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宇
摘 要:烏珠穆沁草原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東北部。悠久的游牧生活造就了獨特的烏珠穆沁草原文化。筆者多次到烏珠穆沁草原體驗牧民生活。牧民與草原親密相處的情景感動了筆者,為筆者的油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靈感,研究用油畫語言來表達對草原的情感。創(chuàng)作中借鑒大師的作品的表達方法,如米勒和普拉斯托夫,把看似平常的生活場景用豐富的油畫語言來表現,表達出沁人心脾的情感。其過程以具象寫實為主,從構圖的合理性,造型的空間感和主體的表情、姿態(tài),色彩節(jié)奏感,緊緊相扣情感的表達。通過對烏珠穆沁草原地域文化系列創(chuàng)作,提高油畫創(chuàng)作藝術的修養(yǎng)和審美意識。
關鍵詞:烏珠穆沁草原文化;油畫創(chuàng)作;情感表達
一、烏珠穆沁草原地域文化
(一)具有獨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烏珠穆沁草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的東北部,大興安嶺余脈的北麓。烏珠穆沁草原是最典型的溫帶草原,有山地草甸草原、低山丘陵草甸草原、半荒漠草原等類型。烏珠穆沁草原以地勢平坦、地域開闊的草原為主,雨量豐沛,水草豐美,冬季降雪量較多,形成獨特的草原雪景。
(二)視覺草原與地域文化
烏珠穆沁草原,以蒙古族烏珠穆沁部落而得名。“烏珠穆沁”蒙古語意為“摘葡萄之人”。烏珠穆沁蒙古族牧民在數百年間,一直以游牧生活為主,畜群昌盛,尤善養(yǎng)馬,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游牧生活風俗。這里民族風情濃郁,孕育了異彩紛呈的文化。這種文化及精神吸引過眾多畫家,如妥木斯創(chuàng)作的《馬倌和坐騎》(圖1),敖恩創(chuàng)作的《烏珠穆沁婦女》(圖2),候德的《永恒的祝?!罚▓D3)。
(三)烏珠穆沁草原的視覺印象
我曾多次去過內蒙古地域特征不同的草原,我認為烏珠穆沁草原是最動人的。為了深入了解烏珠穆沁草原文化,我參加了夏季那達慕和冬季冰雪那達慕,觀賞了精彩的開幕式、各樣民俗活動、博克大賽及賽馬比賽,通過參觀當地博物館充分了解到烏珠穆沁蒙古族的發(fā)展歷史和民俗風情。我去過烏珠穆沁草原深處牧民家做客,親身體驗了牧民生活和勞動,隨時畫了感動我的人和物。我還參加錫盟攝影家協會組織攝影活動,從各種途徑收集了大量的圖片,彌補了寫生素材的不足。
二、烏珠穆沁草原的情感
我是土生土長的內蒙人,對草原的認知很早。我?guī)状稳踔槟虑卟菰私獠菰?,見識牧民與馬的自然和諧的關系,接納了牧民額吉和藹可親的微笑。我為什么不用畫筆表現出來呢?
(一)烏珠穆沁草原牧民的自然觀
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方草原并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這并非偶然,與蒙古族的民族性格緊密相關,是人與自然、動物和諧的最佳見證。千百年來蒙古人用智慧與勤勞來經營和保護著這片富饒而又美麗的“草原”,體現天地合一,天人合一的重要性。他們非常敬愛大自然,所以我力圖把這種精神表現出來。
《深秋》(圖4)畫面上有兩個對象:烏珠穆沁白馬和穿烏珠穆沁式熏皮袍的老牧民。描繪秋天的傍晚,老牧民和白馬都低著頭,仿佛在低聲細語地問候,傾訴彼此暮年的感受。
(二)尋找民族精神
我在草原深處的牧民家做客時,在短短的十幾天里,體驗到烏珠穆沁草原牧民們有著與眾不同的精神:堅毅,待人熱情有禮,豪放,坦率誠懇。
作品《額吉們》(圖5)以四位典型的烏珠穆沁蒙古族婦女為表現對象,畫面場景是老牧民本命年宴會。她們穿著艷麗的蒙古袍,排坐在蒙古包里,從容的坐姿,愉快交談,不緊不慢地享受可口的奶茶和肥美的手把肉,是一個很樸實的生活場景。當我風塵仆仆走進蒙古包時,額吉們熱情地款待我,用粗糙的雙手遞給我奶豆腐和果條,切幾片大塊羊肉送到我手中,我感覺像回到自己家一樣。我與她們雖然語言不通,但讓我感受到她們的勤勞、堅韌、善良和純樸。她們代表了烏珠穆沁草原婦女的形象。
三、烏珠穆沁油畫創(chuàng)作中情感的表達
