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駿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我國傳統(tǒng)體能訓練的局限性分析①
楊駿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隨著時代的進步,運動訓練理念的發(fā)展,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新的體能訓練理念和訓練手段,極大地豐富了現(xiàn)代體能訓練的內涵和方法手段,而傳統(tǒng)體能訓練在某些方面則相對逐漸落后。該文通過文獻資料分析和對比分析我國體能訓練發(fā)展的特點,試圖找出傳統(tǒng)體能訓練逐步落后的因素,為體能訓練內容和方法手段提供取舍參考,希望進一步創(chuàng)新體能訓練。
傳統(tǒng) 體能訓練 缺點
運動員的體能是以三大供能系統(tǒng)為能量代謝活動的基礎,通過骨骼肌的活動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運動能力,體能發(fā)展水平是由其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及運動素質這3個方面的發(fā)展狀況所決定的,運動素質是指人體在運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基本運動能力,通常稱為身體素質[1]。
1.1 研究對象
該文是以傳統(tǒng)體能訓練為研究對象,并對其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該文通過運用文獻資料法、對比分析法對我國傳統(tǒng)體育訓練的發(fā)展特點進行了分析探討。
2.1 對體能訓練概念存在誤區(qū)
在新的體能訓練概念更新之前,諸多運動訓練研究者、運動員、教練員將體能訓練單純地視為身體訓練,把體能訓練看作是身體素質訓練或運動素質訓練,根據(jù)運動員某一方面的需要制定相應的速度、力量、耐力、靈敏等訓練方法和訓練計劃,并且重點傾向于其中的體力、耐力和力量方面的訓練,甚至認為體能訓練就是耐力訓練,力量訓練就是杠鈴訓練。傳統(tǒng)體能訓練由于從國外照搬,一直沿用的是前蘇聯(lián)式的訓練理論,由于條件所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2 缺乏其他體育基礎學科的理論支撐
運動訓練不是僅僅圍繞訓練場所組織實施的單一性訓練就可以做好的事,它是需要眾多科學學科提供有力支持的全方位科學訓練。1956年我國開設運動生物化學課程,并于1960年出版了馮煒權教授撰寫的我國第一本《運動生物化學》講義;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我國運動生理學科,基本上是空白,相關研究和論著極少,50年代后開始突出,10年文革沉默,80年代才爆發(fā)[2]。20世紀90年代生物力學的運用還處在最初級階段,技術監(jiān)測系統(tǒng)還沒有納入訓練計劃,靠經驗、直觀還是我們訓練的主要依據(jù)。2002年的石家莊會議表明我國的運動生物力學開始走向國際正軌[3];我國解剖學前輩張鑒教授在1960年提出《運動解剖學》,他說:“解剖學亦用于體育運動方面,用以分析研究務種運動所需的肌肉和關節(jié),叫運動解剖學?!盵4]還有如《運動醫(yī)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心理學》等學科也是在20世紀50、60年代開始發(fā)展,由此可見,運動訓練需要的其他科學學科還剛起步,自身的理論體系還不夠成熟和完善,不能進行大范圍的實踐運用,因此,傳統(tǒng)體能訓練是缺乏其他體育基礎學科的科學支持的。
2.3 訓練器材和訓練方法相對單一、落后
我國80年代訓練器材的落后已非常明顯,可以說是整個訓練體系最落后的一個方面。要器材只有跑表、皮尺、杠鈴三大件,所有計劃的執(zhí)行和監(jiān)測都靠它來完成,用來訓練的工具基本沒有跳出初期階段,到1988年還被國外教練稱作“原始的訓練手段”。50年代初貫徹蘇聯(lián)全面訓練原則;50年代后期大躍進時提出了大運動量的訓練原則,片面追求訓練時間、次數(shù),違背了客觀規(guī)律;傳統(tǒng)的“二元訓練理論”逐漸落后;60年代以后開始出現(xiàn)“三從一大”原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了各個項目訓練中必須貫徹執(zhí)行的原則。
2.4 缺乏預防損傷和恢復訓練環(huán)節(jié)
2.4.1 體能訓練忽視運動員個體的形態(tài)和身體素質特征的差異
