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麗 李奇菊
(西南大學 重慶 北碚 400715)
送隴苗族百鳥衣工藝流程探析
吳天麗 李奇菊
(西南大學 重慶 北碚 400715)
百鳥衣苗族的盛裝,其紋樣非常精美,但外界對其了解甚少,詳細研究幾乎沒有。筆者通過田野調查發(fā)現(xiàn),百鳥衣制作工藝耗時長,工藝復雜且精細。準備通過對百鳥衣服飾進行拍攝、記錄與整理發(fā)現(xiàn),百鳥衣制作流程分別為前期準備和制作兩大步驟,需要10余種材料,每一個步驟都必不可少環(huán)環(huán)相扣,百鳥衣工藝流程的研究,有利于苗族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
百鳥衣;工藝流程;傳承與保護
送隴型百鳥衣為長衫繡衣,分為男士與女士兩種,整件衣服以土布和繭片為底,配以紅、黃、藍、黑、白等各種絲線繡出五彩斑斕的鳥紋圖案。唐貞觀三年,苗族首領謝元琛身著“百鳥衣”入朝參見唐太宗,所帶使團滿身“卉服鳥章”,驚動長安,唐太宗命畫師閻立德等臨摹,名為“王會圖”,這是百鳥衣較早見于文獻的記載。[1]百鳥衣一件百鳥衣做工復雜,整件百鳥衣均由手工繡制而成,以鳥紋、龍紋和蝴蝶紋樣為主,制作百鳥衣需要經(jīng)過養(yǎng)蠶制絲綢、染布、刺繡、制作裝飾繡條、縫合、鑲吊羽絨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講究。
一件百鳥衣在制作之前,需要將剪紙、絲線、自織土布、自制的絲綢、白色羽毛、棉線、漿糊、剪刀、黑色亮布還有繡花針提前準備好。
1.1布料制作
制作鳥衣的繡底布料是當?shù)貗D女自制的絲綢。首先就是要養(yǎng)蠶,養(yǎng)蠶的過程與別人無異,只是在蠶吐絲的時候,當?shù)貗D女要將五齡的蠶放在平整的木板上,木板的大小是隨機的,隨地取材。蠶在吐絲時有避光性,有光線的地方蠶就會躲避,慢慢爬到光線較暗的地方,通過蠶的這種避光性,當?shù)貗D女在蠶吐絲時會隔一段時間將房門打開,以得到均勻的蠶絲布料。當?shù)貗D女還會及時排查吐絲蠶的狀態(tài),將不怎么吐絲了蠶挑出,放在另外一塊尺寸較小的木板上,如果有即將成蛹的蠶已經(jīng)包裹在蠶絲布料中的,要用一根雞毛將該蠶挑出,放置在一個容器內,等其自行變蛹,再化繭成蛾、交配、產(chǎn)卵。待到所有養(yǎng)的蠶吐完絲后,將板上的絲綢整塊撕下,染色后晾干即可得到平板絲。
1.2繡片基底的制作
繡片的布料由自織土布為底,一般為一直兩層,由制作者根據(jù)需要選擇用幾層為底,再以自織絲綢做繡底,用漿糊將布料粘在一起,曬干備用。
2.1剪紙
將需要繡的圖案在紙上剪出,為了節(jié)約時間,一般剪紙前會將2至4層相同形狀和大小的紙先縫在一起,目的是為了得到一模一樣的剪紙,而且在剪紙過程中不會跑紙,以前的縫制過程全由手縫,現(xiàn)在為了節(jié)約時間多用縫紉機機縫。紙片縫好之后沿著對角線將紙對折,攤開由中間開始剪圖案,整個圖案不用筆畫,只用指甲大致畫個輪廓后再剪,四周一樣的圖形對折后再剪即可,這樣剪出來的圖案十分細致精美,一張剪紙一般需要一天才能剪好。
2.2刺繡
將剪好的剪紙平鋪在絲綢繡底之上,細致的用剪刀沾著漿糊貼好,待到剪紙干后開始刺繡。刺繡的順序是由中心向四周擴散,一個物體繡完了再繡制下一個物體,一片小繡片花費時長約3-4個月,大繡片則需要一年甚至更久。
百鳥衣的繡法千變萬化,以平繡為主,疊布繡、破線繡、釘線繡、編繡、馬尾繡等手工繡技為一體,配以紅、黃、藍、黑、白等各種絲線繡出五彩斑斕的圖案,有抽象的幾何圖案,也有夸張的寫意造型[2]。
2.3制作裝飾繡條
為了服裝繡片之間連接處的美觀,送隴村的繡娘們在兩片繡片的連接處加上了裝飾繡條。制作裝飾繡條需要用一條已經(jīng)制好的寬約3厘米繡花基底,在上面用兩種不同顏色的絲線繡出平行的線跡,然后用寬約3厘米的白布對折放置于繡好的長條兩邊固定,之后用黑色衣料經(jīng)過對折剪出一條相同大小鏤空菱形圖案的花邊,寬度約為0.5厘米,長度隨機。再將剪好的花邊用線固定在白色的布條上,最后在用黑色的線從花邊的中間縫出一條線跡即可得到想要的裝飾繡條。
2.4縫合繡片及裁衣料
所有繡片和裝飾繡條制成之后,將繡片的后背片,前身片相繼縫合好,繡片連接處用裝飾繡條遮蓋,整個縫合過程要注意龍頭要全部朝上,不能出現(xiàn)頭部向下的,因為龍頭朝上有比較好的寓意。而后開始裁剪適合大小的衣料,再將繡片固定到相應的部位,最后將服裝縫合。
2.5鑲吊羽絨
衣料裁剪好之后,將繡片與衣料縫合在一起,一件百鳥衣的90%就完成了。剩下的需要在裙子彩條底部綴上白色羽毛即可。綴羽的制作過程是先用一塊方形布料對折,形成三角形,再將三角形布料的兩腰用線縫起來,針距約為0.6厘米,然后將羽毛底部插入縫隙中,直到填滿整個三角形布料的外圍,用縫紉機在面上密實的縫好,綴羽就制作完成了,在三角形布料的正中穿線,線上穿上植物珠子或塑料珠子,再將整個制作好的綴羽和串好的珠子一同固定在裙子彩條底部,一條彩條要綴三條綴羽,綴羽固定完成后,一件百鳥衣就制作好了。
貴州苗族百鳥衣制作工藝是該支系苗族祖先智慧的延續(xù),整個制作過程嚴謹,制作過程遵循自然規(guī)律,告訴該支系應該不違農(nóng)時,如制作平板絲就應該要先養(yǎng)蠶,染布要在天氣晴朗的時候等,道理雖然簡單,但其中蘊含的科學與智慧是多元的,只有遵循百鳥衣制作流程,才能做好一件百鳥衣,通過對工藝的探究,為后續(xù)百鳥衣服飾的研究奠定基礎,也有利于該支系苗族傳統(tǒng)手工藝的傳承和發(fā)展。
[1] 楊路勤. 丹寨苗族蠟染紋樣的文化內涵[J]. 凱里學院學報, 2015(8): 15-17.
[2] 錢沂. 貴州省丹寨縣苗族服飾研究[J]. 戲劇之家, 2015(10): 270.
西南大學科普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丹寨百鳥衣的制作技藝的挖掘及整理》
吳天麗(1992-),女,布依族,貴州省福泉市人,設計學研究生,西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研究方向:產(chǎn)品造型與包裝設計。李奇菊(1967-),女,漢族,重慶萬州人,西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產(chǎn)品造型與包裝設計。
TS941
:A
:1672-5832(2017)09-01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