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伊鵬 李上智 劉延青Δ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1疼痛科;2臨床醫(yī)學研究實驗室,北京 100050)
氟西汀治療慢性脊柱退行性疾病伴發(fā)抑郁的對照研究
王伊鵬1李上智2劉延青1Δ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1疼痛科;2臨床醫(yī)學研究實驗室,北京 100050)
目的:探討氟西汀治療慢性脊柱退行性疾病伴發(fā)抑郁的療效和安全性。 方法:將97例慢性脊柱退行性疾病伴發(fā)抑郁的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48例,給予氟西汀每天20 mg;對照組49例,給予安慰劑1片/天。分別于治療第28天后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評價臨床總體療效,并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及不良反應癥狀量表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 TESS) 評估兩組病人治療前后的抑郁變化情況及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結果:本研究治療組病人治療前VAS評分為7.3±1.5分,28天后為2.2±1.3分,而對照組治療前VAS評分為6.9±1.3分,28天后為4.2±1.4分,治療前兩組VAS評分無明顯差異,28天后兩組VAS評分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 0.001)。治療組病人治療前HAMD評分為23.4±5.2分,對照組治療前評分為24.9±6.分,兩組治療后HAMD評分分別為11.6±4.3分和21.1±5.7分。治療前兩組病人治療前抑郁 HAMD評分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2) 。治療28天后兩組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下降,但是治療組下降更加明顯(P< 0.001),對照組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12)。治療組病人治療前TESS評分在用藥后第7天為1.3±0.7,對照組則為0.9±0.4,兩組病人的評分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 0.001)。但是在繼續(xù)使用藥物后,在第14天及第28天發(fā)現(xiàn)兩組病人TESS評分的差異無顯著性,且兩組病人的TESS評分的平均值在第28天基本接近。結論:氟西汀對慢性脊柱退行性疾病伴發(fā)抑郁治療效果好,可作為慢性疼痛合并抑郁病人的治療藥物。
慢性疼痛; 抑郁;氟西汀
臨床中以慢性疼痛為主訴的病人非常普遍。由于慢性疼痛持久且不易根治,容易引發(fā)情感障礙,其中以抑郁和焦慮多發(fā)。據(jù)報道,44.7%的慢性疼痛病人呈抑郁狀態(tài),36.8%為焦慮狀態(tài)[1,2]。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合并情感障礙的慢性疼痛病人主要接受軀體治療和藥物治療,治療藥物多為鎮(zhèn)痛劑,很少使用控制情緒改善抑郁的抗抑郁類藥物,從而導藥物鎮(zhèn)痛效果欠佳,軀體化癥狀加重[3]。
本研究針對慢性脊柱退行性疾病伴有抑郁的病人,觀察抗抑郁藥物對這類病人臨床的臨床療效,以期為這類病人提供新的臨床治療方案。
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疼痛科門診就診的疼痛病人,符合慢性脊柱退行性疾病診斷標準:腰腿間歇性疼痛為主要癥狀,歷時半年以上,不伴有間歇性跛行;放射學檢查符合脊柱退行性改變影像學表現(xiàn),并排除有其他病理性改變[6]。
病人入組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抑郁癥診斷標準[4];②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5]17項總分≥17分、≤23分;③首次發(fā)病且年齡≥40歲,疼痛病程達6個月以上;④就診前2周未使用過任何抗抑郁藥、抗精神病藥治療;⑤服藥前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無嚴重異常;⑥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具有心、肝、腎等其他重大軀體化疾病;②有類似藥物過敏史;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有嚴重自殺、自傷意念或行為;⑤有藥物濫用史。最后共納入100例符合上述所有標準的病人。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病人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氟西汀治療組。
本研究通過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入組病人均通過病人本人或病人指定親屬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兩組病人入組前均按照常規(guī)保守治療原則處理,保守治療包括疼痛區(qū)域超短波或中頻電治療,入組后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給予氟西汀20 mg,1次/天;對照組給予病人安慰劑,1片/次,1次/天,共治療4周。
(1)慢性疼痛療效評定:對所有入組病人采用視覺模擬尺進行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7]進行評估。其中詳細標準為:① 痊愈:為疼痛消失,VAS評分 < 3分;② 顯著有效:疼痛癥狀較治療前減輕和/或疼痛時間縮短;疼痛不再明顯影響其工作、生活,VAS減少3~5分;③ 有效:疼痛對其影響減少,VAS減少1~3分;④ 無效:癥狀無改變或加重,VAS減少 < 1分。
(2)對抑郁癥狀療效評定
本研究采用HAMD量表對所有入組病人進行抑郁情況的評估。分別在首次服用研究藥物前及治療后4周進行評估并比較兩組差異。該評分由兩位經(jīng)過正規(guī)培訓并取得合格資質(zhì)的臨床心理科臨床醫(yī)師分別進行評分,要求兩者一致性> 90%,若評分不同,則由第三位高年資醫(yī)師進行重新評估。
(3)不良反應評定
在用藥后第7天、14天、21天及28天對病人進行隨訪,記錄不良事件的詳細情況,了解其嚴重程度及發(fā)生次數(shù),使用不良反應癥狀量表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8]進行量化評分。所有病人均在入組后第28天進行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復查。
