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奕
《蒲褐山房詩話》放情山水之人
陳奕奕
王昶《蒲褐山房詩話》收錄放情山水的詩人,或多游歷各地山水,或為佛老隱世之人,具有高潔的品性。
蒲褐山房詩話 王昶 放情山水 品性高潔
《蒲褐山房詩話》詩話所選錄之人,放情山水者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游歷山水之人,二是佛老隱世之人。
《蒲褐山房詩話》游歷山水之人,主要見于詩話上卷《湖海詩傳》的張梁、厲鶚、過春山、盧鎬、彭啟豐、張棟、凌應曾、秦瀛、陳繩祖、曹秉鈞、吳引年以及詩話下卷《青浦詩傳》的陳允平、雷國輯、張之象等這些人。佛老隱世之人,主要見于上卷《湖海詩傳》的明中、篆玉、實源、逸云、湛泛、達澄、清恒、覺銘、劉敏。下卷《青浦詩傳》集中在第100人至103人,分別為世鑒、智操、實源、劉敏等,這些文人將情感寄于山水田園,身處軟紅之中而心在紅塵之外,具備高潔的品性,如:
放情山水,往來吳淞、寓青龍、白鶴江間。有《西麓詩稿》。(《蒲褐山房詩話》下卷陳允平)[1]
陳允平(1205?-1280?)[2],字衡仲,又字君衡,號西麓,著有《西麓詩稿》。衡仲為南宋末年、元初年的文人。他的詞仿清真,為張炎、周濟及浙西詞派所推崇。衡仲生于文人世家,其詞《鷓鴣天.壽表兄陳可大》[3]寫道:
四壁圖書靜不嘩。里湖深處隱人家。斑衣自斗百家彩,烏帽親裁一幅紗。
新釀酒,旋烹茶。半溪霜月正梅花。前庭手種紅蘭樹,看到春風第二芽。
由此作可知,陳氏家族子弟一心專心于學問,具有高雅的文人情趣。他自小受到家族文雅氛圍的熏陶,形成高潔的品性。陳允平雖欲考取功名,然仕途不順,長期沉居幕僚?!按镜v三年(1243)為余姚令,旋罷去”[2],自此放情吳淞、青龍、白鶴江之間?!霸?,以才人徵至北都,不受官,放還,世尤高之”[1]??梢?,陳允平自身的家學鑄造的品性,以及長期為官而壯志難酬的經(jīng)歷,使他雖為官朝廷卻放情山水,不愿為官職所累。又見詩話評述張之象:
搜山中景物,成三十二詠,人謂盡山水之勝。著詩十一種,……詩爾雅沖淡,興寄寥遠……晚卜筑細林山麓,帝舵怪石清泉,煙樓水榭,茂林業(yè)竹,及諸仙釋名跡,一一題詠,遂為山水生色。[1]
張之象(1496-1577),字月鹿,一字元超(玄超),號碧山外史,王屋山人。他為人不慕權勢,嗜學問,好山水,具有高尚的情操。正如詩話所載“王屋為人體貌佝僂,如不勝衣,而剛腸勁氣,與人交,不以盛衰為軒輊……性不偶俗,獨喜閉戶著書”[1]。時嚴嵩擅權,眾多臣子作“青詞”獻媚,同郡徐文貞暗示之象作“青詞”,之象曰:“為我謝相公,張生豈肯作青詞耶?”[1]。后任知事按察使僉事,秦嘉楫數(shù)次命其代筆,之象曰:“士即一命,當以職事自效,何能為捉刀人?!盵1]呈遞彈劾自己的狀文,棄官歸龍華里故居。故居遭焚毀后遷居松城,“生平不識銖兩會計,家無余資而仍大量刻書”[4]。后濟南巡按刑侗“買山錢”作“四賢祠”。刑侗“問其所欲,曰:老人無他嗜,惟嗜丘壑”[1]??梢?,之象為人品格清高,視山水、書籍、詩文為生命最高追求。又見詩話所載張幻花:
先生卜居吾里,有保閑堂、淡吟樓、學圃居、業(yè)桂讀書堂、鶴徑風漪草堂,花蔭館、藕香亭、一松齋、書巢,備水竹花藥之勝……每年上元后,輒往探梅,至雜花俱謝,綠蔭如幄乃歸。過中秋,復往看秋山紅葉,歲以為常。工琴,遇好山水及花月佳時,一彈再鼓,鶴為起舞。望之者以擬柴桑之處士,松陵之散人……晚歲專修凈土……其詩宗法王孟韋柳。[1]
張梁(1683-?),字奕山,號幻花。“登康熙進士,即退隱西溪……子侄皆顯貴,或勸之出山,清要可立致,笑不答也。心空及第,專務禪修,自號幻花道人”[5]?;没ㄋ庸世锃h(huán)境清新文雅,且其喜探梅、賞紅葉、工詩琴,專修禪,可見他出世之才而無出世之心。雖然家族官宦顯達,且有功名在身,奕山卻依然退隱,投身于自然之間,一心修道,遠離塵世,足見他性情之高潔。
泰納說:“偉大的藝術和它的環(huán)境同時出現(xiàn),決非偶然的巧合,而是環(huán)境的醞釀,發(fā)展,成熟,腐化,瓦解,通過人事的擾攘動蕩,通過個人的獨創(chuàng)和無法預料的表現(xiàn),決定藝術的醞釀,發(fā)展,成熟,腐化,瓦解?!盵6]田園山水詩歌一方面是文人逃離現(xiàn)實世界的寄托,同時也是自然影響的結果。陳允平、張之象及張梁這些性情高潔之人,往來于山林泉麓之地,以高山清泉為伴,詩書為友,放情于山水間。自然風景的平淡秀麗,加上這些詩人自身的才氣、學問,使得這些詩人運田園山水之氣于筆尖,一筆一劃,遂成田園山水之詩。
[1]王昶,周維德.蒲褐山房詩話新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2,194,226.
[2]孫克強.唐宋人詞話.增訂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1080.
[3]唐圭璋.全宋詞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9:3940.
[4]王孝儉.上??h志[M].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1164.
[5]楊國林,能生祥.張三豐3.道家學說與論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122.
[6](法)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譯.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4:129.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
本文系獲廣西民族大學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編號:gxun-chxzb2016001)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