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圓
摘 要: 《成功大學的管理之道》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專家邁克爾·夏托克的著作。在大學治理方面,夏托克強調要保證治理權力的平衡,大學才能進行有效治理。在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治理權力并不平衡,行政權力大于學術權力。作者認為可以從制度方面、轉變“官本位”思想方面和確立學術本位觀念方面對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進行制衡,保證學校有效地治理,促進學校的長久發(fā)展。
關鍵詞: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學術權力 行政權力
一、概念界定:如何界定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
大學的中心事務是學術研究和教育教學,可以說學術事務是大學日常需要處理的中心工作,但是,除了學術工作之外,一所大學的正常運行同樣少不了行政工作。大學的內部治理同時需要學術工作和行政工作,這就會導致二者在權力的行使上存在一定的沖突,出現其中一方權力過大的現象,不利于大學日常工作的開展。邁克爾·夏托克在《成功大學的管理之道》中指出,大學的成功治理離不開各治理權力間的平衡。因此,只有改變大學內部治理權間不平衡的現象,使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平衡,才能對大學進行妥善有效的治理,促進大學的發(fā)展。
在大學中,學術權力是指大學組織中的學術性機構和學者對學術事務的一種支配力量,通常表現為對學術人員的支配權、對學術資源的分配權、對學術事項的決策權及對學術評價的決定權等[1]。其主體主要是學術人員和學術組織,運作大多采用自下而上的平等、民主的方式,權力行使主體自主性較強。而大學的行政權力是依靠包括國家法律、政府意志、社會要求、學校規(guī)章等制定的強制手段形成的影響和支配大學內部成員和機構的一種權力形式,該權力具有強制性,主體為大學行政管理人員及其機關[2]。在權力的行使方式上多半是自上而下的,等級制度明顯,需要依規(guī)辦事,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大學的內部治理體系由行政權力、學術權力及其他權力相互交織而成,各個權力間的制衡影響大學內部治理的有序性及學校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行。
二、目前狀況: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學術事務與行政事務的治理權不平衡。
當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平衡時,大學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治理,然而現實情況是二者在治理權的問題上時常發(fā)生沖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的治理。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亦是如此。由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由以前的??坡殬I(yè)類高校直接升格或合并而來,其學術實力和科研基礎與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較為薄弱,在內部治理方面學術事務相對較少,學術權力弱于行政權力,這種不平衡的狀況不利于正常運行工作和內部事務的治理。
1.行政權力過大,學術權力難以保障。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同樣面臨著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不平衡的現狀。一方面,行政權力過于泛化,在行使行政權力的過程中過于介入學術事務,影響學術人員對學術事務的管理。而且,行政權力的強化會讓人產生“唯官是圖”的思想,認為只要謀得一官半職,就能掌握強大的行政權力,就不用擔心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部分學術人員會為了眼前的利益放棄學術研究,與他人在官場上一較高低。另一方面,行政權力越權學術權力,使得學術人員鉆研思想消極。目前,雖然學術權力受到一定的重視,但高校中的事務大多是行政機構在發(fā)揮作用。大到學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小到課程的設置,行政機關都在不斷地介入學術領域,影響教授、教師對學術事務的管理,在內部事務的決策上話語權明顯弱于行政人員,使得學術人員不滿,進行學術工作的積極性降低,研究成果數量減少,影響學校的發(fā)展。大學的運作方式能否令學術人員滿意,關鍵因素在于教師委員會或教務委員會能否恰當地代表各個院系,能否廣泛接受普通教職工的學術觀點。如果他們發(fā)現自己能進行有效的管理,他們就愿意投入大量時間,在管理工作中發(fā)揮作用[3]。如果學術人員的觀點和意見不被重視,起不到決定性意見的話,他們會對學校的治理感到失望,科研和教學失去動力,甚至只是為完成任務而工作。行政權力過大,破壞二者之間的平衡,不能保證學術權力行使主體的話語權,不利于大學內部的治理,有礙大學的發(fā)展。
2.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行使主體崗位出現交叉。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存在一些教授和行政人員崗位職責不明確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行使主體的重疊上。某些作為學術權力主體的學術人員同時擔任著行政管理崗位的負責人,在進行教學和研究的同時,也承擔著一些行政事務,分散學術人員的精力,這樣既不能保證其全身心地進行教學和科研活動,又沒有精力全力投入行政工作。另一方面,部分行政人員戴著學術頭銜,行使一定的學術權力,進行一定的學術研究。由于行政工作的繁忙,其主要工作時間都用于處理行政事務,沒有閑暇時間進行學術活動,而且行政人員的知識水平和研究能力有限,并不能完成高質量、有深刻借鑒價值的學術研究。除此之外,更有甚者還會以手中強大的行政權力干涉學術事務的處理,影響學術工作的公平性和行政工作的有序性。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行使主體的崗位出現交叉,非但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反而會影響學校內部的治理,不利于學校日常工作正常有序地開展。