檢查和測試發(fā)現(xiàn),很多運動員由干長期從事某專項的運動,體形和體態(tài)往往由于肌力不平衡而產生變化,如腿部羅圈腿和軀干脊椎側彎曲,體型、體態(tài)變化帶來的關節(jié)變位造成的局部肌肉群失衡問題,極易造成腰、膝、肩等關節(jié)的勞損和損傷[5]。
2.4.2 過于注重大肌肉群的力量訓練,忽視相關小肌群的訓練
局部肌肉力量失衡是導致關節(jié)部位慢性運動損傷的重要原因。不少運動隊體能訓練廳主往只注意與專項有關的、主要的大肌肉群的力量練習,對抗肌群和相關的小肌肉群訓練不足,結果導致局部肌肉力量失衡,關節(jié)錯位,長期訓練造成運動損傷。
2.4.3 對預防損傷和突發(fā)性損傷重視不夠
由于條件限制,缺乏專門進行現(xiàn)場為運動員提供防護損傷措施和救治的人員,我們的運動員容易在訓練和比賽中受傷,再加上自認為是輕傷,不夠重視,“輕傷不下火線”的思想不僅使損傷部位的傷情持續(xù)加重,還會因傷動作變形而造成連鎖反應,使其他部位出現(xiàn)新的勞損和創(chuàng)傷,所以,很多時候是舊傷未愈又添新傷。
2.4.4 訓練中對運動員營養(yǎng)恢復和身體機能的監(jiān)測工作跟不上,也易引起運動傷害。
同樣由于各方面條件限制,運動員的膳食結構不合理,在經過高強度的訓練后,對水、糖、蛋白質和無機鹽等必需物質的攝取缺乏科學監(jiān)控,對運動員的恢復效果不利,產生慢性疲勞等影響訓練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極易導致運動損傷。
2.5 “體商”較低
體商,即身體商數(shù)是人對自身真實健康情況自我認識的反映,它是指一個人活動、運動、體力勞動的能力和質量的量化標準。體商的測定不同于體體質調查,它不是對形態(tài)的測量(身高、體重等),它需要測量的項目內容有:力量、速度、耐力、速度耐力、平衡能力、定向能力、柔韌性、協(xié)調性、靈活性、適應性等。對于體能來說,“體商”它測定的內容我們可以認為是體能的各種屬性,體能屬性越高的人,學習動作的能力就越強,學的很快,說明在大腦中儲備的類似的動作模式就越多,這種能力可以在其他方面得到體現(xiàn),例如:筆者是練田徑的,但是筆者籃球打得也很好,足球踢的也不錯,體操健美操同樣可以跳得有模有樣,攀巖、滑雪、游泳都能隨心所欲切換,并且都能表現(xiàn)出很強的運動能力。
2.6 經驗主義對體能訓練的束縛
2.6.1 體能訓練的迷惑性和盲目性
我國傳統(tǒng)的體能訓練從理論到實踐都沒有得到統(tǒng)一認識,各方面都各執(zhí)己見,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統(tǒng)一的體系,各級教練員又對體能的理解層次不同。在體能訓練普遍的影響下,教練員片面地學習和引用一些體能訓練方法,沒有一套科學實用的訓練體系,導致了運動員身體的損傷,從而影響了體能訓練的發(fā)展。
2.6.2 體能訓練內容經驗性的單一性
傳統(tǒng)體能訓練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以及經驗,而我們的教練員在長期的教學訓練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豐富的理念,正是由于這些傳統(tǒng)的、根深蒂固的理論和經驗阻礙、束縛了體能訓練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1)積極吸收新興的體能訓練理論和訓練方法,建立適合的、科學有效的訓練模式。
(2)對傳統(tǒng)體能訓練方法進行辯證對待,創(chuàng)新體能訓練方法和理論。
[1]牛磊.論體能訓練和身體素質訓練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J].考試周刊,2009(37):168-169.
[2]付克翠.陳菊平.我國運動生理學的歷史回顧[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7(2):9-11
[3]忻鼎亮.運動生物力學的發(fā)展和演變[A].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交流大會[C].2009.
[4]張鑒.人體解剖學[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0.
[5]張?zhí)彀?科學的體能訓練是預防運動損傷的關鍵[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8,16(1):7-9.
G808
A
2095-2813(2017)06(b)-006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7.066
楊駿(1992,1—),男,漢,四川人,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