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類文明不論進化到何種程度,出生、長大、衰老這個過程是必由之路,從這個意義上講,“孝”就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文章探究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淵源與發(fā)展,以2017年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為例,結合時代與社會現(xiàn)實,梳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在當代的彰顯。
關鍵詞: 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春晚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7.04.12
歡迎按以下方式引用:胡海婷.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當代彰顯[J].克拉瑪依學刊,2017(4)65-68.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家”。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勤儉持家,知書達禮、遵紀守法,家和萬事興等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1]儒家孝道思想一脈相傳,精髓不變。不論是春秋時期的孔圣人還是其弟子及再傳弟子,他們雖然對于孝道思想有不同程度的繼承與發(fā)展,但都堅持一貫的主旨“孝為仁之本”。儒家強調“仁”的思想,而孝是實現(xiàn)“仁”的基礎,只有先尊敬奉養(yǎng)父母才能具備成為仁人君子的條件,才能實現(xiàn)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入世治世的宏偉志愿。所以,“善事父母”是成仁之本,是人成為君子的必由之路。儒家重視君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其理想的社會體制,為了實現(xiàn)這一理想,如何將“忠”與“孝”完美的結合、將一切倫理道德歸于“孝”就成了孔門弟子及再傳弟子的義務與責任??组T的這一思想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從“仁的人生哲學”到“孝的人生哲學”。[2]1
一、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演變與發(fā)展
1. 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嬗變
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演變大體如下:
孔子重視孝道與忠君,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觀點,但終究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方面。孝道是在家侍奉雙親的,有一定的時空范圍;忠君是盡忠君王,是成為君子后奮斗終生的目標。有人問孔子為什么不參與政治,孔子說“‘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政?”[3]27在孔子看來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用孝悌的道理影響政治就是從政。可見,孔子已經(jīng)意識到孝治與治世的關系,即孝治可以治世。在具體的“善事父母”做法上提出“色難”“無違”等。
孔子弟子曾參的“善事父母”孝道觀見于《孝經(jīng)》?!缎⒔?jīng)》認為孝是“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4]30。在孝忠的問題上認為忠是孝的另一種形式,“揚名后世,以顯父母”[4]2是最終的孝。在“善事父母”問題上認為每一階層、每一個人都可以對父母行孝,對君王盡忠?!缎⒔?jīng)》對于庶人的“孝”強調得更加具體:“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戚?!盵4]53從生到死、由健康到疾病,無所不包,為后世評價一個人的孝行提供了更細致的標準。
孟子是儒家孝道思想完整理論的建設者,其孝道思想在著作《孟子》中得以具體體現(xiàn)。[5]《孟子》之所以大量敘述整編帝王堯舜的故事,最終是為了施行“仁政”,暗示自己“以孝治天下”的理想。他認為治國應采用孝治“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6]6。要讓老人們在晚年有著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讓“善事父母”成為一種社會風俗。孟子更關注家庭、親情與“人性”。在“善事父母”問題上提出“五不孝”行為:“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盵6]217
2. 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演變發(fā)展的特征
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自孔子提出后,經(jīng)由眾多的孔門弟子不斷發(fā)展豐富,使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逐漸呈現(xiàn)精髓一致又更加細致的發(fā)展特征:
