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勁
匠心托起航天強國夢
◎王勁
探索浩瀚宇宙,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國航天人不懈追求的偉大夢想。
幾十年來,中國航天事業(yè)實現(xiàn)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偉大發(fā)展,依靠的不僅是航天技術的革新進步,更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始終秉承的精益求精、嚴謹務實的工匠精神。
今年9月,上海市總工會舉辦了2017年“上海工匠”命名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零距離”工匠論壇。來自上海航天局812所周恩杰、806所徐俊、800所朱云飛,繼149所王曙群和803所苗儉之后,榮膺新一屆“上海工匠”。
作為新時代產(chǎn)業(yè)工人的杰出代表,3位航天人中既有總裝班組長,也有一線的鉗工代表。但無一例外的是,他們都有著精湛的技術,以及攻堅克難、追求完美的優(yōu)秀品質。
日前,筆者采訪了他們,近距離聆聽屬于航天人的匠人故事。
用大腦思考、憑雙手創(chuàng)造,作為一名總裝工人,周恩杰相信“工匠沒有速成法”,從業(yè)近20年,他從未停止對技藝的鉆研。從新手到熟手,從熟手到高手,周恩杰沒有什么豪言壯語,只回復了看似平淡的兩個字:“用心”。
把手邊的事情做完美
2011年,周恩杰被選為某型號衛(wèi)星的總裝主崗。一個是以精細出名的主崗,一個是以精細為特色的型號,周圍的同事都說他們“很般配”。到底是怎么個“配”法?筆者帶著好奇,走進總裝現(xiàn)場一窺究竟。
在工位內,只見周恩杰正安裝一臺單機,伴隨著手上復雜的操作,他會時不時低頭看向身旁存放單機螺釘?shù)穆葆敽?。原來每一個小小的螺釘盒上都有一個標簽,標記著單機編號、螺釘規(guī)格與數(shù)量,一臺單機對應一個螺釘盒。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周恩杰安裝單機時,只要看一眼螺釘盒就能知道這臺單機的螺釘有沒有全部裝上;而拆除單機時,只要再看一眼螺釘盒,就知道這臺單機上的螺釘有沒有全部拆除。
這種以單機為單位對螺釘進行形跡管理,正是周恩杰特有的工作方法。這既能保證不出錯,更確保了單機的安裝效率?!皩τ谝幻と藖碚f,把手邊的事做完美比什么都重要?!敝芏鹘苷f道。
812所衛(wèi)星總裝班組組長、上海市工人技術創(chuàng)新能手、高級技師周恩杰
攻堅克難練“硬功夫”
“地面裝調失之毫厘,天上觀測差之千里”,這是航天業(yè)內的一句老話。衛(wèi)星在3.6萬公里的太空中要“站得穩(wěn)”,才能讓衛(wèi)星的相機鏡頭“看得清”,天氣監(jiān)測與預報“測得準”。這就對總裝工人的精度測量和調試水平提出了極高要求。
2016年11月,根據(jù)發(fā)射場的工作計劃,周恩杰要在兩天內完成5臺高精度星敏感器的精度裝調。這些儀器對衛(wèi)星在軌的穩(wěn)定度影響非常大,設計師給出了安裝角度偏差小于1分(1/60度)的要求。
時間緊,任務重,對操作人員的技術和心態(tài)都是極大的考驗。周恩杰沒有退縮。憑借在精測領域“摸爬滾打”近20年練就出來的一手“瞄得快、算得準”的硬功夫,他通過高精度電子經(jīng)緯儀和激光跟蹤儀聯(lián)合組建測量系統(tǒng),三維聯(lián)動綜合裝調,在4個小時內完成了他人兩天的工作量。從目前衛(wèi)星在軌運行情況來看,穩(wěn)定度非常好,比設計要求整整提高了10倍。周恩杰也因此被稱為812所精測“第一人”。
把技術傳給更多人
“一人進百步,不如百人進一步。技術要傳給更多的人才會有價值?!敝芏鹘芨嬖V筆者。
