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利
(西安外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7)
被稱為電影“鬼才”的蒂姆·波頓是活躍在當今好萊塢影壇之上最為另類的導演之一,能夠將影片的藝術價值、商業(yè)價值和個性色彩完美結合的蒂姆·波頓獲得了越來越多世界各地影迷的喜愛,隨之而來的是關于蒂姆·波頓及其代表作品的研究也逐年增多。就國內(nèi)的研究狀況而言,對于蒂姆·波頓及其電影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恐怖”這個關鍵詞之上,毋庸置疑,“恐怖”是波頓影片中最為主要的關鍵詞之一,但事實上,蒂姆·波頓的影片并不僅僅擁有別樣的恐怖,還具有奇幻、驚悚、感傷、神經(jīng)質等多變的風格,他總是能夠在一部影片中為觀眾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縱觀蒂姆·波頓的代表作,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約翰尼·德普是其中最常出鏡的“座上賓”,這位與波頓合作多年的好萊塢著名影星曾這樣評價這位“鬼才”導演:“我從未遇到過一位像他這樣能夠如此格格不入地走好自己的路的人?!盵1]的確如此,蒂姆·波頓的格格不入和變化多端已經(jīng)成為飄揚在好萊塢的一面另類旗幟,而用“夢”來形容蒂姆·波頓的影片則最合適不過了,無論是書寫“噩夢”的《剪刀手愛德華》《斷頭谷》,還是放飛“美夢”的《愛麗絲夢游仙境》《查理與巧克力工廠》,無不體現(xiàn)出導演夢幻般游走的想象力,也正是這種無邊的想象使波頓的每部影片都能夠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觀影體驗。本文就將以上述影片為重點論述對象,以“噩夢”和“美夢”為分類,呈現(xiàn)蒂姆·波頓夢幻般的光影世界。
兒童時期的蒂姆·波頓十分鐘愛恐怖漫畫,而這一特別的愛好恰恰培養(yǎng)了蒂姆·波頓另類的想象力。精神分析學大師曾在其著作《作家與白日夢》中提出了夢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他認為,夢與藝術作品的本質都是釋放被壓抑的欲望或滿足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能實現(xiàn)的欲望,一個想象力豐富的藝術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童年經(jīng)驗的影響。換言之,就是其童年時期壓抑的愿望推動著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想象力的勃發(fā)。[2]為了將充斥在腦海中的想象力付諸實踐,波頓開始在成年后創(chuàng)作電影,但其第一部影片《文森特》卻以“失敗”告終。所謂的“失敗”并非這部影片本身的失敗,而是因風格另類而遭遇封殺。不僅是《文森特》沒能順利出品,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波頓都遭遇了美國影壇的冷落。1988年,華納兄弟公司大膽地起用了已被冷落數(shù)年的蒂姆·波頓,由其執(zhí)導拍攝了影片《陰間大法師》,這部被認為是打破好萊塢傳統(tǒng)恐怖電影的影片立即將眾多投資者的目光吸引到波頓身上,波頓也由此打開了自己在美國影壇的發(fā)展局面。在《陰間大法師》后,波頓拍攝了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影片,即《蝙蝠俠》,并以5億美元的票房收入徹底奠定了自己在美國影壇的地位,此后,波頓的造夢之旅正式拉開帷幕。
