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建功+張濤+劉鴻+劉春池+張飛+蔡林鋼
摘 要:通過對新疆裸重唇魚(Gymnodiptychus dybowskii)初孵仔魚寄生蟲患病魚體不同濃度鹽水浸泡梯度試驗,研究新疆裸重唇魚寄生蟲病的致病機理和防治方法。試驗結果表明,致病寄生蟲有鯉斜管蟲(Chilodonella cyprinid Moroff )、顯著車輪蟲(Trichodina nobillis Chen)和東方車輪蟲(trichodina orientalis Chen et Hsieh)3種,其致病方式是通過粘連魚體鰓部、鼻孔、體表等部位,引起魚體組織發(fā)炎,無法游動或攝食,進而死亡。該寄生蟲病防治方法為鹽水浸泡,濃度為1.25%,在該濃度鹽水中,即可以殺死致病蟲體,又可以最小程度造成對魚體生理組織的傷害。
關鍵詞:新疆裸重唇魚(Gymnodiptychus dybowskii);寄生蟲?。~類);初孵仔魚;鹽水浸泡;梯度試驗
新疆裸重唇魚(Gymnodiptychus dybowskii)隸屬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裂腹魚亞科(Schizothoracinae),裸重唇魚屬(Gymnodiptychus),地方名:厚唇魚、小白條。該魚僅分布于新疆,是伊犁河流域內典型土著種和生態(tài)敏感種[1]。它具有生長快、肉質細嫩鮮美等特點,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目前為伊犁河流域主要捕撈種群[1]。隨著近年來捕撈強度的加大,以及資源保護的意識淡薄,近幾年該魚在伊犁河流域的種群資源量急劇下降,為了保護伊犁河流域水生生態(tài)生物多樣性和補充新疆裸重唇魚種群資源量,已經開展大量該魚種的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研究[2],并于2008年開展人工繁殖和人工馴養(yǎng)等技術研究,取得了相應的技術成果。
隨著我國漁業(yè)技術的提高和養(yǎng)殖業(yè)的擴大,工廠化、高密度、循環(huán)水等集約化養(yǎng)殖技術的使用,使一些新興魚病也成為了這些高新技術發(fā)展的附屬產物[3]。因此新疆裸重唇魚人工育苗過程中的魚苗寄生蟲病也成為大規(guī)模人工繁殖培育技術的瓶頸,通過本試驗的完成,來簡單介紹新疆裸重唇魚魚苗培育過程中所遇到的魚病特征以及常規(guī)防治方法,來為以后該魚種的大規(guī)模繁育提供魚病防治技術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 試驗用魚 新疆裸重唇魚初孵10 d患病仔魚,全長0.9~1.2 cm。培育于40 cm×60 cm×80 cm的培育箱中,每隔8 h換水一次,水源為自然泉水引流水,水溫14~18 ℃,氣泵充氧,培育密度為每箱培育3 000尾,開口餌料投喂鹵蟲。
1.1.2 試驗器具和藥劑 常規(guī)解剖鏡和顯微鏡各一臺,1 L容量燒杯7個,試驗用水為培育魚苗用水,試驗藥劑為固體食鹽。
1.2 試驗方法
采用肉眼觀察和解剖鏡、顯微鏡鏡檢的方法,觀察記錄患病魚苗的患病反應,并在鏡檢中確定患病魚苗的致病寄生蟲種類和單位魚體所寄生蟲體的數(shù)量;將7個燒杯分別調配0%、0.25%、0.5%、0.75%、1%、1.25%、1.5%、1.75%、2%、3%的1 L食鹽水溶液,標號1-7號,從試驗用魚中隨機取出700尾患病魚體,分裝到這7個燒杯中進行鹽水浸泡梯度試驗,根據平時的培育換水時間,將試驗浸泡時間定為8 h,以備試驗方案可直接進行大面積潑灑浸泡治療。8 h后觀察記錄各個試驗組的魚苗死亡率和寄生蟲體死亡率,魚苗死亡率通過肉眼觀察和應激反應計算確定,寄生蟲體死亡率通過顯微鏡視野面積確定,通過數(shù)據分析確定最佳鹽水防治濃度。
1.3 數(shù)據處理
根據試驗藥物對新疆裸重唇魚幼魚的浸泡防治試驗結果,進行數(shù)據錄入Excel,以鹽水濃度為橫坐標,以新疆裸重唇魚魚苗死亡率為主縱坐標,以寄生蟲體的死亡率為次縱坐標,繪制兩條線性相關曲線,根據C寄生蟲減去C魚的值所對應的鹽水濃度來確定最佳防治濃度C有效。