兩組病人性別、文化程度等分類基線變量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年齡、病程等變量先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如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如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則采用秩和檢驗進行比較。各時間點兩組間的VAS、HAMD和TESS評分比較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在治療組與對照組內(nèi),治療后各時間點與治療前VAS和HAMD評分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進行比較。本研究統(tǒng)計均采用SAS 13.0軟件進行計算。
本研究共入組100例病人,隨機分組后,對照組及氟西汀治療組分別入組50例病人。其中,氟西汀治療組因故失訪2例,對照組因胃腸道副作用失訪1例。故本研究最終共納入97例病人,其中治療組48例,對照組49例。治療組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為55.5±9.3歲;對照組中男性27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為57.3±10.8,兩組病人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見表1)。
治療前兩組病人的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16)。治療7天后、14天后及28天后治療組病人的VAS評分顯著下降,和對照組相比P均 <0.001,見表2。兩組病人在治療過程中VAS評分均有下降,但治療組下降更為顯著,且與本組治療前相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P< 0.00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信息的比較Table 1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in our study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VA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兩組病人治療前抑郁 HAMD評分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2) 。治療28天后兩組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下降,但是治療組下降更加明顯(P<0.001),對照組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12,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28天HAMD量表評分比較Table 3 The Comparison of HAMD before and 28 days after treatment
治療組病人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胃部不適、惡心、困倦、睡眠增多、頭暈等,均未影響治療導致停藥。病人因不良反應產(chǎn)生的繼發(fā)痛苦使用TESS評分評估后顯示在用藥后第7天,兩組病人的評分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 0.001)。但是在繼續(xù)使用藥物后,在第14天及第28天發(fā)現(xiàn)兩組病人TESS評分的差異無顯著性,且兩組病人的TESS評分的平均值在第28天基本接近(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后TESS評分比較Table 4 The Comparison of TES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國外研究報道慢性疼痛病人合并抑郁癥狀的發(fā)生率高達17.9%~92.4%[9,10],我國研究報道其發(fā)生率為21.9%~55.13%[11~13]。而幾乎所有的慢性疼痛都是抑郁障礙的變型,是抑郁的軀體化形式[14]。抑郁癥狀不僅會加重疼痛的程度,還會降低病人對疼痛治療的反應性,故抑郁的嚴重程度會影響慢性疼痛病人的疾病發(fā)展及預后,如果僅對病人進行單一的止痛治療,則效果欠佳。
本研究表明使用氟西汀對合并抑郁的慢性疼痛病人的疼痛情況及抑郁癥狀均有良好效果。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在服用氟西汀第28天后,疼痛程度及抑郁情況均顯著改善(P< 0.001)。因此從臨床治療學的角度看,對慢性疼痛病人有選擇性的應用抗抑郁藥進行治療可顯著改善病人癥狀,部分病人抗抑郁治療后疼痛甚至可完全消除。在不良反應方面,雖然早期治療組不良反應導致TESS評分增加,但是大部分病人繼續(xù)用藥后均能對這些不良反應有不同程度的耐受,在第28天后,兩組病人在不良反應方面情況基本一致。
從分子生物學及藥理學角度來說,慢性疼痛病人使用抗抑郁藥物進行治療有科學依據(jù),這主要是由于抑郁和疼痛的病理機制有相似之處。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5-羥色胺(5-HT)分泌活動的紊亂是導致慢性疼痛的一個原因,同時也是導致抑郁癥的一大原因。5-HT 也是中腦-基底核區(qū)內(nèi)源性疼痛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中重要的神經(jīng)遞質(zhì),可直接作用于脊髓而緩解慢性疼痛,此外5-HT功能下降與抑郁病人心境、食欲、睡眠、日?;顒?、內(nèi)分泌(性)障礙等癥狀密切相關[15]。通常情況下,抑郁癥病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 5-HT分泌及吸收異常。本研究所使用的氟西汀是一種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可以抑制突觸前膜對于5-HT的再攝取,從而進一步提高突觸間隙5-HT的濃度,達到控制抑郁癥狀的療效,另外5-HT濃度的升高還可以促進阿片酶的活性,升高疼痛閾值進一步達到緩解疼痛的作用[16]。
在慢性疼痛的病人中,脊柱退行性疾病所導致的慢性疼痛在疼痛科門診占到了相當?shù)谋壤?,這與我國人口老齡化有一定關系。在慢性疼痛病人中,老齡化特征明顯,這在本研究中也有所體現(xiàn)(見表1)。而抑郁癥狀不僅可以導致病人軀體化癥狀的加重,如疼痛、失眠、惡心等,更會導致病人社會功能下降,進一步增加社會負擔。因此重視該病的治療,將會明顯改善病人的生活質(zhì)量,提高滿意度,進一步減輕社會負擔。
綜上所述,氟西汀可有效降低慢性疼痛合并抑郁病人的疼痛評分,改善抑郁狀態(tài),副作用較為輕微,可作為聯(lián)合治療藥物選擇之一。也期待多中心大型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證實。
[1]李昭揚, 吳新文, 劉崇麗, 等. 慢性疼痛患者抑郁、焦慮狀況調(diào)查.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03, 7(2):281 ~ 281.