1990年,蒂姆·波頓執(zhí)導拍攝了著名影片《剪刀手愛德華》,講述了一個擁有恐怖外衣和唯美情愫的別樣故事,這部影片也是波頓首次與約翰尼·德普合作。在《剪刀手愛德華》大獲成功后,波頓于1993年拍攝了類似風格的影片《圣誕夜驚魂》,也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在20世紀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波頓還繼續(xù)拍攝了《蝙蝠俠》的續(xù)集《蝙蝠俠歸來》《永遠的蝙蝠俠》等。1996年,波頓執(zhí)導影片《火星人玩轉地球》并由此涉獵科幻影片的創(chuàng)制。2005年波頓的影片《查理的巧克力工廠》上映,該片標志著波頓影片類型的再次拓展。事實上,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波頓便一直保持著多風格、高質量的創(chuàng)作,除上文所述的影片之外,波頓的恐怖類影片還有《理發(fā)師陶德》《斷頭谷》《僵尸新娘》《吸血鬼獵人林肯》等;而科幻類的影片有《決戰(zhàn)猩球》《機器人9號》《科學怪狗》等;另外還有兼具童話特性和奇幻色彩的影片“愛麗絲夢游仙境”系列影片、《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小飛象》等。正是憑借這些風格多變、想象豐富的夢幻般的作品,蒂姆·波頓榮獲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終身成就金獅獎。此外,其多部影片也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英國電影學院獎、日本電影學院獎、安妮獎、土星獎、意大利大衛(wèi)獎的青睞。
蒂姆·波頓曾在接受采訪時提到,自己的生活以及創(chuàng)作始終伴隨著一種難以去除的孤獨感,回顧這位另類電影人的童年,性格孤僻的他一直沉浸在恐怖文藝作品的世界中,這使波頓的個性內(nèi)傾而敏感。在波頓執(zhí)導的影片中,我們時常能夠看到一個孤獨的“身影”,這個“身影”既是不同影片中的不同角色,也是影片外的波頓的心像投射。
20世紀90年代,波頓以影片《剪刀手愛德華》而名震世界影壇,這部影片由約翰尼·德普、薇諾娜·瑞德等好萊塢著名演員參演,講述了一個名為愛德華的機器人與人類女性金之間的愛戀故事,這部影片榮獲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的最佳藝術指導獎,并折桂土星獎的最佳奇幻電影獎。在《剪刀手愛德華》中,愛德華生活在幽靜的古堡之中,在愛德華的“父親”即創(chuàng)造愛德華的發(fā)明家離開人世后,愛德華便獨自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古堡之中。事實上,除了一雙尚未來得及改造的剪刀手之外,愛德華已與人類男性沒有什么差別,甚至擁有著人類的思維和情感。在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后,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愛德華與人類的生活產(chǎn)生了交集:善良的佩格出于對孤獨的愛德華的同情將其帶回家中。在佩格家中,愛德華結識了佩格的女兒金,年輕貌美的金深深地牽動著愛德華的心,隨著不斷的相處,金也逐漸愛上了愛德華。然而,單純的愛德華卻接連遭遇了陷害,使鎮(zhèn)上的居民都認為愛德華是一個沒有判斷是非能力的機器人,從而對包括愛德華在內(nèi)的佩格一家敬而遠之。在重重誤會之下,愛德華被迫遠離了自己深愛的姑娘,回到了遠離人類的城堡之中,終年用剪刀手修剪著花草和冰雕,帶著對金的愛戀孤獨地生活。有評論者認為,剪刀手愛德華是波頓所創(chuàng)造的最為孤獨的人物形象,雖然在影片中愛德華是一個不諳世事的機器人,但事實上這一角色形象卻是不特定的孤獨個體的寫真。這一孤獨的個體由于長期與世隔絕而無法適應人類的生存法則,單純善良的品行無法得到應有的待遇,這無疑是被社會主流所排擠的邊緣化存在。同時這部影片也以這種孤獨行走的邊緣人的視角反觀整個人類社會,對其中人性的卑劣和社會的陰暗進行了無聲的批判。
正如上文所述,蒂姆·波頓的成長一直伴隨著恐怖文藝作品,自幼以來對恐怖的迷戀使波頓在從影之后一直希望將其內(nèi)心的恐怖影像搬上大銀幕,但20世紀80年代創(chuàng)制恐怖動畫影片的失敗使波頓在這條道路上出現(xiàn)了暫時的停滯。[3]這種停滯狀態(tài)被1999年上映的影片《斷頭谷》打破,這部影片改編自歐文的哥特作品《沉睡谷的傳說》,由約翰尼·德普、克里斯蒂娜·里奇等人參演,因其對暴力場面的直接呈現(xiàn)而被美國的電影協(xié)會定位為限制級作品。盡管如此,《斷頭谷》也是美國電影史上一部經(jīng)久不衰的恐怖佳作。