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研討,參與研討的教師觀點各異,但主持團隊認為,要想讓學生全面發(fā)展,就應該充分發(fā)揮其潛在能力,教師應將學生“育成什么樣的人”作為體育教育思考的出發(fā)點,讓學生通過有效的體能練習,得到“實惠”,獲得“福利”。認識體能練習的必要性后,就很容易對其進行定位,通過體育學習和鍛煉,可以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通過體能的練習,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學生真正做到從“我能行”到“我行了”的根本轉變,這需要教師在體育課堂上與學生互動并近距離溝通,從各方面達成共識,最終向著“讓學生愛上體育課”的思想和行動轉變。
根據(jù)研討情況和查閱相關資料對體能的定義進行界定,體能是通過力量、速度、耐力、協(xié)調、柔韌、靈敏等運動素質表現(xiàn)出來的人體基本的運動能力,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構成因素。在研討中,研討教師們給出了體育課堂中關于體能練習的方法和手段,主持團隊認為安全、合情、合理是前提。
1.安全。設計體能練習時,無論教授哪一個水平段的學生,都應將安全放在首位。如,學生的身心狀態(tài);場地器材的安全可靠性;教師與學生的準備;設計是否合理等。除此方面要對學生時刻提醒并進行安全教育提示,這是教師對學生的一種保護,同時也是教師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2.課型。根據(jù)課的類型不同,體能練習的設計也應該有所不同。如,新授課的體能練習設計,最好圍繞課的主教材內容進行,學生在了解、掌握運動技能的同時,強化個人的身體機能;復習課的體能設計,要根據(jù)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強化設計,使得學生在發(fā)展體能的同時,將其所學技能融會貫通。
3.學情。學情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如,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應考慮學生的“多動性”“好勝心”,以及內容的“趣味性”等方面,盡量設計以速度、協(xié)調、柔韌、靈敏為主的項目;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要考慮學生的自尊、團隊合作,以及內容的“競技性”等方面,多以力量、速度、耐力、協(xié)調為主的項目;對于學優(yōu)生和學困生來說,應考慮學生的身體條件和心理條件,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選擇“多元化”練習體能方式,所以,在設計這樣的體能練習時,要根據(jù)場地條件的不同因素,多設計幾個練習方式,讓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適合學生個人身體及能力的學練。
4.介入時機。根據(jù)教學中存在的不確定因素,對于體能練習介入時機的把握是關鍵點。如,可在準備活動部分介入體能練習,為學生更好地掌握本節(jié)課的目標做好身體準備;同樣也可以在課的結束部分介入體能練習,為了鞏固所學內容,作為課的延續(xù),對學生的體能狀況進行“補充”;當然,為了備不時之需,在課的整個過程,如果教師根據(jù)學生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某項技能時,由于身體原因而對所學技能掌握情況不理想時,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技術掌握情況介入體能練習,這樣會讓學生在練習體能與技能的同時提升技能。
5.評價。教師通過系統(tǒng)地記錄學生課堂中體能學習的表現(xiàn)、參與課外體育鍛煉時體能練習的情況等進行評價和判斷。其目的是對學生課內外的體能學習行為加以監(jiān)控與反饋、引導和激勵,同時對課堂教與學進行診斷與檢驗,能夠確定體能練習目標的達成程度。評價要關注學生對體能練習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對學生經(jīng)過體能學習之后所形成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進行診斷和評價。但不能僅關注外因不注重內因,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內需。教師在不經(jīng)意間的一句贊美、一個鼓勵眼神、一個大拇指等行為都可以改變學生在練習中的效果,這就是“苦中作樂,樂有所得”,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技能練習中,提高體能。
通過研討得出:體育課中介入體能練習并提高體能練習的實效性是一種身體教育,通過身體教育和運動體驗,促進學生完善人格,培養(yǎng)學生自強不息、團結協(xié)作、頑強拼搏的精神。
——孟凡東(浙江省平湖中學,314200);姚玉良(浙江省平湖市教師進修學校,3142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