作為精測領域的“大拿”,周恩杰主持編寫了《衛(wèi)星總體裝配職業(yè)技能鑒定操作題庫》,為全面考核和規(guī)范后續(xù)所有衛(wèi)星總體裝配工職業(yè)晉升奠定了堅實基礎。2016年,他牽頭成立了“八院衛(wèi)星精度測量技能大師工作室”。截至目前,周恩杰已編寫了17篇衛(wèi)星精測培訓教材,組織培訓19次。培養(yǎng)出了包括2名高級技師、3名技師在內的徒弟12名。徒弟告訴筆者:“師傅平時話不多,一說起技術,他就停不下來了?!?/p>
為了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青年工匠,他甚至自己總結出了一套操作口訣,“四十五度,一環(huán)繞一環(huán);一半寬度,后壓疊前環(huán)……”在前不久812所總裝中心舉辦的技能培訓中,周恩杰作為授課老師之一,結合日常操作中的經(jīng)驗,將這套操作口訣傳授給年輕的技能人員。
回望自己走過的路,周恩杰感慨:“勤奮刻苦為我贏得尊嚴,技藝精湛讓我收獲榮譽。”學歷有限,技藝無限。周恩杰始終相信,憑借對某一領域的長期堅守和精心打磨,平凡的崗位也能涌現(xiàn)出不平凡的人才。
806所鉗工組組長、“航天技能大師工作室”首席技師、上海市首批“技師創(chuàng)新工作室”領銜人 徐俊
一身藍色的工裝服,徐俊步履匆匆地走進工作室。他歉意地說了聲“麻煩再等會”,便拿出計劃表開始寫了起來。
對于這位技術大咖的“忙碌”,筆者早有耳聞。等待期間,我環(huán)顧四周。就是這間不到40平米的工作室,卻先后被評為“上海市技師創(chuàng)新工作室”和“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技能大師工作室”。我不禁好奇,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金剛鉆”攬“瓷器活”
2013年,806所503樓309室內撐起了一個“專門解決困難”的技能大師工作室。“當時我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集智解決問題?!毙炜〗榻B,“工作室首要任務就是做好技術革新和創(chuàng)新,這是我們的本職工作?!?/p>
有了“金剛鉆”,就能攬“瓷器活”。在徐俊的帶領下,工作室很快走上正軌,作為工藝與生產(chǎn)操作者之間的橋梁,承載著產(chǎn)品加工的技術革新與創(chuàng)新使命的工作室,可謂是幫助車間解決了很多“常見病”“多發(fā)病”。
“我們的‘標簽’就是技術革新與創(chuàng)新?!闭勂鸸ぷ魇业膭?chuàng)新項目,幾位靦腆質樸的工作室成員津津樂道。最自豪的要從端面自動攻絲技術說起。806所承擔了多種航天器型號研制和生產(chǎn)任務,但在某些零件上,材料硬度高、盲孔數(shù)量多,端面打孔、產(chǎn)品合格率較低等問題,限制了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效率,滿足不了批量生產(chǎn)的需求。于是,工作室啟動端面自動攻絲技術項目。“我們的設計要求只有一個,操作簡單實用。”徐俊說道。
說干就干,徐俊和工作室成員們通過對硬質合金絲攻結構、螺紋底孔結構,以及專用鉆銑床主軸鎖緊方式等進行技術改進,問題終于得以解決。“改進后的殼體攻絲工序合格率達到99%以上,綜合經(jīng)濟效益每個批次價值200萬左右?!惫ぷ魇页蓡T自豪地表示。
我們不演“獨角戲”
“我們不演‘獨角戲’,我們要奏‘交響曲’。”徐俊告訴筆者,將各自的“手藝活兒”不斷傳下去,正是工作室成員的共同心愿之一。
為了持續(xù)提升團隊能力,工作室為每位成員制訂了具體的成長計劃,安排培訓過程。確定成員職責、權利和評價辦法,要求每位成員每年都要總結和提煉在科研生產(chǎn)中形成的有鮮明特色的“絕技絕活”,各種技術攻關在形成成果后進行經(jīng)驗總結,在平時工作中積極推廣和傳授。