C有效=Max(C寄生蟲-C魚)
其中C有效表示鹽水濃度,C寄生蟲表示寄生蟲體死亡率,C魚表示試驗魚苗死亡率。
2 結果與分析
2.1 新疆裸重唇魚仔魚患病反應
新疆裸重唇魚具有伊犁河流域冷水魚資源特殊的繁殖發(fā)育特征,初孵仔魚一般需要經過5~7 d的時間才能開始上浮并攝食,上浮之前魚體基本無活動,表現(xiàn)為靜躺培育箱箱底,僅在受到外界刺激時會做扭動性應激反應。但是患病魚體在7 d時無上浮,也無開口攝食現(xiàn)象,魚體表現(xiàn)為不停地應激反應,且開始出現(xiàn)死亡,死亡魚體周圍有絮狀物粘連。而且發(fā)病速度快,一般在24~48 h就會出現(xiàn)魚苗從應激反應到大量死亡的現(xiàn)象。
2.2 寄生蟲的種類及數(shù)量
2.2.1 寄生蟲的種類 通過解剖鏡和顯微鏡觀察,初步確定新疆裸重唇魚寄生蟲病致病蟲體有3種。
2.2.1.1 鯉斜管蟲(Chilodonella cyprinid) 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前部較薄,后部較厚。腹面觀一般像卵形,左邊稍直,右邊稍彎,后端往往凹入一缺口。在背面,除在前端左側有一橫行的剛毛外,其余部分均沒有纖毛。在腹面,左右兩邊共有16條長短不一的纖毛線,左邊9條,右邊7條,纖毛線上長著一律的纖毛,腹面中間部分裸露。胞口在腹面前端,系由大約16~20根刺桿作圓形圍繞成漏斗狀的口管,末端緊縮成一條延長的粗線,向左邊作螺旋狀繞一圈,這是胞咽所在。整個口管,一般與身體縱軸向左約成30°角傾斜。當側面游動時,口管往往稍微突出體外。大核接近圓形,位于身體后部。小核球形,一般在大核旁邊或后面。兩個差不多大笑的伸縮泡,一個在前部偏右,另一個在身體后部偏左。
2.2.1.2 顯著車輪蟲(Trichodina nobillis Chen) 身體呈碟形。齒體的錐部比一般的種類小。齒鉤呈扇狀,鉤柄特別細?。积X棘呈細長的針狀,長度大于齒鉤。大核馬蹄形,小核長橢圓形或近似紡錘形,一般在大核左臂前部的外緣。endprint
2.2.1.3 東方車輪蟲(trichodina orientalis Chen et Hsieh) 身體較扁,外形像菜碟。齒鉤呈鐮刀狀,鉤的背面較厚。齒棘呈針狀,末端尖銳,長度大于齒鉤。大核馬蹄形,左臂前部,小核橢圓形或卵形,很小,一般不大顯著,常在大核左臂前部外緣,但不與大核靠攏[4,5]。
2.2.2 寄生蟲的數(shù)量 對于新疆裸重唇魚仔魚寄生蟲病的7個試驗組抽取105尾患病魚體進行鏡檢計數(shù)來看,本次試驗魚體平均每尾感染寄生蟲體個數(shù)為1 000~2 000個,應屬于重度感染階段,寄生蟲體幾乎遍布充塞于仔魚的鰓部、鰭條部位、鼻腔以及口腔周圍。并且在鰭條部位明顯看到腐爛和啃食特征。而在口腔和鰓絲處可看到大量黏液存在,將水中的懸浮物粘連于此。
2.3 試驗數(shù)據及處理結果
在保證各種外在條件均同于培養(yǎng)箱培育魚苗條件相近的前提下,8 h后對7個試驗組每組取15尾試驗魚體進行鏡檢、計算,數(shù)據見表1。
由試驗數(shù)據我們可以看出,在鹽水濃度低于0.5%時對魚苗是無傷害的,但是在該濃度下亦不能殺死寄生蟲體,起不到防治的作用;而當鹽水濃度大于3%時,魚苗無法存活,這對防治魚病也沒有意義;通過我們的觀察記錄,這三種蟲體的分裂繁殖速度很快,必須要保證100%的殺死才能起到魚病防治的作用,而在鹽水濃度大于1.25%即可達到此目的。根據此數(shù)據我們繪制新疆裸重唇魚魚苗在不同濃度鹽水中仔魚和寄生蟲體的死亡率線性相關曲線圖,從圖1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當鹽水濃度為1.25%時,C寄生蟲-C魚的值處于最大值,由此我們可以通過計算公式得出C有效為1.25%時,是治療新疆裸重唇魚寄生蟲魚病的最佳濃度。
3 討論