一切都是從對象中來,一幅畫應該表達人們對自然社會及對人生探索的感受,并非照抄。正是這樣,典型的形象造型是情感表達最佳載體。我研究了兩位大師米勒《拾穗者》(圖6)和普拉斯托夫《拖拉機手的晚餐》(圖7),大師懷著深厚的情感,用卓越的技巧,以豐富的藝術手法傳達出平民的勞動情景,使我重新認識到“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準確把握牧民生活每個細節(jié),才能深刻表現他們的情感;只有在最平常的生活中,才能準確捕捉到真實的情感,盡可能把這種精神內涵在創(chuàng)作中表達出來。
(一)構圖與情感的構建
一幅作品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構圖,所以構圖的合理安排最先決定畫家的情感能否表現,畫面中的主體寄托于畫家的情感。我的作品大多采用了三角形構圖和長方形構圖。
作品《深秋》(圖4)借鑒了妥木斯先生《馬倌和坐騎》(圖1)的構圖形式。構圖空間上,將白馬的形象放在畫面最前面,其次是牧民,最后一只牧羊犬,使其與主體形成十字架構圖,這樣突顯白馬在畫面中形成一個視覺的漸進過程,產生豐富的層次感。
(二)造型與情感的融合
造型是刻畫主體形態(tài)的重要方式,通過造型來表現主體的精神狀態(tài),同時體現畫家的主觀情感。因此我的作品在寫實的基礎上稍作夸張。要想表現關鍵節(jié)點,必須熟悉主體的原有生活及情感。我在油畫創(chuàng)作中的造型方法是具象寫實手法。在定稿之前,把在作品中牧民局部造型(比如頭部)單獨拿出來,進行推敲,琢磨,直到準確表達出這份情感,為此畫了幾十幅素描稿和油畫小稿。通過反復刻畫的主體造型,最后在作品中呈現出祥和、平靜、活力、幸福等豐滿的精神內涵。在遵循客觀的提前下,特意夸張了主體的造型和動作構成。例如《額吉們》(圖5)中額吉的手,我特意把手部畫得粗大,刻畫和藹眼神和豐富的面部表情。又如《深秋》(圖4)造型上為了表現馬與牧民和諧感,我在作品中充分展示白馬與牧民情愫。所以我主觀上強調白馬造型,著重刻畫馬的肌肉形態(tài),在動態(tài)上與老牧民神形一致,也刻畫老牧民的表情神態(tài),表現出愁容中略帶著一絲欣慰,老馬低著頭似觸老牧民的衣袍,表示安慰老牧民。
(三)色彩與情感的協調
色彩是為畫家情感服務的,是畫家最直接的情感流露途徑。通過我與牧民親密相處,體會到牧民的樸素精神,形成了我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既不是熱烈奔放也不是平淡無奇,而是一種內在的,深沉含蓄的情感表露。
在準備色彩小稿時,蒙古袍顏色很鮮艷,怎么把艷麗的蒙古袍搬到畫面上,對我來說是個難題。畫得太艷,畫面的衣服就有些跳出來,不符合我原想表達的含蓄感,畫灰了又體現不出蒙古袍的特點,所以在作品中,都作了適當調整。例如《額吉們》(圖5),為了符合畫面色彩節(jié)奏感,做到色彩的多樣性,就有了定稿畫面??坍嬎齻兠娌繒r,盡量畫出草原牧民特有棕紅色的皮膚而不是城市里婦女的柔白。再如《深秋》(圖4)的背景為了符合畫面的孤獨感及略有凄涼,我主動將畫面背景調整為深色調烘托氛圍。
四、結語
通過烏珠穆沁草原牧民生活的油畫創(chuàng)作,掌握了怎樣用繪畫語言在創(chuàng)作中表達情感。烏珠穆沁草原系列油畫創(chuàng)作的靈魂是情感表達。通過創(chuàng)作實踐,體會到情感表達在油畫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掌握了在油畫創(chuàng)作中,如何把地域特征生動呈現到作品中。經過畢業(yè)創(chuàng)作,我體會到塑造烏珠穆沁草原牧民與馬的自然觀、牧民品質,表達這樣的草原文化情感時,遇到問題能進行分析和解決,有了很大的收獲。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情感的表達與構圖、造型、色彩三方面的技法不可分割,與畫者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美學感受、文化沉淀息息相關。情感表達創(chuàng)作過程是自身藝術風格形成的過程。藝術作品具有豐富情感表現,才具有永久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妥木斯.妥木斯談藝摘錄[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
[2]江濤.庫藝術[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2.
[3]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4]烏力吉.視覺草原——草原文化與內蒙古美術[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