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達
淺析古漢語中“以”字的詞性演變及用法
張以達
中國漢字發(fā)展至今一直承擔著漢民族思維和交際的書面符號功能。作為世界上最悠久的一種自源文字,中國漢字的演化有其特殊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需要。學習古漢語時弄清詞義的本義、引申及假借的緣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代漢語中“以”字作虛詞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掌握“以”字的演變軌跡,對更深入了解古代漢語詞義有所裨益。
“以”字的發(fā)展經歷了非常大的變化,“以”字大致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從名詞到動詞,到介詞,再到連詞。隨著詞性的演變,其用法亦發(fā)生必然的變化。因其詞性的演變具有漸進性,故其用法間亦有聯(lián)系性。
徐仲舒等人認為“以”字的本義是名詞“鍬或鏵”,是“耜”的本字。本義表農具之形“以”又作“巳”①。是“耜”的初文?!榜辍笔枪糯r具“耒”下端的鏟土的部分。耜是個亦聲字,它由農具“耒”加上象形字“巳”會合字義?!耙浴弊值募坠俏膶懛椤啊雹诮鹞臑椤啊雹坌∽瓰椤啊雹茈`書為“以”。從“以”字的甲骨文到隸書的演變中即可看出,甲骨文中的“”字是象形字。它類似于農具犁耙中的下端。由其古文字形可知“以 ”字是名詞。
農具有使用的功能,因此逐漸變?yōu)閯釉~,當“使用”講了。另外,由于社會的發(fā)展,造字之初的象形性文字越來越不能滿足人類的交際需要。若另造新字,則會加重人們的記憶負擔且不符合造字的經濟原則。故,人們在不另造新字的情況下,使字義引申便解決了造字麻煩且不經濟的問題。所以,“以”字從名詞便產生了動詞性的意義。例如:
以,用也。(《說文解字》)
忠不必用矣,賢不必以。(《九章》)
在這里“以”字便是動詞“用、使用”的意思。
“以”字在造字之初是名詞,像農具之形,但“以”字作名詞“鍬”的意義在現有文獻中并無佐證。即使如此,“以”字作名詞的其他意義是非常普遍的。例如: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詩經·衛(wèi)風》)
我之不共,魯故之以。(《左傳昭公十三年》)
在這里“以”字是名詞“原因、緣由”。
“以”字的動詞用法,有“用,使用”、“認為或任命”的意思。例如: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憲問》)
這里的“以”就是動詞,為“用、使用”。如何判斷它是動詞呢?在例中“不”是否定副詞,否定副詞只能修飾動詞,形容詞,副詞三類詞性的詞。而這句話中“兵車”很顯然是名詞,作賓語。那么,“以”字就只能作動詞來理解了。例如:
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為不知黑白之辯矣。(《墨子·非攻》)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矣。(《莊子·秋水》)
上例當中的“以”字都是動詞,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認為,以為”。“以”字作為動詞還有“任命”的意思。例如:
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史記·淮陰侯列傳》)
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以”字作動詞時常作“用,使用”意?!耙浴弊肿鲃釉~后面常需要接上一個名詞作賓語,這種用法具有一般性。一般情況下及物動詞后面是要接賓語的,但也有不接賓語的情況,是前面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和后面的賓語相同。即使沒有賓語也不會造成歧義,亦不會造成理解句子障礙。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賓語被省略了,而不是不加賓語。介詞在組合搭配上與動詞有某種共性,如介詞后面也要加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組合后的介賓結構與動賓結構的語法形式基本相同,當然,它們的語法意義相差還是很大的。由于介賓結構與動賓結構的語法形式基本相同,人們就可能會把動詞當做介詞來使用。經過語言的發(fā)展演變,“以”字的動詞意義就逐漸弱化和虛化,進而就變成了介詞。例如:
a.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憲問》)
b.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莊子·秋水》)
“以”字從動詞到介詞的演變是突進式的,語言發(fā)展具有漸進性,在先秦兩漢時期,具有三種詞性的語法功能。以字可以做名詞,動詞或介詞,且三種詞性同時存在。魏晉以后,以字的名詞用法就不多見了,只有仿古作品中有。魏晉以后,整個漢民族語言中就只有動詞和介詞的用法了。
