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周凱
(江西省人民醫(yī)院,南昌330006)
術前血清白蛋白檢測對結直腸癌患者根治術后預后的評估價值
王俊,周凱
(江西省人民醫(yī)院,南昌330006)
目的探討術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檢測對結直腸癌患者根治術后預后的評估價值。方法選擇行根治術并獲得長期隨訪的187例結直腸癌患者。術前檢測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將術前血清白蛋白≤37.0 g/L的患者92例作為水平降低組,>37.0 g/L的患者95例作為水平正常組。對比分析兩組臨床資料。術后隨訪5年,統(tǒng)計患者生存情況及復發(fā)情況。采用Kaplan-Meier進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歸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兩組性別、年齡、腫瘤部位比較,P均>0.05;水平降低組腫瘤直徑≥5 cm、低分化、浸潤深度T4期、有淋巴結轉移的比例高于水平正常組(P均<0.05)。水平降低組中位生存時間低于水平正常組,復發(fā)率高于水平正常組(P均<0.05)。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是根治術后結直腸癌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P均<0.05)。結論術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檢測可評估結直腸癌患者根治術后的預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越低患者預后越差。
結直腸癌;血清白蛋白;根治術;預后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fā)展及檢測手段的改進,我國結直腸癌發(fā)病率不斷升高。結直腸癌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大部分患者術后可延長生存期,但不同患者間術后生存期差異較大[1]。如何預測患者術后生存情況是目前研究的重點之一。惡性腫瘤是一種全身性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隨著腫瘤發(fā)展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營養(yǎng)不良。血清白蛋白半衰期短、色氨酸含量高,可作為患者術前營養(yǎng)狀態(tài)的觀察指標。外科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與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病死率和住院時間呈負相關[2]。多項國外研究認為,血清白蛋白為卵巢癌、粒細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結腸癌患者的獨立預后因素[3~6]。王慧妍等[1]研究顯示,術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較低的結直腸癌患者預后差、病死率高。本研究探討術前血清白蛋白對根治術后結直腸癌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行根治術并獲得長期隨訪的結直腸癌患者187例,術后均經(jīng)病理檢查證實。排除晚期、遠處轉移及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其中男117例、女70例,年齡34~72(55.17±6.72)歲,<65歲69例,≥65歲118例;腫瘤直徑<5 cm 122例,≥5 cm 65例;腫瘤分化程度為低分化54例、中分化76例、高分化57例;浸潤深度為T1~3期47例,T4期140例;淋巴結轉移97例,無淋巴結轉移90例。
1.2 血清白蛋白檢測及患者分組 患者均于術前采集空腹肘靜脈血,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白蛋白水平。根據(jù)血清白蛋白水平對患者進行分組,≤37.0 g/L者92例為水平降低組,>37.0 g/L者95例為水平正常組。
1.3 臨床資料收集 收集兩組病歷資料。對比分析兩組性別、年齡、腫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情況,對以上資料進行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術后對患者進行隨訪,隨訪至患者死亡或2016年12月31日,統(tǒng)計其生存情況及復發(fā)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性別、年齡、腫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采用χ2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進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歸進行多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病理特征比較 兩組性別、年齡、腫瘤部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水平降低組腫瘤直徑≥5 cm、低分化、浸潤深度T4期、有淋巴結轉移的比例高于水平正常組(P均<0.05)。見表1。
2.2 術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對結直腸癌患者生存時間的影響 用Kaplan-Meier法對兩組術后生存時間進行分析,水平降低組中位生存時間為20.4個月,水平正常組中位生存時間為61.5個月,兩組中位生存時間比較,P<0.05。隨訪至2016年12月31日,水平降低組復發(fā)72例,復發(fā)率78.26%;水平正常組復發(fā)42例,復發(fā)率44.21%;兩組復發(fā)率比較,P<0.05。
表1 兩組臨床病理特征比較[例(%)]
2.3 影響結直腸癌患者手術預后的因素 經(jīng)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分析顯示,性別、年齡、腫瘤大小、分化程度對結直腸癌患者手術預后無明顯影響(P>0.05);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是結直腸癌患者手術預后的影響因素。見表2。
表2 影響結直腸癌患者手術預后的因素
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與機體代謝紊亂有關,患者蛋白質(zhì)分解代謝增強合成代謝減弱,發(fā)生負氮平衡。機體在腫瘤長期慢性消耗影響下,使其外源性營養(yǎng)攝入減少或不能有效利用,患者營養(yǎng)狀況逐步惡化[7]。患者在疾病不同時期合并不同程度營養(yǎng)不良。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惡性腫瘤在生長過程中掠奪并消耗大量蛋白質(zhì),其次與水潴留稀釋、白蛋白降解率加快等因素有關[8]。血清白蛋白由585個氨基酸組成的單鏈蛋白質(zhì),由肝臟合成,是血清總蛋白的主要蛋白質(zhì)成分,為人體血漿中含量最豐富的蛋白質(zhì)。在維持血液膠體滲透壓、體內(nèi)代謝物質(zhì)運輸、營養(yǎng)等方面均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白蛋白半衰期約為19 d,肝臟疾患時常檢測血清白蛋白含量來協(xié)助診斷,判斷預后,但往往要到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才能夠出現(xiàn)白蛋白的變化[9]。成熟人的血清白蛋白是一個心形分子,由3個結構相似的α-螺旋結構域組成。不同來源的血清白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及其空間結構非常保守,它具有結合和運輸內(nèi)源性與外源性物質(zhì),維持血液膠體滲透壓,清除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等生理功能[10]。
