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 軍
老人愛“撒嬌”并非無病呻吟
文/錢 軍
杜先生的岳母去世后,他和妻子將岳父接到自己家來住。但老人越來越古怪,頭發(fā)長了也不肯去理,只好把理發(fā)師傅請上門來。老人也變得不愛洗澡,有一次,放好了水,喊了三四次,岳父也不答應,妻子發(fā)火了,老人低聲說:“我胳膊疼,夠不著后背。”當杜先生表示幫岳父洗澡后,老人很高興地答應了。一次岳父生病住了十天院,經(jīng)常跑回家“鬧罷工”不肯去醫(yī)院。杜先生一家天天看著老人家臉色行事,哄著勸著早上送他去醫(yī)院,就像哄小孩子去幼兒園。出院之后,老人撒嬌的行為卻愈演愈烈,動不動就發(fā)脾氣,耍小性,不過哄過之后,老人就開心了,但杜先生和妻子卻有點受不了。
生活中說到“撒嬌”,似乎是女人和孩子的事情。其實,在兒女的心中總是權威而又堅強的老人也有脆弱、孤獨的時候,也會向兒女撒嬌,尤其是遭受疾病的時候。如果老人學會撒嬌,讓子女知道其心理訴求,那么晚年可能會更加幸福,而最佳的“撒嬌”方法是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要采取大哭大鬧等過激方式。
在很多時候,老年人撒嬌是為了達到某一目的而向他人尋求幫助的手段。對于老人來說,裝病就是向子女撒嬌的方式之一。其實老人應該向兒女說明自己的想法,主動要求他們多看望自己,自己平時也要培養(yǎng)興趣愛好,豐富自己的生活。
另一方面,很多老人在內(nèi)心是拒絕撒嬌的。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很多老人在子女面前都端著架子,給子女很強勢的感覺。直到老人被疾病擊垮,躺在病床上,子女才突然意識到“原來父母已經(jīng)老了,需要我們呵護”。如果能夠讓子女早些意識到這一點不是更好嗎?這時,老人可以撒個嬌,示一下弱,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訴子女“我們老了,?;丶铱纯础?,兩代的溝通會更順暢。
許多時候,軀體的疼痛是老人表達不滿的一種方式,或者說,是父母在向你“撒嬌”。很多老人希望子女能關心他、看望他,但又不習慣表達出來,轉而用生理疼痛來表達想法,他們不承認內(nèi)心有不快,但疼痛無法緩解又覺得別人不理解他,甚至開始怨天尤人,這其實已經(jīng)成為“情緒障礙”。
對抱怨疼痛的老人來說,內(nèi)心也很矛盾。一方面,他們渴望子女因生理疾病來關心他們,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頻繁看病會給子女造成負擔。這種心態(tài)使他們變得更脆弱、更敏感,而多次看病卻看不出結果,由此產(chǎn)生的抱怨,有時還會造成家庭糾紛,加重他們的抑郁。因此,老人如果多次看病而未發(fā)現(xiàn)臨床病癥,可適當減少看病次數(shù)。否則,不但會給家人造成精力、時間的巨大負擔,看不好病,還可能使自己更沮喪、情緒變壞。同時,老年人也可適當去看心理門診,通過藥物、心理、家人和社會的共同干預來治療。另外,老年人有一點興趣愛好很重要,這樣可以轉移注意力,不至于將“軀體化障礙”的病情放大。
撒嬌有積極的一面,但過度就容易引來厭煩。老人退休后常常自感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都在下降,很容易出現(xiàn)情緒失落,甚至大哭大鬧地撒嬌。因此,老人也要意識到自己有獨立的人格,有著自己的人生,子女的關愛只是生活的調味劑,更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活出自己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