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鈴驗
(河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蕭蕭落紅歸何處
茅鈴驗
(河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我是個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垂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邊的累贅是笨重的!而且是多么討厭啊,女性有著過多的自我犧牲精神,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長期的無助的犧牲狀態(tài)中養(yǎng)成的自甘犧牲的惰性……不錯,我要飛,但同時覺得……我會掉下來。”
這是七十多年前一位曠世才女的內(nèi)心獨白,她以31歲的短暫生命,留給世人近百萬字的作品,其情路之坎坷,著作之豐富,成就之粲然,令我們嘆服不已。如今,她的身影漸行漸遠,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然而,《生死場》和《呼蘭河傳》這對不朽的文學(xué)雙璧,卻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閃爍著永恒的光輝。
蕭紅原名張乃瑩,1911年6月,她出生在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十九歲時,因反抗封建家庭包辦婚姻離家出走,漂泊流浪的人生歷程中,她先后到過青島、上海、日本、北京、西安、武漢、重慶和香港等地,嘗盡了世間冷暖,饑寒交迫,就像她在散文《餓》中寫到的那樣,在她的漂泊歲月中,“只有饑餓,沒有青春”。然而,人人都想用別人的生命之光溫暖自己的手心,蕭紅亦如是,她一生都在追求著溫暖與幸福,卻不想抓到手掌里的轉(zhuǎn)瞬即成了灰黑的炭末,不僅童年充滿著寂寞荒涼的回憶,成年后在追求情感的路上也屢屢受挫。她曾寫道:“孤獨的內(nèi)心,孤獨并無所憑據(jù)……”這句話仿佛是對她一生下定的命運的箴言。蕭紅和蕭軍的愛情故事雖然是文壇的一段佳話,蕭紅也從此走上寫作之路,但是,婚姻和愛情是一種心與心的相互承諾和對接,它需要彼此尊重和諒解,貫穿其中的則是強烈的責(zé)任感與牽手一生的堅定。最終,兩人因為文化性格的差異和人生選擇的不同而分手。蕭軍在給蕭紅的信中也有類似的總結(jié):“我曾說過,你是這世界上真正認識我和真正愛我的人!也正為了這樣,也是我自己痛苦的源泉,也是你的痛苦源泉?!眱汕橄鄲倓倓傄潦迹际且荒R粯拥牧汲矫谰啊⒒ê迷聢A,只是時間與現(xiàn)實辣手摧花,舉劍斬愛,一切總逃不過轉(zhuǎn)瞬即逝的覆轍,最后人生這一幅錦緞已是破綻百出,拾掇拈起時,滿目瘡痍。
蕭紅的一生中出現(xiàn)過五個男人,她也曾有過片刻的幸福和愉悅,只是繁華剛剛落幕,寂寞又開始上演,她三次婚戀,兩度生產(chǎn),第一個因無力奉養(yǎng),生下后就送了人;而在武漢生下第二個孩子時,蕭紅身邊卻沒有相伴的愛人,孩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橐龊蜕?,于全天下女人最甜蜜和幸福的兩件事,對蕭紅來說卻只有無盡的凄涼,正因如此她的作品總有一縷擺脫不開的憂傷。
初次接觸蕭紅,就是因為她的《呼蘭河傳》,盡管舊中國的苦難和她個人情感生活的波折,讓她飽嘗艱辛,一生顛沛流離,可她的筆始終蘊含深情,氣貫如虹。這部寫于1940年國內(nèi)形勢風(fēng)云變幻的自傳體小說,由茅盾作序,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zhèn)呼蘭河的風(fēng)土人情,展示了蕭紅本人獨特的藝術(shù)個性與特色。
