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配雯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1997—2016年運動生物力學在乒乓球運動中的研究現(xiàn)狀
張配雯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對1997—2016年運動生物力學在乒乓球運動應用的國內(nèi)文獻進行對比分析。根據(jù)運動生物力學在乒乓球運動中應用的研究現(xiàn)狀,將文獻中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領域進行整理分析,把握發(fā)展趨勢,以期能對我國乒乓球的訓練實踐和科研發(fā)展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
乒乓球;運動生物力學;應用
乒乓球運動既是一項大眾健身項目,廣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尤以亞洲為典型;又是一項奧運會比賽項目,呈現(xiàn)中、日、韓3國獨大的形勢。我國乒乓運動在競技領域勇攀高峰,在大眾健身領域中也深受喜愛,不僅是因為訓練實踐的科學化和合理化,更是科學研究的全面化和精細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運動生物力學學科快速發(fā)展,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不斷更新,取得了實質(zhì)性的進展。
本文利用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館藏資源,通過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搜索體育類文獻,共76篇文獻;并利用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搜索CSSCI期刊,共7篇文獻。生物力學在乒乓球項目中應用的研究文獻只占乒乓球研究文獻的0.43%,CSSCI刊物占比體育類文獻為9.2%。由此可見,目前我國運動生物力學在乒乓球運動中應用的研究發(fā)展較為滯緩,高質(zhì)量的核心刊物發(fā)表的數(shù)量較少。但從發(fā)展趨勢來看,運動生物力學在乒乓球運動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趨勢。
從運動生物力學角度研究乒乓球運動,主要是研究乒乓球球體、球拍與運動員人體空間關系。肖丹丹將乒乓球運動動作技術的運動生物力學研究分析歸納為運動員的運動(動作技術)、乒乓球在空中的運動(速度、旋轉(zhuǎn)、弧線)、乒乓球的碰撞運動(乒乓球與球臺或球拍碰撞)。從CSSCI文獻中運動生物力學在乒乓球運動中的研究對象主要為二級運動員及其以上的青年運動員。研究領域可劃分為:(1)動作技術研究(正手、反手、弧圈球等);(2)乒乓球裝備研究(球臺、球拍、球服、球鞋、膠水等);(3)運動人體的機能研究(肌肉、身體形態(tài)、體能等)。目前研究領域多集中在動作技術研究,乒乓球裝備和人體機能研究較少,十分具有研究價值。(表1)
本文的運動生物力學在乒乓球運動中應用的研究方法是依據(jù)肖丹丹將研究方法分為2類:(1)力學理論研究方法;(2)實驗研究方法。王清提出,目前我國運動生物力學研究中研究方法主要是運動學研究方法、動力學研究方法、表面肌電測試與分析方法、人體運動模型模擬方法,再結合文獻資料法和問卷調(diào)查法,筆者將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方法分為力學理論研究方法、運動學研究方法、動力學研究方法、表面肌電測試與分析方法、人體運動模型模擬方法、文獻資料法、問卷調(diào)查法。目前,我國運動生物力學在乒乓球運動的研究方法中,運動學研究方法占44.2%,力學理論研究方法占20.5%,動力學研究方法和文獻資料法分別占14.7%,其中表面肌電測試與分析方法和人體運動模型模擬方法占0%。統(tǒng)計結果顯示,(1)1997—2016年我國運動生物力學在乒乓球運動中的研究方法較為單一、量化研究較少、研究不夠深入、研究不夠科學化(2)運動學研究方法在國內(nèi)運用十分普遍,其中以攝像、影像解析法最為常見,力學理論研究方法、動力學研究方法和文獻資料法也都有較高的使用率;(3)表面肌電測試與分析方法和人體運動模型模擬方法從未應用于乒乓球運動的研究中。(表2)
表1 CSSCI文獻中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的基本情況
表2 被引用超過3次的文獻中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方法統(tǒng)計
目前,基本以高水平競技運動員為研究對象,主要服務于競技比賽成績的取得。應拓寬運動生物力學在乒乓球運動中應用的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可擴展到業(yè)余運動員和大眾健身人員,在取得優(yōu)異競技比賽的同時推動大眾健身的發(fā)展。
目前,研究領域主要集中于動作技術研究,而乒乓球裝備研究和運動人體的機能研究未得到充分的重視,應全面拓展各個研究領域,推動訓練實踐、科研發(fā)展、大眾健身乒乓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
目前主要以運動學研究方法為主,其他實驗研究方法較弱,尤以表面肌電測試與分析方法和人體運動模型模擬方法表現(xiàn)明顯,在今后的研究中必須加強實驗研究方法,促進量化研究,促進研究方法多元化和科學化。
[1]肖丹丹,蘇丕仁,胡宗祥.運動生物力學在乒乓球運動中的應用與展望[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 30(10):1381-1382,1391.
[2]郎松亭,王晶.世界優(yōu)秀女乒運動員張怡寧發(fā)球動作技術分析[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10):60-62.
[3]尹彥,曲峰.乒乓球運動中3種步法足部運動的生物力學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5):49-53.
[4]趙國成,張檣,李鄭.乒乓球正手反拉高吊弧圈球與前沖弧圈球技術差異性的運動學分析[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32(2):99-101,123.
[5]黎涌明,吳貽剛,任杰,等.乒乓球項目的生物學特征及其未來研究展望[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6,40(5):80-86,90.
[6]吳國梁.乒乓球正手攻球常見技術錯誤與肩部損傷關系的生物力學分析[J ].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0,26(6):64-65,71.
G846
A
1674-151X(2017)17-043-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7.023
投稿日期:2017-06-28
張配雯(1993—),碩士。研究方向:乒乓球技戰(zhàn)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