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公主
一夜之間,蔥油餅火了!因為BBC拍了關(guān)于“阿大蔥油餅”的紀錄片,因為阿大成為網(wǎng)紅后一系列無證經(jīng)營小店被曝光,因為未曝光之前阿大就做了36年的蔥油餅,因為很久以前就風聞吃“阿大蔥油餅”要排一兩個小時的長隊。不過,對于網(wǎng)紅食品我從來不湊熱鬧,總覺得耗上那么多時間很不值得。
其實,蔥油餅對上海人來說并不算新鮮事物。我們小的時候,父母周日休息在家,偶爾也會自己動手做蔥油餅,變花樣讓我們姐妹胃口大開。那個時候,喜歡站在爸媽身邊,看著他們制作,聞著蔥油香,咽著口水,等金黃香脆的蔥油餅出鍋。那個餅的滋味,或許現(xiàn)在已經(jīng)淡忘了,但印象深刻的是,爸媽做出來的蔥油餅可以一層一層地盤旋撕開,酥、脆的手感猶然,而中間是像花卷饅頭般綿軟的面芯,軟口、軟心。
記憶里最好吃的蔥油餅是跟老公談戀愛和剛結(jié)婚的那段時間,公婆樓下一對中年夫妻每天出攤做的蔥油餅。一條類似弄堂大小的老南市區(qū)的小馬路,每次去他家,一到下午3點后,我就會去樓下弄堂口候著,買兩個現(xiàn)做的蔥油餅解饞。夫妻倆分工明確、配合默契,一個像大餅爐一樣的煤爐上擱一塊可扭轉(zhuǎn)的黑色圓鐵盤,邊上長方的木板臺面上,男人直接做蔥油餅面團,搟平、抓一把油酥、板油粒,撒上一大把蔥花,揉搓成條,盤轉(zhuǎn)成團;女人把一個個面團擺放到已經(jīng)抹了一層油的鐵盤上,再用一個金屬圓盤按壓撳扁,兩面煎黃烙熟后,轉(zhuǎn)開鐵盤,把蔥油餅豎立在圓桶狀的大煤爐邊緣,烘烤片刻……出爐后,用裁成小方的油皮紙夾裹,交給食客。那個燙手啊,卻舍不得等它冷,呼啦著雙手輪換拿捏蔥油餅的同時,嘴巴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湊近蔥油餅,咬上一大口,“嘎吱”的聲響是蔥油餅外層的松脆,一股蔥香溢滿口腔,挾裹著豬油香的綿軟內(nèi)芯,交相輝映,咸淡適宜。每次我都能一口氣吃下兩個,絕對過癮!
后來,因為道路拓寬、拆遷,住在附近的這對夫妻以及他們的蔥油餅攤位也隨之搬離,不知所蹤?;楹蟮谖迥?,在我們居住的大華區(qū)域,曾經(jīng)也有一對父子擺出蔥油餅攤位,一樣的做法,一樣的香脆好吃。只是,記憶里那對夫妻的蔥油餅入了心、扎了根,成為絕味。
再之后,上海本地人做蔥油餅的越來越少見,更多的都是外地口音的攤主。每每早飯攤上買回的所謂蔥油餅都是“油煎餅”居多,用很多油煎炸后,少了最后烘烤那步,雖然口感依然香脆,卻總是油膩膩的感覺,一個下去一天都不想吃東西。也有打入一枚雞蛋的所謂雞蛋蔥油餅,雖然營養(yǎng)、鮮美,卻總是不著調(diào)。于是,好味的蔥油餅成了我的念想!
所幸,有機會在美食學校重溫了一下蔥油餅的做法,即使放涼冷卻后,餅皮雖不脆卻依然松軟,再次品嘗到自己親手做的正宗上海老味道蔥油餅,絕對有“回到從前”的感覺。
現(xiàn)在,想吃蔥油餅時,揉個面團,做個油酥,一大把蔥花、一小碗肥肉膘,平底鍋烙到兩面金黃,最后進烤箱烘烤10分鐘,熱烘烘、香噴噴的蔥油餅就可出爐,什么“阿大”、“阿二”、“阿三”的蔥油餅,統(tǒng)統(tǒng)靠邊站略!
自制上海老味道蔥油餅
原料:高筋粉(餃子粉)250克,溫水150毫升(約50℃),鹽2克,油25毫升,豬油膘、蔥、生抽、麻油、植物油、五香粉或鮮辣粉適量。
做法:
1.做面團:高筋粉與溫水、鹽、油混合,攪拌揉面(我用面包機的“和面檔”),醒面10分鐘后取出(此時還比較濕手);撒少許面粉鋪桌面,稍揉,至緊致不粘手即可(不要過度揉面,發(fā)面不可過度);
2.做油酥:面粉、一點點生抽、幾滴麻油、植物油混合攪勻,加點五香粉或鮮辣粉,攪至均勻無粉粒(份量、厚薄程度、咸淡滋味均視個人喜好,蔥油餅滋味都靠油酥,可以稍咸鮮一些);
3.將面團切分成40~50克的劑子(一般可做成6個蔥油餅),搟成2~3厘米寬的長條,涂油酥,放豬油膘、蔥花,揉卷(兩邊手指推進面團并不斷卷起),把盡頭的面團捏粘到卷面上,直立、壓扁;
4.烹制:平底鍋倒入油,蔥油餅入鍋后用鍋鏟用力壓扁,中小火烙至兩面金黃(火不宜太大),期間翻面兩三次,直至餅外圈無白色面粉;餅煎好后,可多個一起放烤盤上,放入預熱至160℃的烤箱烘烤8~10分鐘即成。
那個燙手啊,卻舍不得等它冷,呼啦著雙手輪換拿捏蔥油餅的同時,嘴巴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湊近蔥油餅,咬上一大口,“嘎吱”的聲響是蔥油餅外層的松脆,一股蔥香溢滿口腔,挾裹著豬油香的綿軟內(nèi)芯,交相輝映,咸淡適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