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曉琴
近年來,微信公眾平臺作為一種新興媒體,以其獨特形式和顯著優(yōu)勢,迅速崛起成為高校宣傳和思想教育的官方主流渠道。在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推進校園微信公眾號等網絡新媒體建設”。微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媒介,也為大學生思想教育開辟了新的陣地。
微信,是2011年以來迅速崛起的以手機為載體而發(fā)明的集多功能為一體的即時通訊工具。對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微信滋育了思想教育傳播的變革,產生了思想教育傳播的微形態(tài),推動著思想教育的創(chuàng)新。
(一)提升思想教育精準化
依托相關技術,可以實現微信公眾平臺生成相應分組,對關注戶自動分組和統計。通過在后臺對用戶群按不同取向、不同要素進行分類,定向推送相應消息、信息和知識。比如,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組定向提供學生資助、勤工助學信息服務;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學生群組推動專門的政策知識和專業(yè)指導;分年級,對新生或畢業(yè)生群給推送相應信息,提供入學適應或畢業(yè)就業(yè)指導。
(二)促進思想教育結構化
微信公眾平臺可以群發(fā)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多類信息內容,可以根據不同對象設置不同結構的欄目和內容。借助微信公眾平臺數據統計功能,可以實現對用戶、圖文、菜單、消息、接口等方面進行準確的數據分析,為微信公眾平臺運行維護和關系調整、排列優(yōu)化提供科學依據,提升思想教育的結構化水平。
(三)增強思想教育即時化
微信公眾號依靠其極強的時效性,實現信息實時同步終端通知用戶。圖、文及視頻等相對海量信息的即時傳遞,使微信公眾平臺消息傳遞的效率遠高于其他渠道。通過建設涵蓋學校、學院、班級的黨團組織等各類微信公眾號,將有助于實現多層次、一次性、即時化的互動交流。
(一)夯實信息功能、學習功能、教育功能
信息服務、學習指導、教育引領是微信公眾平臺的基礎功能,也是高校面向學生的微信公眾號的主要功能。深入發(fā)掘信息功能,實時發(fā)布學生相關的重要信息,發(fā)揮點對點信息及時傳達作用;實時發(fā)布學校各類學生講座、論壇信息,提供失物招領、電話查詢等信息公告及信息查詢服務。全面發(fā)掘學習功能,豐富學習引導與學習指導的內容。健全教育功能,通過心理指導、創(chuàng)業(yè)指導、就業(yè)指導等豐富教育管理和思想引導功能。
(二)激活施教主體、助教主體、受教主體
微信公眾號要激活學校教育管理和服務方(施教主體)、學生家長等教育相關方(助教主體)、大學生(受教育主體)的深度參與和互動共融。促進施教主體的深度參與,吸收校領導、教務、學工、宣傳、圖書館、網絡中心以及各個院(部)等學校教育管理和服務的相關方面,實現大學生思想教育力量的大聚合。吸收助教主體的深度參與,引導學生家長關注、參與微信公眾號,關注學校教育管理和服務的動態(tài)、關心孩子在學校的狀況、關愛孩子成長成才中的所思所想所需。引導受教育主體的深度參與,大學生是受教育的主體,通過在微信公眾號中的參與和互動,直述思想訴求。
(三)破除空間限制、時間限制、關系限制
對微信公眾號進行24小時在線運維,打破空間上的限制,實現“家—?!钡幕訜o障礙化。微信的出現讓課堂不僅僅停留于上課期間,讓學校教育管理部門的工作不再僅限于5天8小時制。微信公眾號促進了教育時間的無線延長,打破時空壁壘。學校領導、部門負責人、老師、家長和學生在微信群里是同一個“圈子”的平等“朋友”,破除學校、家長、學生之間的關系壁壘。
(一)拓寬學生信息掌握的渠道
通過微信公眾號中大學生的足跡,增加對大學生生活和心理狀態(tài)的了解與判斷。通過“以小見大”和“追根溯源”,了解問題有關因素和表征,幫助高校輔導員(班主任)等施教主體對相關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內容的傳播,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
(二)構建學生活動的第三課堂
通過微信公眾號,把線上的微信機制與線下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相結合,打造一個完整的、虛實相交的教育機制。比如,班級和黨團支部可以定期組織不同主題的線上活動,與線下的班會、支部“三會一課”等相呼應,通過線上線下雙重機制的影響實現對大學生全方位的教育引領。
(三)創(chuàng)新學校管理的參與模式
通過微信公眾號,調動廣大學生的民主參與意識。在微信群聊過程中,每個人都能平等地參與到聊天中來,管理與被管理、教育與被教育的的界線隱化,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義務感,引領大學生關心學校,關心集體,關心他人,關心自己,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
(四)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
通過微信公眾號實時信息傳送功能,開辟一個全新的在線政治學習平臺。輔導員(班主任)通過這個平臺,實時通過微信文字、圖片,甚至語音、視頻的形式在班級成員中開展教育引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五)密切學校家長學生的互動
通過微信公眾號,讓學校教育管理和服務方(施教主體)、學生家長等教育相關方(助教主體)、大學生(受教育主體)實現互動共融。家長和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參與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中來,提出意見與建議。學校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及時響應學生對各類問題的訴求,回應利益相關者的各項訴求,促進學校、家長、學生溝通互動。
微信平臺作為一種新興的媒體形式,為思想教育帶來了活力,成為當下網絡思想教育的重要載體。在理念上要強化大數據思維,在內容上要改善產品包裝生產,密切對接教育對象的需求。要進一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使用微信的觀念,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信息分辨能力。要加強對相關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管理,建立相關監(jiān)控和反饋制度,制定相應工作原則,因材施教。要不斷完善微信公眾號的功能,推送富有主流性、時代性、時效性的信息,發(fā)揮其知識性、教育性的作用,提高聚集力、吸引力和影響力。
[1]劉輝.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傳播化[J].思想理論教育,2014,(6).
[2]劉際飛,吳惠.應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四個著力點[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
[3]劉奎杰,陳忠全,孫建濱.精準教育:微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的必然選擇[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7,(4).
[4]謝俊.自媒體時代高校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困境與創(chuàng)新[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