[2]Weiden PJ. Ziprasidone: A new atypical antipsychotic.J Psychiatr Pract, 2001, 7(2): 145 ~ 153.
[3]Bair MJ, Robinson RL, Katon W,et al. Depression and pain comorbidity: A literature review. Arch Intern Med,2003, 163(20): 2433 ~ 2445.
[4]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精神障礙分類). 中華精神科雜志,2001, 34(3): 184 ~ 188.
[5]湯毓華, 張明園. 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 上海精神醫(yī)學, 1984, (2).
[6]徐俊, 朱婉兒, 王微. 帕羅西汀治療慢性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伴發(fā)抑郁狀態(tài)30例.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 31(16): 3188 ~ 3189.
[7]王玲, 羅愛倫, 徐仲煌, 等. 中國人對20種常見疼痛的體驗和描述的調(diào)查.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 2003,9(2): 96 ~ 99.
[8]張明園. 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5.
[9]Hurwitz EL, Morgenstern H, Yu F.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of low-back pain and related disability with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patients enrolled in the ucla low-back pain study. J Clin Epidemiol,2003, 56(5): 463 ~ 471.
[10]Asmundson GJ, Katz J. Understanding the co-occurrence of anxiety disorders and chronic pain: State-ofthe-art. Depress Anxiety, 2009, 26(10): 888 ~ 901.
[11]趙學軍, 傅志儉, 宋文閣, 等. 軀體疾病所致慢性疼痛患者焦慮和抑郁狀況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 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05, 43(4): 350 ~ 352.
[12]劉紅兵, 梁立雙, 汪蕾, 等. 慢性疼痛患者抑郁障礙及焦慮障礙的臨床調(diào)查. 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3, 41(5): 587 ~ 587.
[13]白克鎮(zhèn), 楊虎權, 黃祖芳,等. 慢性疼痛與情緒障礙及其治療. 神經(jīng)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 2004, 4(5): 395 ~ 398.
[14]莫淦明. 實用老年精神醫(yī)學.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211.
[15]黃如訓, 盧林. 慢性疼痛與抑郁癥.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 2002, 6(12): 1710 ~ 1711.
[16]李森美, 巫順秀, 陳顯光. 百憂解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狀態(tài)及對神經(jīng)功能康復的影響.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00, 4(6): 880 ~ 881.
A CLINICAL COMPARISON STUDY OF PAROXETINE FOR TREATING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DEGENERATIVE SPINAL DISEASES AND DEPRESSION
WANG Yi-Peng1, LI Shang-Zhi2, LIU Yan-Qing1Δ
(1Pain Department;2Core Laboratory for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100050, China)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ef fi ciency and safety of paroxetine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caused by degenerative spinal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97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caused by degenerative spinal disease were randomized into paroxetine group (48 patients) and control group (49 patients). The patients in paroxetine group were given paroxetine 20 mg every day and control group with placebo once every day. After 28 days, we assessed the ef fi cacy and side-effects with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and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 (TESS). Results: The VAS score in paroxetine group was 7.3±1.5 before taking drugs, and the score declined to 2.2±1.3 at 28th day (P< 0.01). The VAS score in control group was 6.9±1.3, which decreased slightly to 4.2±1.4 at 28th day (P= 0.12). Conclusion: Paroxetine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ing patients with the chronic pain caused by 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 and depression.
Chronic pain; Depression; Paroxetine
10.3969/j.issn.1006-9852.2017.02.009
△通訊作者 lyqtty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