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貫徹和深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研討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探討民族理論與政治學科的前沿問題與最新成果,《民族研究》編輯部與《北方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組共同舉辦了“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及民族理論與政治學科建設”研討會。會議于2017年7月28-30日,在寧夏銀川北方民族大學召開。
來自全國各地的9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收到書面論文36篇。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中國民族理論、民族政治發(fā)展與治理現(xiàn)代化”“多民族國家建設與民族團結”“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構”以及“海外民族研究”等主題作了學術交流。專家學者對共有精神家園這一重大問題從學理、范式、方法、話語等方面進行了交流。這種跨界融合既是學術研究方法的拓展,也是學術研究新的增長點。這里作撮要概述。
一、中國民族理論、民族政治發(fā)展與治理現(xiàn)代化
民族理論、民族政治作為民族學科里最核心的組成,在民族學界似乎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民族理論、民族政治對于現(xiàn)代國家的建構具有重要作用。
天津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常士訚教授撰文《多民族發(fā)展中國家視野中的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認為,在當代多民族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發(fā)展的諸多內容中,制度建設、國家建構、民族建構是三個重要的內容,他們之間形成了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矛盾的關系。當代中國的國家構建,已經(jīng)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模式,這種模式既源于傳統(tǒng)的“和而不同”文化,又有馬克思主義國體與政體辯證關系學說作指導,緊扣當下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要求,既有中心力量的支持,也有各個不同因素之間的配合。既把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作為中國發(fā)展的大戰(zhàn)略,也從中國的復合一體結構中尋求契機和積極因素,從而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的國家建構和現(xiàn)代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編輯部的馬俊毅撰文《在比較視野下研究現(xiàn)代多民族國家的建構與治理》提出民族理論與政治學的融合發(fā)展。他一方面強調繼承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導,并容納其他政治哲學中關于民族和族群的理論而形成的民族理論的研究范式和成果,另一方面強調國家在場,將民族政治的場域更多地設定在多民族國家建構與治理的范疇,并凸顯以民族國情、民族類型與國家結構、國家政體等結合而形成的族、國關系和道路模式對于民族政治的界定作用。我國當前的民族理論與政治研究應為“求治”,而非“求變”,因而民族事務治理的現(xiàn)代化應當是其重要與核心的內容。
關于經(jīng)典名家的民族理論。燕山大學的張三南教授認為,安德魯·海伍德對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進行了正面和系統(tǒng)的詮釋。他通過“起源與歷史發(fā)展→核心主題→亞傳統(tǒng)(具體體現(xiàn))→全球化時代的發(fā)展”的歷時性敘事,論證了民族主義是一種與諸多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形態(tài)相伴相生,但卻難于獨立存在的意識形態(tài)。西華師范大學的魏俊雄則對英國“新左派”代表斯圖亞特·霍爾民族理論進行了概述。他從社會、文化、政權體制、媒體與意識形態(tài)相互接洽的復雜話語中考察民族問題,開辟了種族、政治文化和身份認同研究的新道路。
二、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作為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琳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是這次會議的主題。這個專題收到的論文也最多,研究也最廣泛。北方民族大學的高梅教授從理性視閾下闡釋了“精神家園”的哲學認知;北方民族大學的陳青青分析了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中央民族大學的陳延斌與曾明志指出了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路徑;中南民族大學的宮麗對建構當代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文化進路進行了思考;南開大學的郝亞明認為,中華民族認同就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目標;南開大學的馬偉華從少數(shù)民族宗教資源整合的角度,來思考進一步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桂林理工大學的張雷教授從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角度認為,中國夢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構有著內在聯(lián)系;重慶大學的朱俊認為,憲法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制度表達,在實踐層面,通過公民憲法教育憲法運行等,讓各民族認識并體會與憲法的共命關系,進而在各民族的意識層面,確認這種存在于憲法中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觀念。
三、多民族國家建設與民族團結
多民族國家建設與民族團結,既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又是不斷出現(xiàn)新情況、新現(xiàn)象的問題。每次民族學研討會都會有相關討論。新疆師范大學副校長孫秀玲教授與馬麗博士認為,大力發(fā)展一體多元融合開放的民族文化是構筑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以文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培養(yǎng)民族團結的情感基礎,重視各民族文化保護和發(fā)展是構筑民族團結的文化基礎,廣泛開展民族團結教育與創(chuàng)建活動是鞏固和發(fā)展民族團結的實踐基礎。北方民族大學的束錫紅教授通過對寧夏周邊居民的回漢民族的心理距離和回漢民族團結進行抽樣調查,陳述了回漢民族團結心理現(xiàn)狀,并提出了促進回漢民族團結的建議。中央民族大學的青覺教授撰文《現(xiàn)代性視野下的中國民族問題與治理》認為,現(xiàn)代性助推中華民族從自醒到自覺再到自在轉變的同時,也給當前中國各民族的發(fā)展帶來了諸如發(fā)展不平衡、民族現(xiàn)代結構參差不齊、身份焦慮等問題。理性認知當前的中國民族問題要在發(fā)展和完善民族事務治理制度體系,發(fā)揮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機制作用下,以海納百川之勢,實現(xiàn)中國民族問題的治理現(xiàn)代化。中央民族大學的嚴慶教授撰文《羈絆與突圍:關于多民族國家文化建設的思考》認為,文化建設是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其理路選擇既遠離了民族國家早期奉行的單一文化主義的“去異”取向,又摒棄了聯(lián)邦主義的文化單元“平行”模式,“去異”的同化和“平行”的區(qū)隔都是多民族國家文化建設的羈絆。以多民族國家文化融匯的歷史為基礎,以民族文化尊重為價值,以國家統(tǒng)一為原則,當代中國的多民族國家文化建設正在實踐和增量的文化建設模式,以期實現(xiàn)從“去異”和“平行”的羈絆中突圍。中南民族大學的李學保教授基于民族問題與國際關系跨學科視角,來進行中國陸地邊疆治理研究。這既包括從國際關系的視角觀察和分析民族政治現(xiàn)象,也包括對國內民族問題國際化根源和影響的分析。當前,民族問題與國際關系交叉研究應重視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族宗教因素、邊疆民族地區(qū)反恐維穩(wěn)中的涉外因素、“西藏問題”國家化以及涉藏、涉疆外交等議題的研究。河南師范大學的李京樺認為,族群治理面臨內生性與國家性的困境。由于族群沖突本身就是族群認同、情感、支持等內生性的進程,這一進程既是對族群原生性的回應,又是族群認同原生建構性的結果,并阻礙了族群治理制度與信任內生關系的建立,構成了現(xiàn)代化背景下族群治理內生性建立的困境。解決這個問題的制度設計和合理方案是建立族群治理體系的因果鏈和復合體系,從而堅持族群治理體系中的領導法則和權利之間的協(xié)調與平衡,堅持族群治理的動態(tài)性、系統(tǒng)性和合力作用。
四、海外民族研究
海外民族研究雖然不是會議討論的重點,但是別國處理民族問題的策略,卻能給我們很好的啟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的周少青研究員淺析了加拿大聯(lián)邦多元文化下的民族(族群)的結構;中南民族大學的彭慶軍介紹了荷蘭的城市更新計劃中進行的各民族互嵌式社區(qū)建設的實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