原生動物是最低等的動物。種類很多,有自由生活和在其他生物體內外生活兩大類;前者絕大部分為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餌料;后者中不少種類卻成為魚類、家畜和人類的疾病病原體。常見的原生動物致病種類有鞭毛綱、肉足綱、孢子綱、纖毛綱、吸管綱5大綱200余種[6]。在本次研究中鑒定出有3種致病種類,其中鯉斜管蟲,寄生于鰓和鼻腔,當水溫和其它條件合適時,可大量繁殖,2~3 d內即引起大批病魚死亡,特別在魚苗、魚種階段特別容易感染此種寄生蟲??;顯著車輪蟲和東方車輪蟲,主要寄生于魚體體表和鰓部,可使鰓、體表組織發(fā)炎,分泌出大量黏液,引起病魚呼吸困難、消瘦、發(fā)黑、游動緩慢,最后死亡。流行于4~7月,適宜水溫為16~26 ℃ ,直接接觸傳播,在池小、水淺、水質不良、食料不足、放養(yǎng)過密、連續(xù)陰雨天氣等因素影響下,均易引起此病暴發(fā)。而新疆裸重唇魚獨特的繁殖發(fā)育過程,也是暴發(fā)該種魚病的重要前提條件,新疆裸重唇魚孵出后5~7 d才可上浮攝食,上浮之前皆靜躺于培育箱箱底,造成箱底密度過大,而且這個時候的仔魚苗體非常的嫩口,又不能游動擺脫寄生蟲的粘連,極易遭受到致病蟲體的侵襲,這些都為寄生蟲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的外在條件。
在本次試驗中,選擇使用食鹽水來作為治療和防止該種魚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因為食鹽水對繁殖培育水體和培育魚苗都沒有污染和毒害,在其他治療方案和防治用藥中,還有使用0.7 g/m3的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潑灑浸泡15 min、1/5 000醋酸浸浴30~50 min或1/4 000福爾馬林浸浴30 min的方法[7-8],這些方法都對培育水體和培育魚苗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新疆裸重唇魚作為伊犁河主要的魚類捕撈資源,選用食鹽水方法來對魚病進行防治是較合適的選擇。
對于C有效濃度的確定,我們選用寄生蟲體死亡率和魚苗死亡率之差的最大值。從試驗結果來看,當鹽水濃度超過0.5%以后都會對新疆裸重唇魚仔魚造成一定的傷害,而且只有在鹽水濃度超過1.25%時才能保證將寄生蟲體全部殺死,達到防治的效果,所以在最后浸泡鹽水濃度的確定中,我們選擇了能把寄生蟲體殺死并對魚苗造成最低傷害的1.25%濃度。通過本次試驗的成功,在以后的培育過程中,每天都對培育水體進行大面積潑灑消毒一次,直至培育魚苗成功進行增殖放流,都沒有再次感染這3種寄生蟲魚病,可見食鹽水浸泡在這3種寄生蟲體的防治措施中是比較有效的防治方法,通過新疆裸重唇魚此種防治方法的試驗,可以為其他伊犁河土著冷水性魚類的魚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學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任慕蓮、郭焱、張清禮等.伊犁河魚類資源及漁業(yè)[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 王德忠.新疆的裂腹魚亞科魚類研究[J].干旱區(qū)研究,1998,15(4):26-32.
[3] 陳啟鎏.魚病調查手冊(第二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4]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省魚病病原區(qū)系囝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3.
[5] 貝霍夫斯卡婭,巴甫洛夫斯卡婭,古雪夫.蘇聯(lián)淡水魚寄生蟲鑒定手冊[M].奠斯科列寧格勒:蘇聯(lián)科學院出版社,1962.
[6] 黃琪琰.水生動物疾病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3.
[7] 倪選書,汪建國.我國魚類寄生原生動物的研究進展[J].水生生物學報.1988.12(3) 257~267.
[8] 陳啟羹.遼河量類寄生蟲區(qū)系.中國淡水魚類寄生蟲論文集[M].農業(yè)出版社.19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