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銳(長春工程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今年,恰逢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各類軍旅題材的影視作品開始占據主流媒體?!督ㄜ姶髽I(yè)》適時地選擇在建軍節(jié)前夕上映,更是掀起了繼《建黨偉業(yè)》《建國大業(yè)》后受眾對于主旋律題材電影的熱議。正當中國影迷蜂擁而至電影院一睹建軍艱難歷程的同時,一部軍事題材動作片《戰(zhàn)狼2》卻在沒有預兆的情況下,成為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黑馬。
《戰(zhàn)狼2》是功夫明星吳京繼2015年上映的《戰(zhàn)狼》后的又一力作。影片由吳京親自擔任出品人、編劇、導演和主演。上映35天票房突破55億元大關,成功入選全球電影史票房排行前100名,《戰(zhàn)狼2》成為全亞洲首次入席此排行榜的影片?!稇?zhàn)狼2》的成功填補了近幾年軍事題材類型影片的空白,不僅彰顯了我國商業(yè)電影依舊強勁的市場競爭力,更是為主旋律電影的市場探索謀求了一條新的出路,也為軍事題材類型片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積累豐富的經驗與啟示。本文主要圍繞《戰(zhàn)狼2》中的文化價值傳播和受眾審美接受兩方面,探究在文化產業(yè)大肆發(fā)展的背景下,我國主旋律類型片的文化表現樣式和受眾的審美思考。
影視藝術一直以來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久而久之演變成一種新的文化樣式,即影視文化。并逐漸在我國的文化傳播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引導和影響作用。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強調文化對國家發(fā)展的巨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化軟實力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精神文化消費的日益豐富,影視文化已經成為國家文化價值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影視文化作為主流價值文化傳播渠道的作用也逐漸凸顯出來。
進入21世紀,大眾文化的興起促進了文化商業(yè)性、流行性、娛樂性和普及性的發(fā)展。大眾文化本質上成為以滿足群眾生存、享樂與需求為出發(fā)點的文化形態(tài),也孕育了消費文化。大眾文化的興起和盛行帶動了人們精神消費的需求,看電影成為大眾文化消費最直接的表現形式。這也為我國商業(yè)電影市場的發(fā)展與蛻變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影視圈,人們曾經狹隘地將賀歲片看作是中國商業(yè)電影的代名詞。一直標榜好萊塢商業(yè)電影創(chuàng)作的中國電影,以高票房和商業(yè)利益作為衡量電影創(chuàng)作和發(fā)行的重要指標。全明星、大制作、大場面一度成為中國電影最顯著的表現符號。受眾對電影淺層次的藝術欣賞遠遠高于對電影本身文化價值的追求。以馮小剛、張藝謀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開啟了中國商業(yè)電影的大片時代。當前的電影市場已經從最初的娛樂消遣文化演變成一種消費文化,受眾以商業(yè)電影為依托消費者自身的情感訴求。在大片云集后的一段時間,受眾審美趣味的轉變,也在影響著中國商業(yè)電影的創(chuàng)作樣式:小成本、青春類型片開始闖入中國電影市場。以青春歲月和青年人為創(chuàng)作背景和表現對象的青春電影,毫不猶豫地迎合了當前中國電影市場主流觀影群體的心理與文化追求。他們用青春去“消費”青春,在影片中去找尋自己當下生活的影子。青春電影的創(chuàng)作者們便是掌握了他們的消費心理,將當前青年一代愛戀、友情、瘋狂、不羈、追憶的感情色彩進行雜糅,毫不費力地牽引著他們走向電影院去祭奠或當下或過往的青春。
文化屬性與商品屬性的并存,構成了電影藝術的雙重特性。為了滿足觀眾不斷提升的審美趣味和審美需求,創(chuàng)作出能讓受眾產生文化價值共鳴的影片才是當前中國影視創(chuàng)作的重點。
英雄主義一直是好萊塢電影最具有表現力的代名詞。英雄題材電影塑造了很多經典的人物形象,在世界范圍內都擁有很高的市場認識度。電影中的英雄形象成為中西文化價值傳播的重要載體。在中國的影視作品中英雄主義形象也比比皆是,但他們大多是被禁錮在傳統(tǒng)戰(zhàn)爭軍事題材和抗日戰(zhàn)爭題材的影視創(chuàng)作背景之下,以塑造勇猛的、有膽識的人物形象為主旨,通過制造激烈的情節(jié)沖突來展現敵我矛盾的類型化影片。影片《戰(zhàn)狼2》的熱映,再次引起了業(yè)界和受眾對于主旋律軍事題材類型片的思考。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陳旭光教授認為,《戰(zhàn)狼2》的成功是社會環(huán)境與建軍90周年結合的氛圍之下,國民國家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體現。吳京在電影中塑造了一個超級英雄——冷鋒。