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玲
周有光1906年出生,早年專攻經(jīng)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有評價稱,周有光一輩子活出了別人幾輩子。他的一生分了幾個階段:50歲以前是銀行家;50歲之后是語言文字學家,精力都傾注在語言文學領域。
他的一生經(jīng)過了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有人戲稱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將他看做百年中國從傳統(tǒng)過渡到現(xiàn)代的一個縮影。
十歲時,周有光隨全家遷居蘇州,進入當時初始興辦的新式學堂讀書。中學畢業(yè)后,周有光考上了上海圣約翰大學,后來又改入光華大學繼續(xù)學習。大學畢業(yè)后,他與夫人張允和同往日本留學。1935年,周有光放棄日本的學業(yè)返回上海,任教光華大學,并在上海銀行兼職。
50歲前,他是金融學家和經(jīng)濟學教授。改行從事語言文字學之后,他花費三年時間,用26個拉丁字母作為注音基礎,主持編寫了今天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58歲以后,他將關注的目光從語言文字學擴大到世界史、文化學和人類歷史演化規(guī)律等問題的探索和研究上。
周有光的人生,其實是一個“錯位”的人生。大學畢業(yè),本可以和其他同學一樣去當外交官,他卻選擇了學經(jīng)濟;圣約翰大學、光華大學的畢業(yè)生,都到美國留學,可他因為經(jīng)濟原因不得不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學去和著名經(jīng)濟學家河上肇學經(jīng)濟,河上肇卻被捕了,他只好專攻日語;本來可以在海外享受優(yōu)裕的生活,他卻毅然選擇了回國;本來研究經(jīng)濟已經(jīng)有了不小的成就,他卻被指定去研究語言;他從小接受的是“傳統(tǒng)”教育,卻研究了大半生“現(xiàn)代”的知識。面對這樣的“錯位”人生,周有光先生卻很坦然,他說:“人生很難按照你的計劃進行,因為歷史的浪潮把你的計劃幾乎都打破了?!?/p>
“周老曾戲言自己50歲起由經(jīng)濟學教授改行從事語言文字學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廢,后者是半路出家,兩個‘半字合在一起,就是個圓圈,一個‘零字。事實上,他在學術生涯中所獲得的成功和成就,達到了近乎圓滿的境界。”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張森根如是評價道。
也正是由于參加制訂漢語拼音方案、參與設計、推廣漢語拼音體系,周有光被不少人尊稱為“漢語拼音之父”。不過,他本人卻一直覺得被稱呼為“漢語拼音之父”不好。他的外甥女毛曉園在接受采訪時曾提到,“舅舅覺得,漢語拼音很早就出現(xiàn)苗頭,有一個發(fā)展過程,不要把功勞都歸在一個人身上。”
的確,周老一生不僅淡泊名利,而且,面對人生的困境也是樂觀豁達。
上世紀50年代周有光調(diào)到北京工作后就住在位于沙灘的文改會宿舍了,那是民國時期給北京大學德國教授住的小洋房?!爱敃r人家聽說我住在德國教授的洋房里,以為一定是很好的,想不到這個房子破爛得不得了?!薄胺块g陰暗,更顯得窗子明亮。書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門檻破爛,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歡迎老友來臨。臥室就是廚房,飲食方便。書櫥兼做菜櫥,菜有書香……使盡吃奶力氣,擠上電車,借此鍛煉筋骨。為打公用電話,出門半里,順便散步觀光……”周先生這首戲仿的《新陋室銘》樂觀豁達地描述了生活環(huán)境的窘迫,其健康智慧的生活態(tài)度躍然紙上。
“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遇到難題,周有光就搬出古人的話來應對。他說:“遇到困難,你要找一個縫縫,從這個縫縫里面可以走出去?!母飼r,下放‘五七干校,只許帶一本書,可我?guī)Я瞬煌淖值摹睹飨Z錄》一共20本,開始做比較文字研究。”周有光八九十歲高齡仍著述頗豐,許多人感到奇怪,他解釋說:“其實我一早就開始研究了,材料早弄好了,就差整理了?!?/p>
1969年被下放寧夏,一般人都非常憂愁?!拔矣X得很有趣味,假如不是‘文革,寧夏這個地方我可能不會來。而且體力勞動竟把我的失眠治好了,所以看似不好的事也有好的一面?!敝苡泄馊缡钦f。當時,65歲的周有光和71歲的教育家林漢達被派去看守高粱地,兩位老先生仰望星空,熱烈討論中國語文大眾化問題……他們高聲交談,好像對著幾萬株高粱在演講。當此情此景被定格在歷史的大背景下,一代知識分子的高遠追求以另一種表情存留于人們的記憶中,正像周有光老人喜歡說的,“很有趣味”。
半個多世紀以來,日復一日,周有光抓緊時間在語言文字學領域里一直堅持進行著廣泛的探索和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特別是計算機應用普及以來,采用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在中文信息處理技術方面顯示出極大的優(yōu)越性,為漢字信息化、漢語國際化、普及普通話和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根據(jù)《名人傳記》2015年第10期、人民網(wǎng)《“四朝元老”的傳奇人生》、周有光《百歲新稿》整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