(1)“孝”與“忠”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自古忠孝難兩全,儒家從最初就開始思考“孝”與“忠”的關系。孔子倡導“仁”,又將一切道德規(guī)范歸于“孝”,可見孔子試圖在聯(lián)系孝親與忠君的平衡關系。曾子以自身實踐為基礎,在盡心善事父母的同時整理《孝經(jīng)》,在他看來,善事父母與忠君是合一的,“上事親,中事君,終修身”[4]2,忠君是另一種形式的事親,“揚名后世,以顯父母”[4]2,最終也可以達到事親的目的。在孟子看來,忠君的地位略低于事親,孟子重民權、重人性,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6] 364。他主張“仁政”“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6]6 ,不論自身是什么階層,都是父母的孩子,而非代表獨立的自身;得不到父母的喜愛,即使像舜一樣擁有了天下也不足以歡欣??傊?,從最初時孔子考慮“孝”與“忠”的關系,試圖尋找兩個獨立思想的聯(lián)系到《孝經(jīng)》中明確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世思想,通過儒家仁人志士的不斷傳承與發(fā)展,使孝與忠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孝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發(fā)揮著重要的政治作用。
(2)“善事父母”的要求更加細致?!吧剖赂改浮边@一思想從最初宏觀的“敬”“禮”“色”等方面逐漸落實在生活細微處。不論是《孟子》中的“五不孝”行為、還是《孝經(jīng)》中對于庶民奉養(yǎng)父母的具體要求以及《禮記》中許多具體的做法都為后世提供了遵循的榜樣,也使“善事父母”的思想得以落實在生活實際行動中。《禮記·祭義》中認為:“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次能養(yǎng)。”[5]這三點也正在后世中被層層落實,前兩方面是精神上的養(yǎng)親之道,后世多用力于“能養(yǎng)”,衍生出許多的禮儀規(guī)范,有些甚至帶有神秘的宗教色彩,比如《二十四孝》中的一些情節(jié);但其實,“善事父母”不應僅僅停留在“能養(yǎng)”的層面,“能養(yǎng)”在前人看來是最低等級的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3]19 所以,后世的孝道榜樣及模范更多遵循的是“誠、敬、愛”,先賢對于如何踐行“善事父母”也提供了更加細致的要求,以期后世遵循。endprint
二、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當代彰顯
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在當代得以積極彰顯,筆者結合丁酉年(2017年)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以下簡稱“春晚”)節(jié)目加以闡釋和分析。
1. 體現(xiàn)“善事父母”的具體要求
“善事父母”的具體要求體現(xiàn)在春晚的語言類節(jié)目中。
《一個女婿半個兒》,以幽默的小品形式再現(xiàn)社會現(xiàn)象。作品以電信網(wǎng)絡詐騙為大背景,孝順的姑爺和兒子知道父親上當受騙后,擔心真相會讓老人家無法安心過年,于是姑爺、兒子和父親斗智斗勇,上演了一場假裝被綁架的鬧劇。最終由警察將詐騙案破獲,才使這位父親最終明白了姑爺?shù)男乃?,提高了防騙意識。小品所反映的“善事父母”包括:“色難”和“勸諫”??资ト苏J為善事父母中最難做到的就是和顏悅色。沈騰扮演一位孝順岳父的好姑爺,他事事為父親著想,用自己的錢充當獎金讓好面子的父親先安心過年。在勸諫父親提高防騙意識時,做到了“侍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3]55。 雖然他在勸父親不要匯款兩萬元時遭到了父親的訓斥,但他并不生氣,而是不斷通過其他方式想辦法提高其防騙意識。在父親面前的態(tài)度一直溫和,不反駁、不埋怨,真正踐行“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于親矣”[6]185。做到誠、敬、愛、孝。
由青年相聲演員高曉攀、尤憲超表演的相聲《姥說》主要圍繞姥姥說過的話對我們兒時以及長大后產(chǎn)生的影響為主線,展示優(yōu)秀家風的傳承。在儒家“善事父母”的孝道觀中我們可以看到具體的做法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盵3]10 對待長輩說的話,我們要認真傾聽,牢記在心,認真踐行。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我們越來越大,長輩卻越來越老;我們越來越成熟,長輩卻越來越小?!案改钢?,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盵3]55 我們要在實際言行中踐行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規(guī)矩”。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諸葛亮誡子格言、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都在倡導一種家風。[1]傳承優(yōu)秀家風,善事家中長輩成了這一作品傳達的最主要的正能量。
2. 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nèi)核:“忠與孝”的合一
在儒家孝道觀中事親與忠君逐漸融合,這在2017年的春晚節(jié)目中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
2017年的春晚是有情懷的,體現(xiàn)著家國與孝忠。在眾多節(jié)目中,有一類節(jié)目是表彰英雄的,英雄是國家的榮耀,是國人的偶像,他們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獻給祖國和人民,這是對國家的忠,更是對父母的孝。因為大的家是國,小的國是家,只有富強了祖國,人民才能安居樂業(yè)。