介詞“以”字是從動詞演變而來的,雖然“以”字已是介詞,但在某些方面卻依然保留了動詞“以”字的意義和行為指向。如“以”字動詞有用的意思,用的語義指向是名詞性的賓語,表示使用。介詞“以”字作用的意思,介詞用的語義指向也是“用”。同時又引申出“依靠,憑借”等意義?!耙浴弊值木唧w用法如下:
由表動作的動詞使用變?yōu)楸響{借工具的介詞“用,拿,靠”等。
這種用法在“以”字作介詞的古代文獻中隨處可見,也是“以”字最常見的用法。例如:
a.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左傳僖公四年》)
b.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
1.“以”由“靠或憑借”的意思,引申為表示原因的介詞。
“以”字作為介詞最先由動詞漸變?yōu)榻樵~,又從介詞用的意思慢慢演變。經過演變“以”字又引申出表因果的介詞“因為”的意思。例如:
a.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孟子·滕文公下》)
b.左右以君賤之,食以草具。(《戰(zhàn)國策·齊策四》)
2.介詞“以”字在古漢語中還有“率領”的意義
“以”字的用法在古漢語中較為復雜,其意義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意思。因此,“以”字用法不易掌握。秦漢以前,“以”字還有“率領”的意思。例如:
a.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僖公四年》)
b.言于公曰:從者將以子行。(《國語·晉語》)
3.介詞以用于時間名詞前面,介紹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
在古代漢語中“以”字作為介詞相當于“于”的用法不多見,但我們也應該重視。這對更好理解古代漢語非常重要。因此,“以”字當介詞于字講,我們也應該注意?!耙浴弊肿饔谧种v在古漢語中也不乏其例。例如:
a.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b.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歸葬萬年先人墓側。(《柳子厚墓志銘》)
c.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漢書·蘇武傳》)
1.介詞“以”字組成介賓結構的賓語省略用法
在閱讀古代文化典籍時,我們知道“以”字為介詞,但在“以”字的使用過程中,人們會發(fā)現以字后的賓語消失了。我們閱讀古文時覺得它本應該存在卻找不到賓語了。語言運用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那就是語言運用的經濟原則。所以,介詞后面的賓語在不引起歧義的情況下被省略了。
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莊子·逍遙游》)
桔柚生于淮南,而民皆甘之于口,()味同也。(《鹽鐵論·相刺》)
上面兩例中介詞以字被省略掉了?!鞍俳稹鼻懊鎽撚幸宰直硎尽坝谩?。“ 味同也” 前面應該有“以”字表示“因為”。經過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賓語確實被省略掉了。
2.介詞“以”字組成介賓結構的賓語提前的用法
古人行文時往往將重點置于一個句子的突出地位,用以表達想強調事物。在今天看來,介賓短語中介詞加賓語才是常見用法,但古人有時想強調說話內容,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賓語置于介詞之前來達到強調某句話的目的。例如:
a.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漢書·藝文志-諸子略》)
b.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ā蹲髠髻夜哪辍罚?/p>
例a中的“以清虛自守,以卑弱自持”變?yōu)椤扒逄撘宰允?,卑弱以自持。”從而強調了“清虛和卑弱”。例b亦是如此。
此外,介詞“以”的賓語如果是疑問代詞“何,奚”等,則放在介詞之前,也有強調賓語的作用。例如:
a.奚以知其然也?(《莊子·逍遙游》)
b.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記·項羽本紀》)
3.介詞以字組成的固定搭配
“以……為……,以此,所以”常見句式的用法。
在古代漢語中“以……為……”是常見句式,這種句式中的“以”字既可以作介詞,亦可作動詞。若“以……為……”中的“以”字是介詞,相當于“把……當作……,拿……當……”。若“以……為……”中的“以”字是動詞,則相當于“認為……是……”。例如:
a.然后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賈誼《過秦論》)
b.明主之為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韓非子·五蠹》)
例a中的“以六合為家”便可譯為“把六合當作家”。例b中的“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例a、b中“以”字是介詞。在古代漢語中,我們常常見到“以為”這樣的搭配,這樣的搭配和現代漢語中的動詞“以為”是不一樣的。因為,介詞“以”字組成的介賓短語的賓語被省略掉了,并不是現代漢語中的“認為”。古代漢語中的詞語與現代漢語一樣時,古漢語兩個字往往是兩個語素,而現代漢語往往是一個語素。
