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識猷
不確定環(huán)境是否安全時,動物會增加進食,人也一樣。不知不覺,就多吃下一份牛排兩杯紅酒三球冰淇淋四五十根薯條。然后就褲帶漸窄人痛悔。累個半死,還生生累胖了。老板走過瞟一眼,以為這身肉是閑出來的——看君尚有余力,要不,再加一成工作量?
壓力不僅會致癌,而且會致肥。工作壓力一大,肥胖發(fā)生率高出73%,英國倫敦大學(xué)學(xué)院的埃里克·布倫納追蹤上萬人研究19年,得出這條恐怖結(jié)論。
工作壓力大,那么辭職總可以吧?不行,辭職后工作壓力倒是小了,可經(jīng)濟壓力就大了,一樣致肥。2011年,牛津一項研究比較了挪威瑞典等高福利國家和美英澳加等自由市場國家,發(fā)現(xiàn)雖然富裕水平相仿,自由市場國家的國民肥胖人數(shù)足足多出三成,為什么呢?為錢所困,為不確定而憂唄。自由是有代價的。自由了,風(fēng)險就大,就得為自己多負責(zé)多打算多操心多煩惱,壓力也就大了,肥肉跟著來了。
為什么壓力大就會胖?因為在壓力下,人會多吃許多,而消耗沒那么大。如今的腦力工作,一做就教人饑腸轆轆,原因是大腦挑食,只肯消耗血糖,不肯動用脂肪。血糖一下降,大腦就著急能量不夠,于是發(fā)出“好餓好餓”的信號。然后人的直覺反應(yīng)就是翻箱倒柜地找高糖高油高鹽的零食,吃下肚后血糖急升,大腦解除警報,人才松一口氣。
新的問題又來了,大腦消耗不掉零食轉(zhuǎn)化成的全部血糖怎么辦?剩下的血糖有兩條出路,一部分去肌肉里合成肌糖原,一部分轉(zhuǎn)成脂肪存在全身上下。假如平常鍛煉不夠,身上沒幾塊肌肉,好了,肌肉那邊存不下,就全變脂肪。特別是高糖高油零食,把胰島素刺激得大量分泌,更會促進脂肪合成。
怎么辦?第一個辦法,別吃。不要相信自己的本能反應(yīng)——當(dāng)身體渴望垃圾食品時,其實身體并不缺能量,貯存的一大堆脂肪還沒動用呢。實在餓得難受,稍稍吃點健康零食,沙拉蘋果酸奶絕對好過蛋糕餅干巧克力。健康食品之所以“健康”,就在于它能緩慢釋放血糖,讓血糖保持平穩(wěn),而非急上急下。另外,三餐盡量低脂肪高纖維,多吃點雜糧,少吃點白米精面,也有助于減少血糖波動,不讓大腦餓到抓狂。
第二個辦法,增加睡眠。壓力下,人往往睡眠減少——有時是為了趕工而開夜車,有時純粹是翻來覆去睡不著。睡眠少了,人體內(nèi)分泌也會變化,“饑餓激素”會增加。再加上睡得晚沒事干,吃夜宵的概率就高出許多。馬兒跑,馬兒也吃了夜草,結(jié)果就是一匹肥馬。
第三個辦法,靠有氧運動來“喂飽大腦”。阿拉巴馬大學(xué)伯明翰分校的加里·亨特發(fā)現(xiàn),做完一堆難題后,先去跑步機上快跑15分鐘再吃比薩的人吃得更有節(jié)制,平均比沒跑步的人少攝入100大卡。短期高強度運動迫使身體把糖和乳酸釋放到血液中,結(jié)果雖然沒吃東西,但血糖一樣升高,大腦也就不那么覺得 “餓”,不會狂叫著“我要吃我要吃”了。
要是辦公室寬敞到足以擺下一臺跑步機固然好,要是沒有條件,在大腦拉警報時,起身走動一下也行。當(dāng)你覺得餓時,照照鏡子,捏捏肚皮,告訴自己不要誤信大腦的錯誤警報,腰上肥肉才是現(xiàn)實,起來跑兩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