主持人采訪已經(jīng)耄耋之年的老紅軍們,他們?yōu)橹袊莫毩⑴c富強鞠躬盡瘁,有位105歲的老紅軍寫下“紅軍萬歲”四個字送給祖國,這幾個大字包含著她對大國小家深沉的愛。
隨著中國實力的不斷提升,我們探索外太空的航天事業(yè)也在不斷發(fā)展,春晚請來了“神舟五號”至“神舟十一號”的11位航天員,講述航天夢助推“中國夢”。在當今和平與發(fā)展的世界大格局下仍然有局部的不安定,每一個中國人,都有保衛(wèi)祖國家園的義務和責任。
強軍一直是中華民族復興夢中的一個必要方面,當海陸空三軍軍人唱著“放心吧,祖國!放心吧,親人!”時,“忠”與“孝”就在高度的愛國情懷中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
成龍與分別來自北大和清華的6位大學生一同完整演繹《國家》這首歌曲。青年學子是時代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作為新時期的青年,努力學習就是報效祖國、回饋父母最好的方式。儒家“孝治天下”的理想中認為“立于行道,揚名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青年學子愛好學習,專心科研,報效祖國即體現(xiàn)了“忠”與“孝”的合一。中國人歷來講求精忠報國,革命戰(zhàn)爭年代母親教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zhàn)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先大家后小家、為大家舍小家,都體現(xiàn)著向上的家庭追求,體現(xiàn)著高尚的家國情懷。[1]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nèi)核。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這是對我國每一個成員的嚴格要求。而個人道德層面的第一要務就是愛國,這就是我們一直提到的“忠”,一個愛國的人最基本的要愛父母家人,即“忠與孝”的合一。
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不孝的事件時有發(fā)生。隨著中國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代,獨生子女贍養(yǎng)老人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雖然國家不斷出臺新的政策,完善養(yǎng)老制度,但是在一些相對落后和貧窮的地區(qū),老年人的衣食住行依然難以保證。父母養(yǎng)活了很多兒女,卻沒有一個兒女可以承擔贍養(yǎng)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兄弟姐妹間因為贍養(yǎng)問題反目成仇;父母還在世時兒女分奪家產(chǎn),讓老人無處可棲;有的還將老人告上法庭,等等??鬃诱f:“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3]19 可今日的一些兒女非但談不上敬,連養(yǎng)都不愿意認真履行。
生活中的正能量一定多于負能量。春晚節(jié)目組邀請了“全國文明家庭”“全國道德模范代表”等,表彰有孝心的晚輩,將對于父母最基本的孝心不斷傳遞。在中國的春節(jié)習俗里“善事父母”表現(xiàn)在事死與事生兩個方面。一直以來,在除夕的晚上有祭祖的習俗。人們會祭奠已逝的親人、長輩,以敬重的態(tài)度表達一年的思念;而在世的晚輩會在大年初一的大清早給父母行大禮,磕頭拜年,感恩一年的養(yǎng)育之情,為新的一年送來真心的祝福。這些看似平常的習俗傳承,其實質是中華兒女對于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認同與踐行。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痹谡麄€社會強化道德意識之時,我們更應該回歸傳統(tǒng),取其精華?!缎⒔?jīng)》認為每一個人都可以善事父母,都有能力善事父母。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jīng)濟社會如何發(fā)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1]作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兒女,我們應當重真情、尚大義,用真情滋養(yǎng)我們的品德,用愛包裹我們的生活?!吧剖赂改浮痹诮裉熳兊酶泳唧w,我們只需“立身行道”即可,做好自己分內(nèi)的工作,熱愛我們的事業(yè),積極踐行愛國與愛家。每一個人是家庭的細胞,每一個家庭是國家的細胞。讓我們緊緊圍繞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共同營造我們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從善事父母開始,讓小家的幸福充盈大國,讓孝道的花朵開遍盛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EB/OL].http : // 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 1215/c1024-28953393.html,2016-12-15.
[2]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武漢:崇文書局,2015.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汪受寬.孝經(jīng)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王長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西北大學,2005.
[6]楊伯峻.孟子譯注.告子章句下[M].北京:中華書局,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