近年來有關血清白蛋白與腫瘤的關系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治療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影響胃癌患者生存并且有量效關系,因此在制定胃癌治療方案時要考慮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影響[11]。Lien等[12]研究認為,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的賁門癌患者手術切除率和5年總生存率均明顯高于異?;颊摺Q灏椎鞍讬z測還可以預測鼻咽癌根治性放療患者的預后[13]。以上均說明血清白蛋白與惡性腫瘤的預后密切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術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較低的結腸癌患者術后腸功能恢復差,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術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正?;颊摺WC明術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可以預測患者術后生存期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直腸癌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與CRP呈負相關,CRP是機體炎癥反應的指標之一[14]。因此,術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低的結直腸癌患者預后差很可能與腫瘤相關非特異性炎癥反應有關。本研究以血清白蛋白水平37.0 g/L為分界值將患者分為水平降低組與水平正常組。采用Kaplan-Meier進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歸進行多因素分析。兩組腫瘤直徑、分化程度、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水平降低組腫瘤直徑≥5 cm、低分化、浸潤深度T4期、有淋巴結轉移的比例高于水平對照組,可見術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與結直腸癌腫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潤深度及淋巴結轉移有關。采用Kaplan-Meier法對兩組術后生存時間進行分析,白蛋白水平降低組術后5年生存率明顯低于水平正常組,復發(fā)率高于水平正常組。白蛋白水平降低的結直腸癌患者預后差。經(jīng)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分析顯示,性別、年齡、腫瘤大小、分化程度對結直腸癌患者手術預后無明顯影響,而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是結直腸癌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而對同時伴有低白蛋白血癥的結直腸癌患者術前給予輸注白蛋白治療后,其并發(fā)癥及預后并未得到改善??梢娧灏椎鞍變H能作為代表肝臟合成能力或者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的觀察指標,而非干預指標[1]。
目前能夠預測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生存期的有效指標并不多見,而血清白蛋白檢測方便,價格低廉,是結直腸癌患者術前常規(guī)檢測項目,也是結直腸癌患者術前、術后重要觀察指標[1]。術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檢測可評估結直腸癌患者根治術后的預后,術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越低患者預后越差。但術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影響結直腸癌患者預后的機制目前仍不明朗,在以后的研究中可進一步加以探討。
[1] 王慧妍,劉艷艷,祝蕾艷,等.直腸癌術前血清白蛋白水平的預后意義[J].中國腫瘤臨床,2012,29(23):1909-1911.
[2] Gil MJ, Franch G, Guirao X, et a1. Response of severely malnourished patients to preoperative parenteral nutrition: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water and sodium restriction[J]. Nutrition, 1997,13(1):26-31.
[3] Clark TG, Stewart ME, Altman DG. A prognostic model for ovarian cancer[J]. Br J Cancer, 2001,28,85(7):944-952.
[4] Levis A, Ficara F, Marmont F, 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serum albumin in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J]. Haematologica, 1991,76(2):113-119.
[5] Parker D, Alison DL, Barnard DL, et al. Prognosis in low grade non-Hodgkin's lymphoma: relevance of the number of sites involved, 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 and serum immunoglobulin level[J]. Hematol Oncol, 1994,12(1):15-27.
[6] Lai CC, You JF, Yeh CY, et al. Low preoperative serum albumin in colon cancer: a risk factor for poor outcome[J]. Int J Colorectal Dis, 2011,26(4):473-481.
[7] 馬煜,曹利平,宋益鋒,等.胃癌術前血清白蛋白水平的預后意義[J].中華消化雜志,2004,24(3):41-42.
[8] 徐菁.術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對結直腸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術后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預測價值[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6,23(12):1529.
[9] 韓東景,李偉,金哲,趙楠.ω-3多不飽和脂肪酸及谷氨酰胺對食管癌手術患者免疫功能及營養(yǎng)狀況的影響[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27(9):905-906.
[10] 何雨,程艷,湯華軍.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血清白蛋白的影響及臨床意義[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31(5):26-27.
[11] Ofiate-Ocarm LF, Aiello-Crocifoglio V, Gallardo-Rine6n D, et a1. Serum albumin as significa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patients witll gastric carcinoma[J]. Ann surg Oncol, 2007,14(2):381-389.
[12] Lien YC, Hsieh CC, Wu YC, et a1. Preoperative serum albumin level is a prognostic indicator for adenocarcinoma of the gastric eardia[J]. J Gastrointest Surg, 2004,8(8):1041,1048.
[13] 朱其勇,楊順昱,李宏才.鼻咽癌放療后血清白蛋白水平的預后意義[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06,28(3):451-452.
[14] Yuan XY, Zhang CH, He YL,et al. Is albumin administration beneficial in early stage of postoperative hypoalbuminemia following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Am J Surg, 2008,196(5):751-755.
10.3969/j.issn.1002-266X.2017.37.033
R735.3
B
1002-266X(2017)37-0094-03
江西省衛(wèi)生廳科技計劃項目(20145059)。
周凱(E-mail:jxnczk@163.com)
2017-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