與此同時,如何幫助剛入所的年輕職工快速融入車間,徐俊也是煞費苦心。為此,工作室積極推行“名師帶徒”活動?!靶炜Ы虦匾伙w、沈雋帶教張建峰……”師徒結對被井井有條地列了出來?!肮ぷ魇乙劳熊囬g生產(chǎn),通過各個組員從實際中發(fā)現(xiàn)問題,再經(jīng)過工作室這個架構,組建快速響應的攻關團隊,解決問題。”作為最年輕的成員,90后趙亦東經(jīng)過工作室的培養(yǎng),如今也已有了自己的徒弟。一批又一批的徒弟被輸送到各崗位,成為各部門的生產(chǎn)骨干。
“目前科研生產(chǎn)任務越來越重,要提高生產(chǎn)效率,我們就要‘升級換代’,就必須加強崗位的創(chuàng)新?!毙炜≌f道。作為工藝和工人的橋梁,徐俊和工作室成員們將繼續(xù)群策群力,從精致追求完美,始于創(chuàng)新,臻于傳承。
在800所,關于“救火隊員”朱云飛有這么一個傳聞:生產(chǎn)遇難題,找朱師傅來,他只要在那兒坐著就能穩(wěn)住人心,他一上手準能“手到病除”。24載春秋,執(zhí)守八尺鉗臺,朱云飛靠著一股鉆勁兒,從一名泥瓦匠,華麗轉身為航天系統(tǒng)的特級技師。
800所103車間鉗工組組長、全國技術能手、航天特級技師 朱云飛
一股鉆勁兒折服老師傅
1993年,27歲的朱云飛來到800所工作。從建筑工地到研究所,技能和知識一片空白,如果按航天工人的要求加工產(chǎn)品,簡直是“天方夜譚”?!暗铱偸怯幸环N情懷,覺得要做一些能夠改變世界、創(chuàng)造未來的事情,這是我的人生目標?!敝煸骑w說。
情懷,聽著虛,卻恰恰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入所沒多久,周圍的同事就察覺到朱云飛的與眾不同:他每天從早到晚緊跟老師傅的腳步,牢記一招一式;無論是班組長、技術人員,還是車間負責人,他虛心向每一位同事請教。“我提的問題,旁人或許覺得很傻,但是我學會了,理解了,就成了我自己的知識?!敝煸骑w說??吹健鞍肼烦黾摇钡哪贻p人如此勤奮好學,所里的老師傅們都愿意傾力傳授。慢慢地,朱云飛的問號逐漸減少,鉆頭、扳手、銼刀像被馴化的野馬一樣,乖乖聽起話來。
20年專注提升技能
“我們內部有‘零廢品率’的要求,但我也做壞過?!敝煸骑w說。
一次加工法蘭,因為經(jīng)驗不足,朱云飛在手忙腳亂中,把一個安裝孔搞“爛牙”了。這下,朱云飛可傻了眼,看著手里報廢的法蘭,他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這次“事故”讓朱云飛對鉗工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干活要用手,更要用心、用腦,想在航天立足,就要做到最好!”
俗話說“三十不學藝”。在“不學藝”的年紀里,朱云飛白天跟著師傅學習加工技術,苦練基本功;晚上進補習班學習,數(shù)學、物理、幾何,他一門門地從頭學起;凡是所里有技術方面的培訓,他都聞“訓”而至,不放過任何一次充實自己的機會。憑著這股韌勁,朱云飛的技術水平趕上了大家,成為車間的操作能手。2014年,朱云飛被評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特級技師。從一名鉗工學徒到特級技師,他花了整整21年。
敢與機床試比高
鉗工是敢于和機床比武的“真英雄”。這些年,朱云飛處理過多少“險情”,連他自己也記不清了。但提起他的革新和創(chuàng)新,車間的同事們如數(shù)家珍?!八群笸瓿闪?0余項技術革新,設計了卡環(huán)加工專用工裝,生產(chǎn)效率提高了近3倍;改進舵叉與空氣舵裝配精度,設計了組合工裝,生產(chǎn)效率提高了4倍,質量合格率100%……鉗工活兒交給老朱,我放心!”車間負責人說。
為幫助所里打造出一支技藝高超的鉗工隊伍,朱云飛還努力完成了從“救火隊員”到“金牌教練”的角色轉換。近年來,他在鉗工組內建立了“首席技師攻關團隊”,開展鉗工技術指導和“師帶徒”工作,他總結了10余項先進操作法,將這些幾十年琢磨出來的經(jīng)驗、技巧傾囊相授,激發(fā)出“正能量”。
一路風塵一路歌。朱云飛憑著一股鉆勁兒和勤勁兒,一步一個腳印,走出屬于他自己的光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