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瑩+張野+張珊珊+劉琳
摘要:目的:考察中學生不同角色欺凌的特點以及對其自尊的影響。方法:采用隨機分層抽樣的方法抽取遼寧省的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1)75.08%被調查對象是帶有雙角色欺凌;傳統受欺凌一網絡受欺凌者所占比例最高。(2)不同自尊水平自尊者與卷入傳統欺凌、網絡欺凌有顯著相關。(3)傳統受欺凌、網絡受欺凌和實施網絡欺凌對中學生自尊有顯著負預測作用。結論:中學生欺凌存在雙重欺凌角色,不同欺凌角色對中學生自尊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關鍵詞:中學生;欺凌角色;自尊
在世界各地,每天都會發(fā)生校園欺凌事件,每年也會因校園暴力而致使許多學生自殺。在欺凌事件中,心靈被扭曲的欺凌者手段之殘忍,可以說,校園欺凌已經成為威脅社會的一個嚴重的問題。欺凌(bulling)是指恃強凌弱、以多欺寡、反復且持續(xù)性地傷害他人的行為,它可以通過身體接觸、言語威脅以及排斥等方式出現。心理學上,傳統的校園欺凌可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隨著手機和網絡使用的普及,這種現象逐漸地出現新的發(fā)展趨勢,即借助手機短信、電子信件來實施欺凌。由于在欺凌過程中,實施欺凌者會明確評估到自己與對方間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關系等力量的對比失衡,它對“受傷者”和“欺凌者”都會造成傷害。與傳統欺凌相比,網絡欺凌會變得十分隱蔽和安全,但卻會更嚴重地對青少年造成長期的心理傷害,出現自信心降低、成績下降、逃學等不良行為。為此,本研究試圖將傳統與網絡兩種形式欺凌進行比較,探討兩者對中學生自尊水平的影響作用,以期對中學生欺凌行為的干預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遼寧省的5所中學的中學生共651名,有效問卷618份,有效率為95.81%。其中,男生302名,女生306名,初一145名,初二159名,高一149名,高二165名。
(二)研究工具
1.中學生傳統欺凌/受欺凌情況調查問卷
采用張野等人編制的中學生傳統形式欺凌問卷,包括實施傳統欺凌和受傳統欺凌兩個分問卷,由身體欺凌、言語欺凌和關系欺凌3個維度及13個題目組成。采用5點評分法,從“從來沒有”到“總是”,分數越高表示情況越嚴重。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問卷的系數分別為0.73和0.75。
2.中學生網絡欺凌/受欺凌情況調查問卷
采用張野等人編制的中學生網絡形式欺凌問卷,包括實施網絡欺凌和受網絡欺凌兩個分問卷,由言語欺凌、關系欺凌和權益欺凌3個維度及12個題目組成。采用5點評分法,從“從來沒有”到“總是”,分數越高表示情況越嚴重。系數分別為0.71和0.86。
3.自尊量表(SES)
由Rosenberg編制,經我國學者季益富、于欣翻譯并修訂。該量表由10個條目組成,采用里克特4點評分,從“非常符合”到“很不符合”,得分越高,自尊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量表的系數為0.88。
(三)研究程序
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當場回收問卷后剔除無效數據,利用SPSS16.0進行描述性統計和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處理數據。
二、研究結果
(一)中學生雙角色欺凌角色類型的分布狀況
實施傳統欺凌一受傳統欺凌者68人,占總體11.00%;實施網絡欺凌一受網絡欺凌者77人,占總體12.46%;實施傳統欺凌一實施網絡欺凌者78人,占總人數12.62%;受傳統欺凌一受網絡欺凌者93人,占總體15.05%;實施傳統欺凌一網絡受欺凌者89人,占總體14.40%;實施網絡欺凌一受傳統欺凌者59人,占總人數的9.55%。總之,各種雙角色欺凌者占被調查中學生總人數的9.55%~15.05%之間,表明中學生普遍兼具兩種欺凌角色。
