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韋儒
(信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 河南 信陽 464000)
平凡中的陽春白雪:紀錄片《廟會》的自然之美
李韋儒
(信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 河南 信陽 464000)
紀錄片《廟會》采取跟蹤拍攝的方法,以四位在廟會做小買賣的平民百姓生活經歷為拍攝對象,讓人們看到小人物身上樂觀、執(zhí)著、堅強、勤勞、善良等可貴品質,體會其中人生冷暖、酸甜苦辣。本文以紀錄片《廟會》個案為研究對象,從追求平實美學、蘊含藝術真理、采用大巧若拙的藝術策略三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廟會》,從中領略以小見大、大雅若俗的美學境界。
平實美;藝術真理;大巧若拙
紀錄片《廟會》于2016年4月26日在央視網呈現,觀摩此作品,總能給人反思的空間。該片以紀實手法,多機位跟蹤拍攝,講述四位在廟會經營小生意的百姓的故事,后期采用平行蒙太奇的方式讓四個小故事交叉展開,以采訪和客觀記錄為創(chuàng)作手法,為觀眾呈現了富有地域特色、飽含人情冷暖的鄉(xiāng)村廟會,小小的廟會呈現了社會發(fā)展的縮影。
紀錄片《廟會》實際上是一部平民美學作品:從內容上看,它雖以四位平凡的老百姓為拍攝對象,但在通過采訪、跟蹤拍攝他們?yōu)樯嫿洜I小生意的過程中,展現出普通人最真實的情感狀態(tài)、內心的冀望和生存期望,采用平民化的視角,貼近老百姓的心理,創(chuàng)作出老百姓看得懂也愛看的紀錄作品。客觀的影像內容、真實的畫面結構,自然平實的解說詞,接地氣的生活文化氛圍形成紀錄片《廟會》文本。
紀錄片的自然之美是本性特色彰顯。針對紀錄片的自然之美,其中平實之美和非刻意的扮演是其重要特征。記錄凡人小事,彰顯人生真諦是當下紀錄片創(chuàng)作主體和受眾共同認可的平實感的體現。平實美來自題材的選擇和記錄的方式兩方面。紀錄片《廟會》屬于人文題材紀錄片,反映了山西和順縣許村廟會中的人和事、情與理。創(chuàng)作者親赴許村廟會,圍繞韓愛華、張路巖、黃進利、姬彩萍四位參與廟會做生意的故事展開對紀錄片各個情節(jié)的設置,其中也抓拍了許多有意義、有戲劇沖突吸引人觀看的情節(jié)。
四個人、四個不同的生命故事,創(chuàng)作者用平實、客觀的拍攝手法,貼近人心的采訪,展現了平凡老百姓不平凡的生命軌跡。他們用樸實真摯的地方語言、嫻熟老練的做事身影,敘述著他們的生存之道、生活智慧。每個人的人生可以說都是一首詩,無論他是尊卑高低。該片記錄的四位拍攝對象,平凡的農民老百姓都各自有著自己的生命學問。
影片一開始介紹了從事服裝生意的韓愛華,一人開著裝滿行當的機動三輪車行駛在通往許村廟會的柏油路上,自己卸貨、支攤、賣貨、做飯、收攤等。從這些平凡的小事和創(chuàng)作者與她的交流中,她身上的堅強、樂觀、善良、平易近人、獨特的生存之道得到生動的彰顯。為了生計,韓愛華為了多掙點錢,提前一天張羅好攤位,然而低廉的價格并沒有多少利潤空間,讓人深感無奈。該片從側面細微處入手,用四位普通的平民老百姓的生活經歷,在一定程度上詮釋了民生狀況和社會發(fā)展的現狀。
自然美是一種美學效果,它既是藝術真實,又直逼藝術真理。紀錄片自然美常與客觀、真實等范疇關聯,卻不完全等于客觀和真實。①所謂藝術中的真理,既是現實的本質又是生活的理想,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進步趨勢無疑是基本點。②紀錄片《廟會》記錄了一位踏實肯干、勤勞善良的農民老百姓——張路巖。他農忙時就忙自己的田地,農閑時就在自己村的廟會上做面食小買賣。雖然干活異常辛苦,但他樂于勞動、樂觀對待現實的生活現狀,“一分耕耘、一份收獲”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見證。比如他家里偌大的院房,就是他與老伴辛辛苦苦勞動賺錢換來的。農民老百姓生活不容易、賺錢更不容易。起早貪黑忙碌的身影、辛苦的勞動現狀、缺乏完備的社會各方面保障等,這是我國大部分農民的真實生活。
