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宇
【摘要】 目的:探索針對腹股溝疝患者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旨在為該疾病的臨床治療工作提供有效參考。方法:取筆者所在醫(yī)院外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收的患腹股溝疝的60例患者,根據患者的入院順序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參考組30例,確診后擬行傳統(tǒng)疝修補術治療;觀察組30例,確診后擬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詳細記錄患者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等手術情況與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抗生素用藥時間、住院天數、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及復發(fā)情況等術后情況,并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觀察組手術操作時間、出血量較參考組少,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抗生素用藥時間及住院天數較參考組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的血腫、尿潴留及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參考組低,隨訪發(fā)現觀察組復發(fā)率較參考組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腹股溝疝患者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臨床價值較傳統(tǒng)疝修補術高,值得借鑒推廣。
【關鍵字】 無張力疝修補術; 腹股溝疝; 療效; 并發(fā)癥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8.0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8-0150-03
腹股溝疝的發(fā)生主要和機體腹腔壓力改變、腹部薄弱、鞘狀突未閉、肥胖及吸煙史等多方面因素有關,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如何采用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對腹股溝疝患者進行及時治療已成為廣大外科醫(yī)師重點關注的問題。近年來,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臨床上獲得較廣泛的應用,研究表明,與傳統(tǒng)疝修補術相比,該術式除了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之外,還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復發(fā)風險[2-3]。為了分析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取筆者所在醫(yī)院外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收的患腹股溝疝的60例患者,分別行該術式與傳統(tǒng)疝修補術治療,現總結治療情況及效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筆者所在醫(yī)院外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收的患腹股溝疝的60例患者,根據患者的入院順序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參考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27~68歲,平均(41.16±12.71)歲;平均病程(2.31±0.65)年。觀察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齡29~69歲,平均(41.51±14.29)歲;平均病程(2.46±0.49)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60例患者均滿足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疝和腹壁外科學組制定的《成人腹股溝疝診療指南(2012年版)》中的診斷標準[4];(2)經臨床檢查及相關影像學檢查確診;(2)均滿足相關手術指征;(3)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同意;(4)經筆者所在醫(yī)院醫(yī)學倫理研究委員會批準通過
1.2.2 排除標準 (1)合并嚴重心、肝、腦及腎等器質性病變的患者;(2)絞窄疝、急診嵌頓的患者;(3)合并精神疾病或障礙的患者;(4)不配合本研究者。
1.3 方法
1.3.1 參考組 參考組確診后擬行傳統(tǒng)疝氣修補術治療,具體內容包括:常規(guī)取硬膜外麻醉,順著腹外斜肌纖維走行將患者的肌膚切開,經腹外斜肌腱膜下方的腹內斜肌淺面分離精索,順著精索上方將疝囊游離到腹膜外脂肪處,再對疝內容物進行回納,且于頸部結扎,然后經Bassini修補法對疝進行修補,逐層關閉腹腔。
1.3.2 觀察組 觀察組確診后擬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具體措施包括:協助患者完善相關術前檢查,叮囑患者在手術前保持8 h禁食,常規(guī)取硬膜外麻醉,然后順著機體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2.0 cm位置作一手術切口,控制長度為6.0~7.0 cm,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游離精索,明確疝囊的具體位置后,其游離到頸部。再將疝囊還納至腹腔內,若患者的疝囊相對較大,行橫斷處理,然后給予充填物填入疝環(huán),常規(guī)縫合腹橫筋膜與附近組織。給予修剪后的平片置于精索后方,和恥骨相重疊,以使精索被包饒。常規(guī)縫合切口,術畢。
1.4 觀察指標
手術時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手術出血量,術畢后記錄兩組患者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抗生素用藥時間、住院天數、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術后隨訪調查患者的復發(fā)情況。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操作時間、手術出血量與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抗生素用藥時間、住院天數對比
觀察組手術操作時間、出血量較參考組少,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抗生素用藥時間及住院天數均短于參考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及復發(fā)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血腫、尿潴留及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參考組,隨訪發(fā)現觀察組復發(fā)率低于參考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腹股溝疝是外科臨床上的多發(fā)病,特別是在成年男性人群中的發(fā)病率較高,其主要是指患者腹腔內的臟器經腹股溝區(qū)缺損突出體表導致的臨床病征,通常是經腹部強度下降及腹內壓上升引發(fā)。若患者未及時接受治療,常造成穿孔、疝內容物壞死等后果,進而導致腹膜炎,嚴重時還會危及患者的生命[5]。因此,選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及時治療該疾病,對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及預后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手術是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主要方式,傳統(tǒng)臨床上使用的疝修補手術雖然能夠獲得較好的療效,但因其操作相對比較復雜,手術切口較大,術中出血較多,易損傷機體原本的生理解剖結構,術后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多種不良反應,且患者的術后康復速度也相對較慢,同時復發(fā)風險也相對較高,故患者的接受率及術后滿意率也相對較低[6]。endprint
隨著現代醫(yī)療技術的逐漸進步,關于腹股溝疝的臨床治療也獲得了非常大的進步,無張力疝修補術廣泛用于臨床,且效果已獲得廣大臨床醫(yī)師及患者的認可[7-8]。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優(yōu)點在于操作簡便、微創(chuàng),不會損傷機體的腹股溝管區(qū)解剖結構,并且其選取的材料也更加符合機體的生理特點,不會對機體產生較大的影響,故可有效減少復發(fā)。本研究對60例患者分別行無張力疝修補術及傳統(tǒng)疝修補術治療,結果可見,觀察組手術時操作時間、出血量較參考組少,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抗生素用藥時間及住院天數較參考組短(P<0.05),與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保持一致[9-10];同時觀察組術后的血腫、尿潴留及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均較參考組低(P<0.05),這提示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并發(fā)癥相對較少,可有效減少復發(fā)。
綜上所述,針對腹股溝疝患者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臨床價值較傳統(tǒng)疝修補術高,值得借鑒推廣。
參考文獻
[1] Amato G,Agrusa A,Romano G,et al.Histological findings in direct inguinal hernia: Investigating the histological changes of the herniated groin looking forward to ascertain the pathogenesis of hernia disease[J].Hernia:the journal of hernias and abdominal wall surgery,2013,17(6):757-763.
[2]陳永軍,盧榜裕,江文樞,等.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與開放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的臨床對比研究[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31(2):282-284.
[3]海杰.86例腹股溝疝患者不同手術治療方式的效果分析[J].中國臨床醫(yī)生,2013,41(10):41-42.
[4]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疝和腹壁外科學組.成人腹股溝疝診療指南(2012年版)[J].臨床外科雜志,2013,21(6):405-407.
[5]周琳,周畢軍.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與傳統(tǒng)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7):1682-1683.
[6]劉厚生,廖秋,趙勇,等.Lichtenstein術在治療腹股溝疝中的優(yōu)勢[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35(5):660-662.
[7]梁天成,付文廣.無張力疝修復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綜合療效觀察[J].四川醫(yī)學,2013,34(2):258-259.
[8]趙洪軍.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36):4046-4048.
[9]李凱,許光中,王桐生,等.兩種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比較研究[EB/OL].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6,10(1):21-24.
[10]奚浩.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6,14(24):23-24.
(收稿日期:2017-06-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