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 名
為什么有人會過敏
文/佚 名
過敏可以說是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花粉過敏、海鮮過敏、藥物過敏……相信每一個人都不陌生。導致過敏的東西叫“過敏原”。過敏的癥狀大都是相似的,但每個人的過敏原卻有所不同。過敏原如果是食物、藥物倒還好避免,但如果是花粉、冷空氣或者日光那可就郁悶了,一不小心就會中招……那么,“過敏”這件看似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為什么會存在于我們的身體里?過敏是怎樣發(fā)生的?
日常生活語境下,人們所說的“過敏”往往指的是I型超敏反應。植物花粉、真菌孢子、動物皮屑或羽毛、昆蟲毒液、一些食物比如海鮮、芒果等等,都是常見的過敏原。過敏原其實是一種抗原,在過敏原的首次刺激下,免疫系統(tǒng)會分泌一種叫IgE的抗體,這個過程叫作“致敏”。有些人的免疫系統(tǒng)比別人更容易產生IgE,他們就是傳說中的“過敏體質”人群。以花生過敏原蛋白Ara h 1為例,人體第一次暴露在過敏原(Allergen)中后,漿細胞會大量產生Ara h 1的IgE抗體,并結合在肥大細胞(Mast cell)上。當再次接觸到這種過敏原時,IgE會介導肥大細胞做出一系列應答,釋放出特定物質引起過敏反應。
“致敏”以后,如果人體不再接觸過敏原,倒不會有事。一旦再次接觸到相同的過敏原,免疫系統(tǒng)就收到了IgE發(fā)來的警報,迅速召集“人馬”趕來。這批大部隊中最主要的成員是“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正是它們分泌的物質導致了過敏的各種癥狀:輕則起疹子、皮膚瘙癢、眼睛發(fā)紅、打噴嚏、流鼻涕,重則喉頭水腫、過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對于過敏可千萬別掉以輕心,這個小惡魔可是有一百種方法來要你的命。
最早關于過敏的文字記載,可能是公元前2641年埃及法老美尼斯因被黃蜂蜇傷而死亡的記錄。除了當事人難受,過敏還以各種方式影響著歷史的進程。古羅馬克勞迪亞斯大帝的兒子布里塔尼庫斯對馬匹過敏,只要一騎馬就會“全身長滿皮疹,眼睛充血,以至于什么也看不見”。因此,他失去了在貴族中騎領頭馬的資格,取而代之的是他父親的養(yǎng)子,這位養(yǎng)子就是后來古羅馬臭名昭著的暴君——尼祿。
而據(jù)作家托馬斯·摩爾的著作記載,英格蘭國王理查三世還利用過自己的過敏反應進行政治斗爭。他知道自己對草莓過敏,所以在與政敵哈斯廷斯見面之前先偷偷吃了一點草莓。接下來在見面中,理查三世身上起了很多蕁麻疹,他由此指責哈斯廷斯對自己下了詛咒,并要求對其斬首。
當今社會,許多名人也有各種各樣的過敏癥。比如著名皇室成員英國王妃凱特就患有馬匹過敏;而花生過敏在西方人中很常見,如網(wǎng)球運動員小威廉姆斯。
過敏原常常只是一個警報,過敏的主要癥狀是由免疫系統(tǒng)釋放的各類物質引發(fā)的。為什么本該保護我們免受傷害的免疫系統(tǒng),在這方面會如此大驚小怪,瘋狂打擊自己人?換句話說,我們?yōu)槭裁匆羞^敏?
