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敏,朱 歡,陸碧瓊
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教研課題(項目編號:KJY201408);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科研課題(項目編號:KJS201613)
周慧敏(1988-),女,安徽淮北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學校體育。
1 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 體育系,湖北 恩施 445000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Enshi 445000, Hubei, China.
2.湖北民族學院 體育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3.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
普通高校體育專業(yè)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教學保障體系的構(gòu)建
周慧敏1,朱 歡2,陸碧瓊3
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主要指包括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化學、體育保健學、運動生物力學等以自然科學體系為基本知識框架的課程體系。作為體育專業(yè)學生學業(yè)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的學習與其他體育理論課程有著極大的區(qū)別,因此運動人體科學課程的教學與其他體育理論課程之間也有著較大的區(qū)別和特殊性。本文通過對當下普通高校體育學科運動人體科學課程教學現(xiàn)狀的梳理和分析,以期構(gòu)建合理、科學且有效的運動人體科學課程保障體系。研究認為,普通高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運動人體科學課程教學進行優(yōu)化和構(gòu)建:多途徑的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水平、建立完善有效的評價和考核機制、通過運動實踐感知與理解課本理論知識、注重學生實踐技術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設立社會實踐服務基地等。
高校;運動人體科學;教學保障體系
作為體育專業(yè)學生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運動科學類課程體系的學習與其他體育課程有著較大的區(qū)別。除注重理論知識的內(nèi)化與吸收,運動科學類課程的學習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體育保健康復實踐能力和技能的獲得。基于知識本身的特殊性與針對性,一些有條件的高校開設了運動康復專業(yè),專門培養(yǎng)運動康復類的專門人才。但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尤其是普通的二本院校由于教學資源、教學條件有限,無法開設運動康復專業(yè),運動人體科學類知識的學習置于學生的總的學業(yè)課程中。運動人體科學類知識作為實用性與使用性都較強的應用性知識,對學生綜合體育素養(yǎng)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當前大力倡導全面健身的背景下運動人體科學類知識的掌握顯得尤為重要。但受多種因素的制約,當下我國許多高校體育專業(yè)運動人體科學知識的傳授情況不容樂觀,嚴重制約了學生的發(fā)展。
基于此,本研究從不同方面對當下普通高校體育專業(yè)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教學保障體系進行優(yōu)化與構(gòu)建,旨在提高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的教學效果與教學質(zhì)量。
作為體育專業(yè)理論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運動人體科學課程對學生體育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且深遠的意義[1-3]?;谡n程本身的特點及學生自身水平的限制,體育專業(yè)學生對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的學習存在著重要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現(xiàn)為課本知識體系偏難(相對于其他理論課程)導致學生難以接受、學生學習情趣不高、實驗條件難以滿足學生實驗技術的學習、考核和評價不能客觀反映出學生的學業(yè)水平等。針對運動人體科學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研究人員認為應多途徑的提高教學效果,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以貼近生活的實例為引導,讓學生帶著問題和興趣進入到內(nèi)容的學習,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關注度;二是成立課程熱興趣小組,小組的成立可劃分不通過的研究和關注內(nèi)容,尤其是選定和學生以及運動直接相關的內(nèi)容,如運動減肥小組、運動健身小組等;三是深入科學研究,以數(shù)據(jù)或?qū)嵙χ魏完U述課程點。學生之所以對運動人體科學課程的興趣不高,其實并不是源于課程內(nèi)容的枯燥和無味,相關相比于其他體育理論課程,運動人體課程更加貼近運動實踐和生活實際,學生更容易融入到課程中。但是由于在教學過程中一味的闡述和講解課程論點,導致學生被動的機械式接收所學知識和論點,而此種方式下學生學習的效果自然大大折扣。如果在教學的過程在講解到重要的論點時,如果能結(jié)合自身的研究成果或他人的研究成果來支撐和作證課本知識的正確性,那么不僅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可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消化所學知識。
作為教學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和構(gòu)建對課程的有效實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學的實施者,任課老師對教學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當下健康中國和全面健身的背景下,運動人體科學課程的實施有著其他體育理論課程難以比擬的作用和意義,而這也是運動人體科學課程教學保障體系構(gòu)建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關鍵一環(huán)。 基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及教學本質(zhì)的考量,學生任何知識的灌輸都絕非是簡單的機械式“填鴨”,在有限的教學資源內(nèi)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效果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最根本的使命和責任。但受某些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有些課程的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針對課程本身的特性,教師應多途徑的提高教學效果,以實現(xiàn)教學效果利益的最大化。
對于運動人體科學課程而言,課程考核的機制和方式與其他體育理論課程有著一定的區(qū)別,而這種區(qū)別則是由課程的性質(zhì)和特點決定了。在體育的眾多課程中,諸如體育概論、學校體育學等課程屬人文課程,主要是通過試卷考試的方法考核,而如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課程則屬于自然科學課程范疇,此類課程除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術甚至社會實踐能力。因此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的考核應做到一主一輔,即理論課程考核+實驗考核或?qū)嵺`能力考核。在理論考試方面,應以貼近學生實際的應用知識考核為主,重點考核學生應用和使用知識的能力,而避免大范圍的理論知識的直接考核,這一部分考核所占的比重應在70%左右。而在實驗考核層面,應重點突出學生動手操作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且最好能給予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這一部分考核所占的比重應在30%左右。理論+實踐的考核機制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對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建立完善考核和評價機制是高校運動人體課程有效實施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其不僅決定著學生的學業(yè)水平,同時對學生運動人體科學綜合素養(yǎng)的建立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對課程本質(zhì)的實施和貫徹有著重要且深遠的意義。