一名因個人事故離開軍隊的特種兵,在卷入了非洲國家的一場戰(zhàn)亂后,依舊堅守軍人的使命,孤身一人沖回淪陷區(qū),帶領中國同胞和非洲難民,展開了一場生死逃亡的傳奇故事。一直以來,集體英雄主義都是中國式英雄觀的突出表現,國家、民族的利益永遠高于個人之上。深深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是東方文化的代表性符號。而過于正面、缺少人情、鐵面無私的英雄形象卻讓觀眾不買賬,在《戰(zhàn)狼2》中吳京塑造的略帶痞氣的人物形象,卻在戰(zhàn)爭面前一改常態(tài),把維護國家、人民的利益視為己任,將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形象淋漓盡致地運用到角色表現之中,這一明顯的沖突表現擊中了年輕一代受眾的情感訴求。巧妙地虛構想象,將感性和意識層面的塑造添加到人物非理性化的處理之中,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豐富。用英雄形象作為基礎,給受眾傳遞出另一種英雄主義文化形態(tài)。
《戰(zhàn)狼2》中吳京用手臂當旗桿,高舉五星紅旗穿越烽火線的場景深入人心,激起了受眾愛國主義情懷的共鳴。在這部現象級的主旋律影片中,洋溢著人們的愛國主義激情。影片圍繞解救在非洲務工的中國公民展開,始終將中國公民的安危作為影片故事開展的沖突情節(jié)點。身在異鄉(xiāng)的人們成為最無助、最弱勢的群體,影片中反復強調中國政府會在危機面前保護中國公民的安全,中國公民合法權益的不容侵犯。著重于國家形象的塑造,定會激發(fā)觀眾的民族認同感和國家安全感。而這些情節(jié)點都是建立在中國國力的強盛和國家對國民高度負責任態(tài)度的基礎之上。大國意識、強國意識、深沉的家國情懷使受眾在影片中找到了情感的宣泄點。與此同時,影片的社會背景被放置在不安定的非洲某國家,背井離鄉(xiāng)的莫名孤獨感和無助感會激發(fā)人們潛藏在內心的對于國家的眷戀。《戰(zhàn)狼2》運用愛國情結和英雄主義的完美碰撞,顛覆了傳統(tǒng)現代戰(zhàn)爭軍事題材電影的敘事表現手法,通過仔細挖掘中國觀眾的情感需求特點,架構出軍事類型影片的創(chuàng)新表現手法。滿足了觀眾對中國英雄的期待,而影片的高票房也體現了受眾對國產主旋律類型電影的敘事認同。
一部影視作品引領力的大小,是根據它在價值層面所涵蓋的文化觀念、生活方式與審美品位在受眾心中產生的認知與認同效果來確定的。①首先以愛情為主體的商業(yè)電影已經無法滿足受眾的審美味蕾,甚至過度的以“情愛”為主題的藝術創(chuàng)作已經引發(fā)了觀眾的視覺疲勞。這時,一些主打親情和友情牌的影片開始挑戰(zhàn)新一輪的審美接受。影視文化在真、善、美價值觀的映襯下開始展露出多種表現形式。因而像《戰(zhàn)狼2》這一類充斥著暴力美學的影片卻因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民族情懷而被受眾青睞。
不可否認,國外的大片云集影響著我國商業(yè)電影的市場架構,鐘愛美國大片的中國影迷仍然不在少數。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中國本土難以創(chuàng)作出跟好萊塢電影相抗衡的類型片?!稇?zhàn)狼2》的出現,帶給中國電影受眾一次新的視覺沖擊:無論是影片的敘事結構、藝術表現力、新式武器和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展現、個人塑造的現實性英雄主義,還是影片蘊藏的大國情懷,無一不在用實際行動向好萊塢大片靠攏,與此同時又能夠在模式的學習過程中,保留住國產電影的獨特思考。影片打破了一直以來人們對于中國軍人威嚴、刻板的形象幻想,取而代之的是行為稍有些粗魯的痞式英雄,這種極具代表性的轉變,突破了受眾以往的審美情趣,滿足了人們對于普通軍人的審美期待。
再者,大國崛起的時代背景激發(fā)了受眾潛藏在內心的大國意識。中國民眾渴望通過各種形式獲得世界認同與認可。而影視藝術賦予了他們文化層面的認同感。曾經被視為軍事機密的導彈、坦克、驅逐艦等多種軍事武器開始出現在《戰(zhàn)狼2》的片段里,這是在影視層面對我國軍事力量的有力展現;大國的重要影響力,使得《戰(zhàn)狼2》中的中國民眾得到了應有的保護。導演正是運用真性情、正確的價值觀和大國情懷建立起影片與受眾之間的情感共通、文化共融。
如今的中國商業(yè)電影在價值傳播與審美表達上都極具中國特色,迎合大眾文化的同時也保證了創(chuàng)新。②中國觀眾不斷提升和豐富的審美品位及審美趣味,對中國商業(yè)電影的創(chuàng)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稇?zhàn)狼2》的成功不可否認是借助了社會環(huán)境和時間背景的推動作用,但同時更多的是包含著影片創(chuàng)作者對于中國軍事題材類型片的總結與思考。在保證影片商業(yè)性的同時,更多的是要凸顯出一部優(yōu)秀類型片在文化價值傳播過程中的推動作用。商業(yè)與文化相輔相成,才能更好地營造出國產商業(yè)電影的市場競爭力以及更為強大的文化影響力。
注釋:
① 胡智鋒、楊乘虎:《引領力中國影視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訴求》,《光明日報》,2015年6月29日。
② 張倩:《論中國商業(yè)電影的價值傳播與審美接受》,《電影文學》,201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