若“以”字為動詞,則“以……為……”相當于“認為……是……”或“任命……為……”。例如: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莊子·秋水》)
b.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史記·淮陰侯列傳》)
例a中的“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相當于“認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了”。在這里動詞“以”字為“認為”的意思。例b中的“以信為左丞相”相當于“任命韓信為左丞相”。 在這里動詞“以”字是“任命”的意思。
古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節(jié)詞為主。古漢語中“以為”連用,與現代漢語中的“以為”是不一樣的。例如:
a.余以為周之喪久矣。(《封建論》)
b.四人皆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史記·留侯世家》)
古人用“以為”常表示一種肯定的判斷,表示“認為……是……”。對某種情況的肯定。例a、b中都是如此。
“所以”在現在看來是個連詞,但在古代漢語中卻是兩個詞,“以”字表示“用”的意思?!八浴睉撓喈斢诂F代漢語中的“所用來……”。例如:
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莊子·天道》)
除了表示工具語之外,“所以”還可表示原因,表的卻是“所……的原因”。例如:
a.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左傳隱公三年》)
b.既不能強,又不能弱,所以斃也。(《左傳僖公七年》)
“以”字演變?yōu)榻樵~后,其后面常接賓語。人們有時為了經濟原則將賓語省略,這時賓語省略后,句中介賓短語就剩下介詞了。此時“以”字就會進一步虛化,經過虛化后便成為了連詞。我們只要轉換一下句型便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種演變的軌跡了。例如:
明法以繩天下。(《鹽鐵論·輕重》)
使師崇,子孔帥師以伐舒。(《國語·楚語上》)
在這兩例中以是表目的的連詞,可譯為“明確法度來匡正天下”和“派師崇,子孔率部隊去伐舒”,都表目的。
1.“以”字作連詞聯(lián)系的前后兩部分是補充關系
第一、“以”字用于連接兩部分中間表前一行為的目的。例如:
明法以繩天下。(《鹽鐵論·輕重》)
第二、“以”字作連詞補充說明時間,處所或范圍
從此以往,永奉歡好,心無纖慮也。(《唐傳奇·柳毅傳》)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以”字有時用在狀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偏正關系
這種用法的連詞“以”和“而”表示的偏正關系的用法一樣,但不如“而”常見。例如:
a.幸而得之,坐以待旦。(《莊子·離婁下》)
b.倒戟以御公徒。(《左傳宣公二年》)
以上兩例中,它們的偏正關系,是靠連詞以字的幫助完成的?!耙浴弊钟迷跔钫Z和中心詞之間,表偏正關系是其常見用法?!耙浴弊值那耙徊糠直硎緱l件或原因,后一部分表示結果或情況。例如:
太公相文、武以王天下;管仲相桓公以霸諸侯。(《鹽鐵論·刺復》)
3.連詞“以”字可以連接兩個形容詞,構成并列關系詞組
在古漢語中,我們經常看到兩個形容詞并列,中間用“以”字連接,這便是連詞“以”字連接形容詞的用法。例如:
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主明以嚴,將智以勇。(《史記·張儀列傳》)
以上是“以”字從名詞到動詞,到介詞,再到連詞的三個發(fā)展階段及其詞性用法。以字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詞語,其出現頻率高,用法非常復雜。對其進行探討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古漢語。大多數人認為虛詞全靠讀者去理解,這樣難免給初學者帶來很多困難,無怪乎有“實詞易訓,虛字難釋”的感慨。
注釋:
①張玉書,陳廷敬等:《康熙字典》,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94頁。
②高明編:《古文字類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503頁。
③李樂毅著:《漢字演變五百例》續(xù)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頁。
④許慎撰:《說文解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11頁。
張以達,貴州大學漢語文字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漢語語法方向。
貴州大學 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