張路巖辛苦勞作之余,還聽著廟會的戲。在當地老百姓要求戲團再唱兩段戲時,張路巖告訴創(chuàng)作者這樣的話(本片43分40秒處開始):“唱得好哩,老人們留下的話就是吃不吃留住了,走不走留路了,就是留下后路,給觀眾留下好的印象,明年還能來演。人們干什么都是這樣,說到底留個后路比啥都強,人活在世上,就是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睒銓嵑┖竦膹埪穾r,在經歷半百人生,能透過生活現象看本質:人要活得更好,做什么事情就要有良好的態(tài)度、有回旋的余地,從長遠的、整體的利益著想。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該片選取此段張路巖質樸而又充滿生活智慧的話語作為影片描述廟會落幕的結束語,意味深長、富有思考空間。該片通過記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張路巖人物故事,體現了紀錄片在追求自然、真實的基礎上更富生活價值、藝術價值、藝術真理,融審美性、藝術性。
紀錄片的自然之美是既要凸顯紀實的特性,又要巧用藝術技巧或藝術策略,用看似無選擇、無代表性的自然記錄蘊含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追求、選擇傾向,把不細致的表現作為真實的“必須”,以拙掩巧。這也是紀錄片的紀實特性與藝術創(chuàng)作技巧高度和諧的效果。紀錄片雖是真實的藝術,但不免有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干預,比如對鏡頭的選擇、拍攝視角的切入、后期編片構思都是帶有主觀傾向的,不可能做到絕對的真實,只能是藝術中的真實。
紀錄片的可貴之處就是通過選取典型、有價值的客觀真實內容,傳達創(chuàng)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按笄伞笔紫仁侵杆囆g敏感和鑒別能力,從浩瀚的生活現象中選擇最富典型性現象的能力。紀錄片《廟會》從現場眾多的拍攝對象中只選取了韓愛華、張路巖、黃進利、姬彩萍,說明這四位人物典型性突出、具有可挖掘的高貴品質。比如韓愛華善談、流利脆耳的說話音色、堅強、樂觀、自力更生的品質、對命運的執(zhí)著和生活的熱愛之情,在她身上能看到很多很多不平凡的東西。張路巖勤勞、踏實、埋頭肯干,言談舉止中帶有農村男人那種大氣、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寬廣胸襟。黃進利一家人樂觀對待生活、經營生意也注重雙方之間的和諧,還有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黃進利對孩子成才的期待等。姬彩萍在下雨天仍然堅持本行原則:風雨無阻,只要舞臺不下雨,照樣能演,一天兩場戲不減少。還有她對唱戲的喜愛,上升到一種人生信仰;對傳統(tǒng)戲劇沒落的無奈,更值得觀眾反思。
創(chuàng)作者選擇的四位人物具有典型性、時代性,身上的故事透露出的品質是本片的亮點?!按笄伞庇直憩F為記錄的技巧和功力。表現在創(chuàng)作的策劃拍攝前期和后期編輯全過程。選擇無價值意義的紀實素材,不講技巧的自然紀實,并不是自然美。該片結尾介紹韓愛華在廟會來得早、走得晚的同時,攝像師用逆光的形式、從正左側拍攝韓愛華走之前的前一夜里洗刷鍋碗忙碌晚飯的場景,光線是迎面車來燈光,時不時照在韓愛華身上,配上慢節(jié)奏、有點酸澀感的背景音樂,還有韓愛華的采訪配音:“你說小的時候是盼望自己長大,現在老了盼望孩子們長大……別的還有啥盼頭,他們條件好了我享點福,條件劣了我受點罪。”這些影像創(chuàng)作元素通過后期技巧化的處理,起到了異曲同工的作用。影片最后通過拍攝黃進利一家、上黨落子戲團、韓愛華驅車前往下一個村會的場面,三個畫面平行交替剪輯,再配上曾經采訪他們發(fā)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和人生感悟,對突出影片主題思想、提升紀錄片的人文內涵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紀錄片《廟會》雖是記錄依靠廟會生存的普通商販、劇團演員的真實平凡生活,但反映了部分老百姓實際生活的百般無奈和傳統(tǒng)戲劇遇冷的真實現象。紀錄片傳達的自然之美是其最大魅力和生命力的彰顯。如此看來,創(chuàng)作接地氣的、老百姓看得懂、愛看并能引人思考紀實作品更容易讓人接受。以小見大、平凡中蘊含陽春白雪的紀實作品可以說是當下我國紀錄片發(fā)展的重要趨勢。
注釋:
①②朱景和.紀錄片創(chuàng)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77 - 78.
J905
A
1007-0125(2017)15-0086-02
本文系信陽師范學院2016 年度重大預研項目“新時期中國紀錄片創(chuàng)作與中華美學精神建構研究”(編號2016-QN-12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