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華
凡是從事語文教學的老師都知道,大多數(shù)學生對作文都是“懼之如虎狼”,寫作文“咬筆桿”、“撓頭皮”、“抄范文”是常有的事,令老師頭痛不已。有不少專家學者就作文教學著書立說,企圖給學生“點石成金”之術(shù),如“快速作文”、“作文秘笈”之類,可欲速則不達,作用并不那么明顯,特別對農(nóng)村學生來說效果甚微。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并結(jié)合“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的要求,我談談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留心生活,累積素材,重現(xiàn)"源頭活水來"
農(nóng)村學生因生活環(huán)境、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響,信息閉塞,孤陋寡聞。他們不喜歡讀課外書,甚至有個別學生連一本課外書也沒有,有的學生因家庭困難買不起課外書。到寫作文的,因缺乏積累而無內(nèi)容可寫,無話可說。這成了學生和老師最無奈的事。要讓學生不怕寫作,有興趣寫,有東西可寫,就要學會觀察生活,積累素材。
農(nóng)村的生活其實多姿多彩,作為教師,一定要正確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觀察花草樹木、鳥獸蟲魚,讓他們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美,然后指導他們把自己喜歡的事物、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自己的喜怒哀樂寫下來。其實這一點,我們的語文老師也是再三強調(diào)要求的。但如何觀察,如何積累,我們的學生真的不會,那就要求我們的老師身體力行,“手把手”地教。
記得有一次,我?guī)W生去秋游,幾個孩子興沖沖地跑來告訴我說在一棵樹上看見了一只奇怪的蟲,很嚇人。我忙著跟著過去,一位同學指著一個棕色的東西說:“老師,您看!”哦,原來是一只枯葉小螳螂。這只螳螂混雜在樹葉中是很難發(fā)現(xiàn)的,我驚嘆他的發(fā)現(xiàn)之余,突然靈機一動,這不是一個很好的寫作素材嗎?于是,我把學生都叫來,讓他們認真觀察這個小精靈,并指導他們先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再觀察它的姿勢、樣子,猜想它在干什么。大家熱情高漲,爭先恐后地看著,熱烈地討論著?;匦:?,我讓孩子們把他們看到的、想到的在班上說一說,然后動筆把它寫下來。一篇佳作《秋游的發(fā)現(xiàn)》就這樣誕生了。事后,我啟發(fā)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就要這樣用心多觀察身邊的事物,覺得有趣的就把它隨時記錄下來,并養(yǎng)成習慣。
語文教師就應隨時隨地把握生活,與學生一起觀察生活,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積累習作材料。這樣日積月累,材料積累多了,就算不是“巧婦”也能做出一鍋香噴噴的"好飯"來呢!
二、"下水"指導,師生互動,增強效果
在作文教學中,老師都會再三強調(diào)要把文章寫生動、寫具體。但怎樣抓、怎樣寫卻缺乏實質(zhì)性的指導。要指導學生把文章寫生動、寫具體,教師必須要“下水”指導,師生進行”實戰(zhàn)”訓練。
我在指導習作《我的媽媽》時,不少學生都寫有媽媽下午在校門口等孩子回家的情景,可是人物的神情、動作、語言等細節(jié)描寫不生動、不感人。我就抓住“等”這一細節(jié)描寫進行“下水”指導,首先進行“情景劇表演,”我扮演母親,找個學生扮演孩子,到講臺前面來表演母親焦急、孩子急切、雙方相見高興激動的情景。讓學生把他們所見所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然后我接著讀我寫的“下水文”,是小時候我媽等我回家的一段真實經(jīng)歷。讀完后,讓學生比較一下,說說老師寫的和他們寫的哪個好,好在哪里。
這樣一“下水”指導,學生就會恍然大悟:寫清楚,寫具體就要這樣寫,原來一個“等”可以寫得這樣細致感人。
三、文改三遍,好文自見
作文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修改,不斷完善的一個過程?!拔恼虏粎挵倩厥铡?,“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因此,我在作文教學中特別重視修改文章的過程。每次作文時,我都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習作,草稿寫完之后,讓學生反復讀自己寫的文章并進行修改加工,然后與同學交換閱讀,學習修改別人的文章,取長補短。
在批閱學生作文時, 應重視賞識與鼓勵,特別是對于作文水平較差的學生,不要只是一句批評“作文差,重寫!”在批閱時,用不同的符號加以提示,讓學生明白該修改什么。在講評作文時,讓學生把自己寫的“好詞、好句、好文段”讀給同學聽,看誰的好句、好段寫得多。把不通的地方自行修改,或請教同學老師幫助修改。學生修改作文的過程,就是獲得方法的過程,就是提高習作能力的過程。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作文,又特別是農(nóng)村學生作文教學的實效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不斷地長期地進行有效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