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芳
兒子的飯干
?張燕芳
一天,兒子突然想學煮飯。對于想要學習的心,自然是不能拒絕。我手把手地教導他如何計算每個人的飯量,如何淘洗米粒,然后最重要的是加多少水量。教他用量杯把米和水按1:1.2的比例科學加水法,也教他用手指節(jié)測量水的傳統(tǒng)方法。跟我學過一遍后,兒子覺得煮飯不算難事,于是自告奮勇地要求煮晚飯。
結果,也不知道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煮出來的竟然不是飯而是飯干。嚴重缺水的飯粒,干干的、癟癟的、硬硬的,就像發(fā)育不良似的,病懨懨地躺在飯碗里。我硬著頭皮劃了一筷子進嘴里,哇!好像在吃生米?。≈缓孟劝扬埻霐R在一旁,盡撿菜來吃。兒子看著碗里硬邦邦的飯粒,委屈、失望,眼淚都要出來了。他悶不吭聲地把米粒拼命往自己嘴里扒,當他用力咀嚼的時候,我仿佛聽見生生的米粒在他唇齒間分崩離析,發(fā)出“格拉格拉”的聲音。兒子扒完碗里的飯粒,也不夾菜就回自己的房里去了。我和他爸面面相覷,一時竟不知道如何是好。
等收拾了飯桌,我敲門進去找兒子,哪知還沒有開口,兒子就先發(fā)制人:“我知道,你一定要我找失敗的原因。可這是我第一次煮飯,你們竟然這樣……”“不是啦,媽媽覺得你很棒啊!雖然煮的有點硬……”還沒等我心急地解釋完,兒子就打斷我:“你們都沒吃幾口!”一句話仿佛一根悶棍打在我頭上。是了,我們顧慮孩子的自尊,鼓勵他“還好,就有點硬”,然而,沒想到,我們的行動卻出賣了內心,更尖銳地傷害了他。
回想小時候,我也跟兒子差不多大時開始學廚。鄉(xiāng)下用的是灶臺,既要添柴加火,又要翻炒食材,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想要煮出好吃的食物,其實很困難。有一次,我興致勃勃地做了幾個蔥油餅,可能是水少了或是火大了,餅很硬,爸爸“嘎嘣”一聲咬了一口后,連連夸贊:“女兒真聰明,居然自己研究出來做蔥油餅了呢!”說完,就大口咀嚼起來。隔了幾天,我偷偷聽到爸爸媽媽談笑。爸爸說:“吃個梨都覺得牙酸?!眿寢屨f:“那么硬的蔥油餅,你吃了好幾個,能不牙根酸?”爸爸哈哈笑:“小丫頭好強賣力,我肯定要捧場??!除了硬點,味道還是不錯的……”就是在爸媽的鼎力支持下,我才愿意努力學廚。想來,如果當年爸媽咬一口蔥油餅就放下的話,我估計再也沒有勇氣去嘗試做餅,甚至其他食物。
但是,當兒子在學習煮飯失敗的時候,我卻沒有給予他同樣的支持!如此想想,我好像對于失敗總是不夠寬容。身邊的許多朋友會在微信或微博上“曬”孩子的各種成績,而我卻總是有些藏著掖著,非要有好的成績才肯拍出來與大家分享。對于不成功,我總是悶不吭聲,自以為沒有批評就沒有傷害,但這在孩子眼中就是一種否定。
亡羊補牢,也許為時未晚。次日,我對他說:“兒子,今天的中飯你來煮,好嗎?”兒子甕聲甕氣地回了句:“不要,浪費米而已!”又過了幾天,我對兒子說:“今天爸爸不在家,我們晚上吃披薩吧!上次我做失敗了,這次你幫我上網(wǎng)查查食譜,咱們一起做,爭取不要失?。 眱鹤永鞯啬闷鹗謾C查找食譜,然后對我說:“查好了,這次你都聽我的。”就這樣,在兒子的“指導”下,披薩成功出爐。我拍了兒子的照片,在微信炫了一圈,朋友們大贊兒子:帥哥廚師。我一一告訴了兒子。吃披薩時,我對兒子說:“手藝不錯嘛!比老媽能干?!薄澳钱斎?!”小家伙得意洋洋。
通過這次“飯干”的經(jīng)驗,我也提醒自己: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在于你講了什么,做了什么,而在于交流的雙方有無傳遞出真誠的關心,有無以同理心感受對方立場。所以,失敗者是否能將經(jīng)驗轉化為他日成功的關鍵點,是讓對方真切地接收到周圍人的支持與鼓勵。這一點,無論是對待自己的孩子、學生亦或是周圍的人都很重要。
編輯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