的啟發(fā)。
3.選用當?shù)氐慕?jīng)典故事
高校思政課選用的中國好故事還可以從高校所處地方搜集,大學生在一所高校要學習和生活三四年,他們把當?shù)乜闯勺约旱牡诙枢l(xiāng),當?shù)氐慕?jīng)典故事更容易引發(fā)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大學生雖然思政理論修養(yǎng)不強,并且對理論興趣不大,但是他們情感豐富,容易被感染。教師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愛國主義”專題教學中就選用課當?shù)刂沂康墓适?,學校校門外兩百米有一座會龍山,山上有湖南益陽籍烈士曾士峨紀念碑和國際義士何鳳山墓,在愛國主義教育專題學習時,教師帶學生到烈士紀念碑和何鳳山墓前講他們的故事,把烈士的先進事跡和國際義士的壯舉介紹給學生,并舉行了緬懷儀式。這一次愛國主義教育采用現(xiàn)場講故事的教學方法,效果非常好。
參考文獻
[1]郭巧云,李青春.“故事化”案例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運用[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3(1)
[2]李紅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好中國故事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6)
[3]張飛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好中國故事探討[J].北京教育·德育,2016(10)
作者簡介
肖華(1978—),女,漢族,湖南益陽,講師,公共管理碩士,湖南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