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
【摘 要】從學生、家庭、學校等方面對五年制高職學生學習成績不佳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通過全員育人開展幫扶工作、積極溝通家長雙管齊下、實施個性化教學并及時總結反饋改進等提高學習成績的對策。
【關鍵詞】學習成績不佳;原因分析;對策
五年制高職是以??茖W歷層次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為培養(yǎng)目標、招收初中畢業(yè)生、實施五年一貫制培養(yǎng)模式、融中等職業(yè)教育和高等職業(yè)教育于一體的職業(yè)教育。學生是以初中為起點,學習文化基礎課,專業(yè)技能課及任選課程,取得相應的學分,獲得相關的技能證書,方能畢業(yè)。
學習成績是衡量在校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個重要的方面,課程成績合格才能獲得學分。本文所述的學困生是指根據學生學籍管理規(guī)定,按照每學年學生修得學分情況,分別達到留級、學業(yè)警告的兩類學生。
通過對筆者學校某系一學年中38名學困生情況統(tǒng)計,我們發(fā)現(xiàn),(1)留級及學業(yè)警告學生人數由低年級往高年級呈遞減的趨勢,以低年級學生為主,特別是一年級學生;(2)以男生為主;(3)高年級中以走讀生為主。我們針對學生學習成績不佳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并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對策,目的是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培養(yǎng)合格的高職畢業(yè)生。
1 學習成績不佳原因分析
1.1 學生方面
(1)入學基礎較差。上述學生大都入學時分數較低(其中80%以上是以當地中考成績低限分入學),數學、英語、化學基礎較差,而一年級的學生數學、英語、化學均為主干課程,因此一年級因這幾門主課學習成績不佳導致留級及學業(yè)警告的人數偏多。
(2)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上述38位學生中大部分對自己要求不嚴,對學習抱無所謂的態(tài)度,得過且過,其中20位(超50%)因各種原因受到紀律處分,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
(3)自控能力較差。由于衛(wèi)生類學校的特點,我校學生中男生所占比例較少,約占15%左右,總體成績偏下,而在留級及學業(yè)警告學生中男生比例明顯偏高,其主要原因是高職這個年齡段的男生大都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學生的主動性欠缺。
(4)對專業(yè)學習興趣不高。不少學生入校時選擇專業(yè)都是由家長或老師作主,自己對專業(yè)的了解相當缺乏,同時對專業(yè)學習的要求也不清楚,對學習本專業(yè)的興趣不高,導致學習成績不佳。
1.2 家庭方面
上述學生中,特別是高年級組中,以走讀生為主,與住宿生相比,他們沒有晚自習,也比較自由,一旦家長對其學習的督促監(jiān)管不夠,就會導致學習放松,成績不佳。
1.3 學校方面
盡管學校一貫重視及關注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的教育,也有針對性地采取了許多措施,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有些班主任和老師工作還不夠細致,或是對學生的問題發(fā)現(xiàn)的不及時,或是未能及時進行重點輔導等。
2 提高學習成績的對策
(1)提高學習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關鍵,針對上述情況,專門召開相關學生的座談會,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傾聽學生的想法,幫助學生疏理分析原因,鼓勵學生正確對待,通過各種辦法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2)利用全員育人,開展幫扶工作。通過學校的全員育人網絡,將每個學困生與老師結對子,在此過程中,首先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他喜歡或信任的老師作為他的導師,這樣他更愿意與老師交流,老師們則定期與所帶學生進行溝通,了解他的思想動態(tài),幫助他們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3)積極溝通家長,雙管齊下督促。班主任積極聯(lián)系學生家長,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給家長,并與家長一起督促及管理學生的學習,對于一些不夠自覺的學生,家長的配合也是相當重要的。[1]
(4)根據具體情況,實施個性教育。不同的學科,在學習的內容、難度、要求上不盡相同;不同的學生因個性、能力等也各不相同,老師要根據具體的學科及具體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比如,對于一些記憶性內容較多的科目,主要是要督促學生化時間看,定期抽背;而對于一些理解性要求較高的科目,則要重點輔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指導學習方法,多練習。
(5)定期總結反饋。在對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的幫扶過程中,要定期總結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有進步,要及時表揚,給予充分的肯定,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發(fā)現(xiàn)問題,要及時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找出原因,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并督促落實。
學生學習成績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學生本身的主客觀因素,也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環(huán)境等其它方面的因素的影響,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并由學校、家庭、學生多方共同努力,學習成績一定會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辛秀紅.淺談學困生的形成特點及轉化對策,中國校外教育(上旬),2017(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