影片《斷頭谷》的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名為“睡谷”的偏僻小鎮(zhèn)之上,在這里流傳著無頭騎士的傳說,而故事就開始于所謂的騎士復活殺人的謠言。從不迷信傳言、篤信科學破案的青年警察克瑞恩被派到“睡谷”查探接連發(fā)生的斷頭兇案,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排查后,克瑞恩發(fā)現(xiàn)這些命案都指向了女友父親范塔索的巨額財產(chǎn)之上,在范塔索被謀殺后,真像浮出水面。身為巫師的范塔索之妻一直憎恨曾經(jīng)霸占自己的范塔索,她通過巫術召喚了地獄的無頭騎士并進行著殘忍的謀殺,最終范塔索之妻與無頭騎士一同回到了地獄,而克瑞恩則與女友遠離了這片“斷頭”之谷。在影片《斷頭谷》中,導演波頓設置了一個個十分簡單粗暴的殺人場景,比如在無頭騎士殺人的過程中,觀眾看到的是被害人驚恐掙扎的面孔和其身后毫無表情的稻草人的臉,在觀眾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味這種對比反差之時,人頭已然落地。再如,在影片中仆人一家被殘忍斬殺,手中拿著滴血頭顱的無頭騎士來到仆人房內(nèi)繼續(xù)殺戮,在斬殺仆人妻子時,無頭騎士手起刀落、人頭落地,隨之而來的鏡頭便是仆人妻子頭顱上猙獰而無神的雙眼,而順著這雙眼睛的視線,觀眾看到了仆人的幼子,整部影片隨即被幼子撕心裂肺的驚叫聲淹沒,這一幕場景也掀起了整部影片的驚恐高潮。
2005年,蒂姆·波頓開始挑戰(zhàn)全新的電影敘事題材,打造了不同于以往“噩夢”般恐怖影片的作品,執(zhí)導拍攝了影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廠》,講述了一段充滿神秘色彩的童話故事。這部改編自英國兒童文學名著的影片依然延續(xù)了以往波頓影片中的強大明星陣容,約翰尼·德普自然也在影片中擔任重要角色。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有一個神秘的巧克力工廠,這家工廠盡管一直生產(chǎn)巧克力,卻從未有人出入過,而這家工廠的主人是一個名為威利·旺卡的“大孩子”,之所以稱其為“大孩子”,是因為威利雖然已經(jīng)成年,卻無法融入社會,依然生活在自己構建的童話世界中。一天,威利決定邀請五位幸運的孩子來參觀工廠,而出身貧寒的影片主人公查理便成為其中的幸運兒之一。在走進威利的巧克力工廠后,導演通過查理的眼睛為觀眾呈現(xiàn)出了一個繽紛奇幻的世界:制作巧克力的小矮人、巧克力瀑布、糖漿河流、糖果草地等奇幻而美妙的場景無不體現(xiàn)出波頓超凡的想象力。然而查理和爺爺?shù)倪@次奇幻旅行并不順利,與之同行的小朋友還有被寵壞的富家女、貪食的胖男孩、喜歡炫耀的小男孩和傲慢無禮的女孩子,這四個孩子均因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而陷入了不同的“糖衣陷阱”之中。而查理卻憑借自己善良、友愛的品質躲過劫難,同時他與爺爺之間真摯的親情也打動了巧克力工廠的主人威利,最終威利走出了巧克力工廠,與查理一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與查理同行的四個孩子無疑是成人社會中人性陰暗之處的一種投射,而充滿愛的力量的查理自然會成為整部影片中最大的“贏家”,同時巧克力工廠的主人威利也獲得了缺失已久的愛,這無疑是波頓所構建的一個巨大的“美夢”。
2010年,波頓執(zhí)導的著名影片《愛麗絲夢游仙境》上映,這部影片依然改編自小說,但卻是延續(xù)小說內(nèi)容的新創(chuàng)。在小說中,女主人公愛麗絲在童年時期曾通過兔子洞墜入仙境;而在這部影片中,愛麗絲已經(jīng)成為一位待嫁的妙齡女子,已經(jīng)忘記童年奇幻經(jīng)歷的她再次掉入兔子洞并來到了仙境之中。[4]仙境之中的奇幻風景使愛麗絲感到迷醉,她甚至希望永遠地生活在仙境之中以逃離那段自己無力抵抗卻又十分厭煩的婚姻。然而,愛麗絲渴望遠離紛爭的愿望并沒有實現(xiàn),在仙境之中不同的爭斗依然等待著愛麗絲去面對,最終回憶其曾經(jīng)歷險經(jīng)歷的愛麗絲選擇了勇敢面對,不僅解決了仙境中的紛爭,還在回歸人世后毅然拒絕了權貴的求婚,決定按照自己的理想、沿著父親的道路遠航經(jīng)商,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