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秀萍
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 史秀萍
新課程理念下的“合作學習”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以問題的提出為核心,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形式,以完成學生發(fā)展為最終目的”的課堂教學新結構。事業(yè)的成功需要交往、需要合作。交往和合作是具有時代精神的主流創(chuàng)造方式之一,也是人的素質發(fā)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隨著素質教育的步步深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逐漸被引入課堂。合作交流已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新課程標準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滿腔熱情地引入小組合作學習,但是由于缺乏對小組合作學習精神實質的正確把握和冷靜、理智的思考,使小組合作學習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該著手于以下幾個方面。
興趣是上好課的前提,當然也是保證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前提。那么,如何調動學生的興趣呢?
1.給學生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
一個被學生接受、喜歡的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才能讓學生感興趣和接受。古人對這一點很重視,《學記》說:“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顏氏家訓》說:“同言而信,信其所親?!敝v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當作能動的人來看待,尊重學生的人格,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每個學生都受到尊重,敢于提出自己見解,大膽發(fā)言。即使回答錯了,也不要刺傷其自尊心,要讓其得到鼓勵,使其精神愉悅地投入到學習中。
2.創(chuàng)設一個合適的教學情境。
好的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愿望。比如在教學《麻雀》時,課前講一個故事:在2008年的地震中,一個學校某班的學生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中,別人都以為這些孩子沒有生還的可能,但其中一個男孩的父親卻相信自己的孩子還活著,于是不停地挖,幾天后,終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這個班的學生。這種父子間的深情為學生學習《麻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問題是學生認識活動的啟動器和動力源,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他們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陶行知先生認為,兒童獲得了言論自由,特別是得到了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fā)揮他的創(chuàng)造力。如果小組合作學習時所要研究的問題不是學生所關注的,那么,很難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提出的問題不應該是學生不懂的問題,不應該是語文課“學什么”的問題。如果“學什么”能由學生決定,必定煥發(fā)起學生學習極大的熱情,這就為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生不善于發(fā)現并提出問題,這是因為他們不會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關因素去構設矛盾。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培養(yǎng)學生大膽探索、獨立思考的能力,拓寬學生質疑的思路。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去發(fā)現和提出問題。例如,在教學《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文時,教師可以緊扣文章的寫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角度。按照常理,課文應寫邱少云的內心活動,可是課文里為什么不寫邱少云的內心活動,而寫我的內心活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讓學生圍繞這一中心自己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各抒己見,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自覺、自主地進行學習,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是否有效,取決于自主學習是否有效。沒有有效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只不過是個形式,走走過場而已。
自主學習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自主學習的目標。其次,自主學習時應多采取默讀的形式,這樣更有利于思考。再次,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動筆讀書的習慣。在學生自主學習時,必須讓學生動動筆,劃下感悟深的句子,并在旁邊作簡要批注,不明之處也作個記號,這樣的自主學習才是有效的。要給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
總之,合作學習應該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在學生具備一定前概念的基礎下進行;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對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要及時加以引導和點撥,不斷激發(fā)他們的思維,引發(fā)他們新的思考。合理有序地進行小組合作,一定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青海省西寧市玉井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