《呼蘭河傳》全書七章雖各自獨立卻又是一個整體,故事以回憶為基調(diào)展開,描繪了上世紀(jì)20年代東北小城呼蘭的種種人和事。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窮困麻木又虛榮的有二伯,善良厚道、熱愛生活的馮歪嘴子以及天真爛漫,對生命本能充滿欲求的小團圓媳婦等等。作品通過追憶家鄉(xiāng)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包括不斷給人帶來災(zāi)難的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舉”——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等,以成熟的敘述筆法,道出一個北方小城鎮(zhèn)的單調(diào)和美麗、人民的善良和愚昧。然而在《呼蘭河傳》里,女性悲劇的制造者又多還是女性,這顯示了蕭紅超乎尋常的深邃目光:男權(quán)社會對于婦女的摧殘和破壞,不但無需借助魯四老爺那樣的封建禮教的衛(wèi)道士,甚至也無需男人們自己來實施。小團圓媳婦的死是一出悲劇,但有著更深悲劇意味的是小團圓媳婦的婆婆和那些看客。他們不是壞人,卻組成了“無意識的殺人團”。小團圓媳婦的婆婆把小團圓媳婦打成重病之后,竟舍得花大把的錢給她治病??纯蛡冎钥床粦T小團圓媳婦,是因為她“不像個小團圓媳婦”,而當(dāng)她被打成重病后,又給老胡家出主意,理由是“人哪能見死不救呢?”愚昧的真誠和殘忍的善良使她們“無意識地”把年青的一代作為犧牲品獻在了舊禮教的祭臺上。
茅盾在《論蕭紅的〈呼蘭河傳〉》中這樣敘述過:“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yán)格意義的小說,而在它于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fēng)俗畫,一串凄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松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墒?,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tài),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感。”的確,蕭紅的小說呈現(xiàn)出鮮明的散文化和詩化特征,《呼蘭河傳》是這種小說樣式發(fā)揮到極致的作品,是蕭紅小說藝術(shù)成熟的標(biāo)志。首先,在小說結(jié)構(gòu)上,它淡化了人物和情節(jié),而善于抒寫主觀印象和個人化感受。她忠實于自己的感覺,書寫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和心靈體驗到的,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靈動而別致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其次,文章部分內(nèi)容還采用了兒童的視角敘述,童趣盎然,充滿詩意,這一點和冰心的題材視域有所接近。蕭紅擁有著寶貴的童心,她筆下的人和事,在透明純凈的童心的燭照下,都是活生生的,“像行云流水一樣自由自在,像清冽的空氣一樣新鮮?!痹俅危髡邔Υ笞匀挥绕涫腔馃坪秃蠡▓@的描寫十分細膩,富于繪畫性。而作品在這色彩鮮明近于粗獷的鄉(xiāng)村風(fēng)俗畫中,通過“笑里含著沉痛”的抒懷,表現(xiàn)了普通國人尤其是頗具原始風(fēng)味的北方農(nóng)民,那種按著原始生活習(xí)慣而思索的常態(tài),其中蘊含著作者對這種病態(tài)社會心理的批判和鞭笞,也寄寓著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人生理想的追求。
塵世間,有人種因,有人求果。一生的孤獨行走,只是為了在凡塵中,找到一個可以安身的居所。蕭紅,這個流落異鄉(xiāng)的呼蘭河的女兒,以其對故土的想象性觸摸,和傳奇般坎坷而短促的一生,刺激了太多后人對呼蘭河、對后花園的想象?!拔覍⑴c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遭盡冷眼……身先死,不甘,不甘?!?942年1月19日深夜,自感時日無多的蕭紅在紙上對陪在身邊的作家駱賓基寫下這些話,不久,蕭紅在法國醫(yī)院的臨時救護站離世,享年31歲。那些坎坷夜行、風(fēng)餐飲露的日子,總算到了終點,然而蕭紅這一生的傳奇經(jīng)歷,她對情感與理性的熔鑄以及她歷久彌新的傳世之作,讓她成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一個如此獨特的存在,蕭紅這個名字因其獨創(chuàng)性的文字而不朽。
G642
A
1672-5832(2017)08-00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