作為運動人體科學課程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實驗課程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運動人體科學知識是以生物學知識為主體,所以在知識的難度和深度上都大于其他體育理論課程。在課程上學習到的抽象知識,如果沒有合適的途徑進行內(nèi)化,那么所學知識很快將會被學生遺忘。運動人體學類課程的知識屬性與其他體育理論課程之間有著較大的區(qū)別。對于一般性體育理論課程如體育概論、學校體育學等,其內(nèi)容完全屬于文學類知識體系,這些內(nèi)容對于學生而言只要認真聽講并進行及時的復習便可掌握所學內(nèi)容,但對于運動人體科學類知識即便是學生經(jīng)過這樣的環(huán)節(jié)仍不能較好的掌握所學知識。因為諸如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等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除了要求學生必須的課本理論知識外,最重要的是通過身體實踐以及運動實踐去理解所學知識。其實在日常的運動中,學生進行各項體育項目運動在無形之中都已經(jīng)對課本知識進行了踐行和正式,只是受知識體系的限制,學生無法意識到運動背后深層次的機制和原因。
以運動系統(tǒng)的肌肉初長度與肌肉收縮力量之間的關系為例。在日常的投擲類運動項目練習中都知道只有上肢充分后伸后才能產(chǎn)生更大的肌肉力量,而投擲的也更遠。對于這樣的道理或現(xiàn)象,學生不僅明白且都是實踐者,但對于現(xiàn)象背后的生理學機制卻極少有學生去思考或者理解。針對這種現(xiàn)象,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需要通過特定的聯(lián)系方式將課本理論知識與運動表現(xiàn)有機結(jié)合,并做到知識的合理釋放,即通過運動實踐感知與理解課本理論知識。
目前于高校數(shù)量的不斷增多以及部分高校人數(shù)不斷的擴招,導致我國大學生數(shù)量急劇增加。急劇增加的畢業(yè)生數(shù)量與有限的就業(yè)崗位之間形成了急劇尖銳的矛盾。體育學作為眾多學科的一種,目前畢業(yè)生也面臨著嚴重的就業(yè)難問題。究其原因,其原因眾多,其中學生死板的課本知識學習、社會實踐能力的缺乏是最為關鍵的制約因素,因此若想解決畢業(yè)生就業(yè)難的問題,當務之急便是多渠道的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實踐技術的培養(yǎng),而實踐能力與學生所開設的實驗課程有著密切的關系[4-5]。作為運動人體科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部分占了很大的比重。對于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的一些知識理論結(jié)合實踐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但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對運動人體科學類知識的實驗操作重視程度不夠,很多高校缺乏運動人體科學類實驗室或?qū)嶒炇覘l件較為落后,更談不上給予將實驗室所學知識服務實踐的機會,尤其是一般二本學院很難擁有完備的運動科學類實驗室。實驗操作機會的缺乏不僅使學生失去了動手操作和鍛煉的機會,且使學生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變成了死板的“資料”。針對目前一些高校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多途徑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極為重要。
運動人體科學類知識的學習與其他體育理論課程之間有著較大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的學習包括理論知識學習和實驗技能操作,尤其是實驗技能的操作練習對所學知識起到較好的強化作用。因此在必要的實驗課程之外高校應根據(jù)自身需求建立一定的社會實踐服務基地,進而將課堂和實驗課程中學習到知識內(nèi)化為學生的實踐技能,尤其是諸如體育保健學此類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此外對于社會服務基地的建立,應秉承鍛煉學習為主的宗旨,淡化利益關系。為了能讓社會服務基地良好的運轉(zhuǎn)并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在基地運轉(zhuǎn)的過程中應堅持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定期的現(xiàn)場對學生的服務進行指導和監(jiān)督,確保服務有質(zhì)有量。二是集中時間探討學生在服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題,并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對于學生而言,第一次接觸這種服務性質(zhì)的工作,在服務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的難題,若這些難題不能有效的解決,那么勢必會對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造成一定的影響;三是從醫(yī)院或相關機構(gòu)聘請相關專家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和現(xiàn)場指導。
基于課程本質(zhì)的差異,運動人體科學課程的教學與其他體育理論課程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這一度使運動人體科學課程成為了體育課程的“另類”。但在當下健康中國與全民健身的背景下,運動人體科學課程的學習對提高公民科學運動的意識和能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運動人體科學課程有效教學體系的建立極為關鍵。我國高校應從多角度、多方面的針對自身實際情況加大對運動人體科學課程的建設,發(fā)揮運動人體科學課程的價值。
[1] 鄧樹勛,王建,喬德才等.運動生理學(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李世昌.運動解剖學(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姚鴻恩. 體育保健學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王樹宏李金龍我國社會體育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現(xiàn)狀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8,31(10):1325-1327.
[5] 張志揚.“就業(yè)難”背景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yè)就業(yè)取向與路徑研究[J].福州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15(5):100-106.
ConstructionofTeachingGuaranteeSystemforCourseofExerciseHumanScienceofPhysicalEducationinOrdinaryCollegesandUniversities
Zhou Huimin1,Zhu Huan2,Lu Biqiong3
Exercise Human Science courses form a basic knowledge framework mainly includes sports physiology, sports anatomy, sports biochemistry, sports, health, sports biomechanics, and other natural science system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cademic curriculum for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exercise human science curriculum and other sports theory courses. Therefore,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and particularity between the teaching of exercise human science curriculum and other sports theory courses.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system for scientific curriculum of exercise human science, this paper combs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sports subjects in sports discipline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college should optimize and construct the teaching of exercise human science curriculum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and teaching level in numerous ways; establish and improve effective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understanding textbook knowledge through the exercise practice;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and practical ability,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practice service base and so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ercise human science; teaching guarantee system
G807
A
1005-0256(2017)11-0066-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