(二)各自尊水平下中學生是否卷入兩種形式欺凌的差異分析
對卷入傳統、網絡、未卷入傳統、網絡形式欺凌分別與不同自尊水平進行列聯表x2檢驗,兩者間呈顯著相關。
另外,將傳統受欺凌、網絡受欺凌、實施傳統欺凌和實施網絡欺凌總得分與自尊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同樣顯示各種欺凌與自尊呈顯著地負相關,相關數r分別為-0.18、-0.15、-0.09和-0.10(ps<0.001)。
(三)中學生兩種形式欺凌對中學生自尊影響的回歸分析
以自尊為因變量,性別、年級、傳統受欺凌和網絡受欺凌為預測變量進行回歸分析,見表2。在控制性別和年級后,傳統受欺凌對中學生自尊有顯著地負預測作用;在控制性別、年級和傳統受欺凌后,網絡受欺凌對中學生自尊有顯著地負預測作用。
對數據標準化處理,在控制性別和年級后,實施傳統欺凌對中學生自尊有顯著地負預測作用;在控制性別、年級和實施傳統欺凌后,實施網絡欺凌對中學生自尊無預測作用,見表3。
綜上,傳統受欺凌、網絡受欺凌和實施傳統欺凌對中學生自尊有顯著負預測作用,說明遭受傳統或網絡受欺凌和實施傳統欺凌會降低中學生自尊。
三、討論
(一)中學生不同類雙角色欺凌人數分布狀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75.08%的中學生帶有雙角色欺凌身份。首先,傳統受欺凌一網絡受欺凌占總體的15.05%,是6種雙角色欺凌人數最多的群體,表明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他人欺凌的中學生,在網絡中可能也是受欺凌的對象。其原因有:一是傳統與網絡欺凌存在一定的重疊性、延續(xù)性和關聯性;二是傳統欺凌形式的卷入可以預測網絡形式的卷入。以往研究發(fā)現傳統形式的受害者往往是網絡欺凌的受害者。其次,實施傳統欺凌一網絡受欺凌人數占總體的14.40%,說明在學校環(huán)境中實施網絡欺凌的中學生可能在網絡上受到他人的攻擊。這一結果提示教育者不僅關注那些在校園中實施傳統欺凌者對他人的攻擊或暴力行為,也要考慮這類中學生在網絡上受到的他人欺凌,因為受到網絡欺凌是能夠增加中學生自殺意念和自殺嘗試的風險。另外,本研究還發(fā)現實施傳統欺凌一傳統受欺凌和實施網絡欺凌一網絡受欺凌檢查出的比率分別為11.00%和12.46%,這與國內外學者的部分研究結果相同。
(二)中學生受欺凌、實施欺凌與自尊的關系
本研究顯示傳統、網絡受欺凌、實施傳統、網絡欺凌與自尊均顯著負相關,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由于傳統和網絡兩種形式欺凌都屬于消極行為,具有一定的反社會性,無論是實施欺凌中學生還是遭受欺凌中學生都會出現心理健康受損、學業(yè)成績下降和同伴關系緊張等問題。從受欺凌的角度來說,中學生因遭受欺凌而缺乏同伴支持,增加他們的被拒絕和被排斥感。從實施欺凌者角度來說,在學校里,教師和同齡同伴會疏遠、否定和批評那些實施欺凌行為的學生,因此,實施欺凌者也會體驗到被拒絕和排斥的感覺,造成自尊水平的下降。進一步回歸分析表明,受傳統欺凌、受網絡欺凌和實施傳統欺凌對中學生的自尊水平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說明受傳統欺凌、受網絡欺凌和實施傳統欺凌會導致中學生自尊水平的下降??梢?,傳統、網絡兩種形式的欺凌都會給中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傷害。本研究的結果也發(fā)現網絡受欺凌的中學生有較低的自尊心。可見,重復地遭受網絡欺凌行為會減低遭受欺凌中學生的自尊水平,他們會感受到這種欺凌帶來的憤怒、沮喪或壓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