簡單地說,這個問題在科學界至今沒有答案。不過,科學家們一直在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提出能解釋過敏意義的假說。過去一個流行的假說是“寄生蟲論”。科學家們認為,當遠古衛(wèi)生條件不好的時候,我們祖先的免疫系統(tǒng)發(fā)展出了識別寄生蟲表面抗原,并分泌IgE的能力。這些IgE能極其迅速地動員免疫細胞趕到皮膚、黏膜等處,阻礙寄生蟲的進一步入侵。劍橋大學的寄生蟲學教授大衛(wèi)·鄧恩說:“你只有大概一小時的時間(來保護自己),否則寄生蟲就會開始在體內存活繁殖?!?/p>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衛(wèi)生水平的改善,雖然寄生蟲的威脅不再像當年那么巨大,但免疫系統(tǒng)仍對它們保持著相當?shù)木?。而一些過敏原的結構就與很多寄生蟲的表面抗原相似。當我們接觸到過敏原時,免疫系統(tǒng)以為這是寄生蟲入侵的信號,立刻舉旗出兵,實際上卻有點小題大做?!斑^敏癥狀只是人類抵御寄生蟲感染時一個不幸的副反應?!编嚩髡f。
康奈爾大學免疫學教授凱特·韋爾奇則認為,過敏是免疫系統(tǒng)發(fā)出的讓人逃離有害環(huán)境的信號。當我們的祖先還在采果、狩獵的時候,某些特定的花粉、毒液對人是有害的?!斑@些特別不舒服的(過敏)癥狀可能使得我們主動避開它們?!表f爾奇說,“就好像免疫系統(tǒng)在告訴我們:喂,快離開這些蜜蜂!”
不過近年,耶魯大學免疫學教授,當代著名免疫學家魯斯蘭·梅德斯托夫又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過敏不僅僅是個副反應或警報,它應該有著更加積極的意義。很多過敏原確實是有害的,它們可能激惹細胞膜,損傷細胞,破壞細胞內的蛋白質。他說:“如果你仔細想想過敏的所有癥狀——流鼻涕、流眼淚、打噴嚏、咳嗽、瘙癢、嘔吐、腹瀉——這些癥狀都有一個相同之處,那就是它們都在試圖把毒素排出體外?!庇纱怂岢隽艘粋€新的觀點:過敏癥狀是身體把有害的過敏原排出體外的一種方式。
2012年,梅德斯托夫的觀點得到了部分驗證。他的團隊將小劑量過敏原PLA2注入小鼠體內。實驗結果不出所料,PLA2本身并不能誘發(fā)過敏反應,只有在PLA2損害了細胞的時候,免疫系統(tǒng)才會開始產生IgE。梅德斯托夫還假設這些IgE對機體其實有保護作用,而不是僅僅能誘發(fā)難受的過敏反應。他在小鼠體內再次注射了大劑量的PLA2。這次,從未注射過PLA2的小鼠發(fā)生了致命性的低體溫,而已注射過PLA2致敏的小鼠發(fā)生過敏反應,但卻逃過了PLA2本身導致的嚴重癥狀。
與鄧恩的觀點不同,梅德斯托夫把過敏的發(fā)生比作家庭警報系統(tǒng):“有時你判斷家里進了賊,不是通過看見了賊,而是通過打破的窗戶?!彼J為雖然有時候過敏反應也很惱人,但總體來說,這種機制的存在還是利大于弊的。
在西方發(fā)達國家,過敏性鼻炎、哮喘等過敏性疾病也在20年前乃至更早開始呈現(xiàn)出了上升趨勢。相對而言,發(fā)展中國家里過敏性疾病的發(fā)病率往往較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目前的一個主流解釋叫作“衛(wèi)生假說”。這種論點認為,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衛(wèi)生條件不如發(fā)達國家,孩子們暴露于寄生蟲或其他病原體的幾率更大。早期暴露于寄生蟲能幫助免疫系統(tǒng)發(fā)展出自我調控機制,將免疫應答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相比之下,如果環(huán)境過于清潔衛(wèi)生,這種自我調控機制發(fā)展不出來,接觸到過敏原以后,可能會產生非常劇烈的反應。這就像一隊訓練有素卻又無仗可打的士兵,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就以為是強敵入侵,結果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另一方面,也有觀點認為過敏的增加緣于人類生產出了越來越多的化學合成物質,它們對免疫系統(tǒng)發(fā)出了越來越多的警報。前面提到的梅德斯托夫就持此論點。但一如過敏機制的意義問題,過敏發(fā)生率上升的確切原因是什么,目前也還沒有明確答案。
目前,“寄生蟲論”和“排出有害物質論”兩個學說誰更符合過敏的實質還在爭論不休。但無論科學界的結論如何,“過敏”這件事很可能將永遠伴隨著人類。所幸科學家們對過敏的認識正在逐步加深,而未來我們可能也會找到更好的方式,來與“過敏”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