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楊
10月31日,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帶領(lǐng)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栗戰(zhàn)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專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興,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宣示新一屆黨中央領(lǐng)導集體的堅定政治信念。
在此之后,包括上海、廣東、江蘇、貴州、浙江、陜西、安徽、重慶、遼寧等在內(nèi)的多個省份的省級黨委書記紛紛率隊前往當?shù)丶o念傳承紅色文化的歷史場所,重溫黨的崢嶸歲月。在此選取幾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紅色故地,探究它們曾經(jīng)的歷史風貌。
中國第一份抗日宣言誕生地
11月9日上午,遼寧省委書記陳求發(fā)率領(lǐng)省委常委班子來到沈陽市,集體瞻仰中共滿洲省委舊址、重溫入黨誓詞。
中共滿洲省委,是1927年10月至1936年6月共產(chǎn)黨在東北設(shè)立的最高領(lǐng)導機構(gòu),“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領(lǐng)導東北軍民浴血奮戰(zhàn)、保家衛(wèi)國,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最后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目前,中共滿洲省委舊址已成為進行黨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沈陽皇寺路福安巷3號,一排硬山式青磚瓦房顯著保持著歷史的烙印。85年前的1931年9月19日,作為中共滿洲省委機關(guān)所在地,這里發(fā)出了“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第一份抗日宣言——《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lǐng)滿洲宣言》。
“九一八”事變發(fā)生的第二天上午,時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張應龍、組織部長何成湘等召開了緊急會議。這次會議決定,要給中央寫一個報告,發(fā)表一個總的宣言。宣言定稿后,立即刻蠟紙、印刷,并通過共產(chǎn)黨員、共青團員和進步學生在街頭散發(fā)出去。
在接下來的抗日斗爭中,中共滿洲省委先后培養(yǎng)出了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李兆麟、周保中等優(yōu)秀東北抗聯(lián)將領(lǐng),抗日的烽火燃遍了白山黑水之間。
紅巖精神的當代意義
1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帶隊瞻仰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舊址、紅巖革命紀念館。
在重慶,紅巖文化景區(qū)包含紅巖革命紀念館、歌樂山革命紀念館、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以及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等42處革命遺(舊)址。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共產(chǎn)黨人、革命志士為抗日戰(zhàn)爭勝利和建立新中國浴血奮斗,鑄就了“崇高思想境界、堅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氣”的紅巖精神。
1939年1月16日,根據(jù)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正式成立,直接領(lǐng)導四川、云南、貴州、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江西、福建以及香港、澳門地區(qū)的黨組織。
為解決房屋緊張問題,以周恩來私人名義租用了曾家?guī)r50號的大部房屋,作為部分南方局機構(gòu)的辦公地點和住所,對外稱周公館。1939年 5月,日機大轟炸,辦事處原址被毀,遷至紅巖村新址。在此期間,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秦邦憲、王若飛、吳玉章、鄧穎超等人以中共代表、國民參政員的公開身份,先后住在辦事處和周公館領(lǐng)導南方局工作。1945年 8-10月,毛澤東赴渝與國民黨和平談判期間曾在辦事處居住。
1946年 5月,辦事處和南方局撤離。吳玉章作為中共代表和中共四川省委繼續(xù)留駐曾家?guī)r50號,直至1947年3月9日辦事處人員全部撤返延安。1961年,此地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三大會址
11月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帶隊前往廣州市越秀區(qū),瞻仰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回顧黨的革命光輝歷程,學習革命先輩崇高精神。
在廣州東山恤孤院后街31號(現(xiàn)恤孤院路3號),有一幢兩層高、每層兩間相通的磚木結(jié)構(gòu)、人字瓦頂?shù)钠胀ǚ课?,屬于設(shè)有騎樓的典型舊式廣州民居。樓房因年久失修,顯得有些破舊,但不失寧靜。
1923年6月,廣州進入盛夏時,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幢樓房中秘密召開。大會正式確立了共產(chǎn)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進行黨內(nèi)合作的策略方針,有力地推動了國共合作的實現(xiàn)。
中共三大會址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日機炸毀,僅存遺址,1979年12月被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初,廣州市政府擬斥資5000萬復建中共三大會址。復建工程包括了4大部分,分別是——原址復建中共“三大”主會場舊址;修繕“三大”期間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黨的重要領(lǐng)導人活動的主要場所“春園”“逵園”及“簡園”(統(tǒng)稱為“三園”);新建用于文物和歷史資料展覽的“三大”陳列館;新建一大型停車場。整片建筑面積達到4200平方米。
淮安:海棠依舊
11月2日,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帶隊到淮安瞻仰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故居。
周恩來故居位于淮安市淮安區(qū)駙馬巷中部,局巷北側(cè),共有大小房屋32間,為青磚、灰瓦、木結(jié)構(gòu)。故居為東西相連的兩個宅院,每個宅院都是曲折的三進院。
走進故居正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地方。從讀書房向西跨過一個腰門,便是周恩來父母住的面南三間房屋,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就出生在東邊的一間房屋里。故居院內(nèi)有兩株20米高的百年老榆樹,據(jù)傳就是他童年時期親手所植。
貫穿淮安城的一條古老小河文渠,流淌過歷史的臺階,溝通著城內(nèi)的勺湖、蕭湖、月湖,流經(jīng)周恩來故居門前。1960年,他在接見淮安縣委領(lǐng)導時說:“文渠沒有堵塞吧?小時候我和小伙伴們常常在那里劃船打水仗……”
如今,沿著文渠向北不遠處的淮安區(qū)桃花垠,坐落著周恩來紀念館,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次前來瞻仰參觀。這座寄托著人們思念的紀念館,由紀念島、寬闊的水面和湖四周環(huán)形綠地組成。紀念島上的主館高26米,與南京中山陵、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為同一等級高度。
主館大廳正中安放著周總理漢白玉坐姿塑像,左手撫膝,右手握卷,凝視著遠方。陽光透過玻璃灑下來,柔和地照在塑像上。站在第三層觀景臺向北眺望,牌樓式的景門和人字形附館合起來,正好是“八一”的圖形。歷史的槍炮聲中,周恩來領(lǐng)導的八一南昌起義好像仍浮現(xiàn)在眼前。
銅像廣場西側(cè),栽植著一片海棠花,正如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內(nèi)也栽種很多海棠。1997年,鄧穎超的遺作《從西花廳海棠花憶起》公布。她在這篇文章里深情寫道:“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開放的時候,常常有愛花的人來看花。在花下樹前,大家一邊賞花,一邊緬懷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們中間。你離開了這個院落,離開它們,離開我們,你不會再來。你到哪里去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