三、改革路徑:如何平衡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之間的關系?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典型的教學型大學,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出高素質高水平的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服務。但是其內部行政權力過大,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明顯失衡,學術人員的權力得不到保障,使得部分教師失去教學和研究的積極性,對待工作不上心,部分轉職為行政人員甚至離職,造成人才流失,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校的內部治理和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及學校今后的發(fā)展。因此,要避免出現這些后果,就要尋找一些對策來改善和平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之間的關系。
首先,可以制定一套相關制度,對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行使范圍、職能和程序進行規(guī)定,防止權力泛化,越權行使,并針對在學校內部事務的處理中出現的一些濫用職權、越權行使等現象,建立相應的懲罰制度,對不能夠依規(guī)行使自身權力的主體進行問責,以加強對越權行為的懲戒。若校內教職工無視制度規(guī)定,利用自身職權干涉不在自己權力正常行使范圍內的學術事務或行政事務,學??梢勒找?guī)定對其酌情進行懲戒,使其意識到越權行使的后果,及時認清錯誤并予以改正,同時給其他教職工以警示。在權力的行使中,學術權力僅可用于處理相關的學術研究方面的事務;行政權力僅可用于處理學校相關的行政事務上,如教學安排、財務經費的分配和學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等,不可在學術事務的處理上利用職權干涉學術事務。這樣可以合理分配兩種權力,實現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相互制衡,使得學校的內部治理工作正常有序地進行。endprint
其次,高校管理必須轉變傳統的“官本位”思想,無論是行政人員還是學術人員都不能抱有“官為上”的思想,認為做官才能坐擁巨大的權力,做官才是最終的職場目標,這樣的思想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日常工作,影響工作時的公平性問題。行政人員要做好日常行政工作,腳踏實地,處理事務時做到有序和公正,不濫用自己的權力到別的事務的處理;學術人員認真做好研究工作和教學工作,愛崗敬業(yè),不斷豐富自己,愛護學生,把學生培養(yǎng)成懂得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并且在學校內部事務的相關決策上從學者的角度提出建設性意見,促進學校的發(fā)展。另外,還要建立開明的管理制度,適當調整行政權力,避免霸權的出現,為學術自由提供寬松的環(huán)境。
最后,確立學術本位觀念,保證學術人員的權力,并健全學校內部學術事務相關的制度建設,保障學術主體正常行使學術權力。應依據《大學章程》、《學術委員會章程》等相關規(guī)定,結合實際情況并聽取教職工的建議,健全和完善學術事務處理的制度建設,使學術權力在學術事務的處理上有制度的保障。要健全學術委員會制度和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讓教師和學生真正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工作的制定和決策。同時,還要調動起學術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促使大學長效發(fā)展。這樣行政權力的行使不會干預到學術權力,學術權力也不會受制于行政權力,二者相對獨立,從而才能保證不受干預地正常處理學術事務,才能保證學術獨立和學術自由,大學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并堅守其培養(yǎng)目標,健康長效地發(fā)展下去。
四、結語
一所成功大學的治理離不開其內部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平衡,這對于學術實力普遍偏弱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來說亦是如此。在對待其內部治理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盡量保證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之間的平衡。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間的關系復雜,二者相互交織,共同為高校內部的妥善有效治理貢獻自己的力量。二者中有任何一個處于消極地位,就會影響內部治理的有效性和公平性。若行政權力明顯占主導地位,那么學術人員的話語權可能會被削弱,在內部事務的決策方面沒有發(fā)言權;若僅有學術人員進行管理運作,會有許多其他缺陷,最突出的是“安逸的狀態(tài)”,它削弱了人們對大學治理的責任感,導致在管理合作時,必要的權力丟失[3]。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協調好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沖突,做好二者治理權力的平衡,從而更有效地治理好學校內部事務,促進大學的成功發(fā)展,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服務。
參考文獻:
[1]謝凌凌.大學學術權力行政化及其治理——基于權力要素的視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5(3).
[2]譚志和.當代中國高等學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關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2(8).
[3]邁克爾·夏托克,著.范怡紅,主譯.成功大學的管理之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