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恩溥++劉文飛+劉曉旸
用不著與中國人打太多的交道,一位外國人就能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來,即僅憑一個中國人所說的話,是不可能了解他的真正意圖的。
究其原因,這當然是因為說話者沒有表達出他的所思所想,但是,他還是說出了一些或多或少與之相關(guān)的東西,他希望這些東西能夠讓人理解或是部分地理解他的意思。
一天早晨,“家童”像平常一樣面無表情地出現(xiàn)在你眼前,說他的一位“姨媽”生了病,他不得不告幾天假去探望她。在這里,并不能憑借這樣的請求就斷定,“家童”沒有什么姨媽,或者,那位姨媽并沒得什么病,他也并沒有什么打算去看她的念頭,而是應(yīng)該平和地推論到,更有可能的是,這名“家童”與廚子之間產(chǎn)生了一些誤會,而后者的勢力更大一些,暗地里使了好些手腕排擠他,“家童”對此也心知肚明,便尋了個托詞離開,以躲開他的對頭。
某人幫了你一個忙,你又不可能馬上付錢給他,他會彬彬有禮地、但卻十分堅決地謝絕你認為你該付給他的錢。他會說,為了這么一點小事就收取任何酬勞,這是有違“五常”的,你這是小瞧了他,你如果執(zhí)意讓他收下,那就是侮辱了他。這是什么意思呢?這就是說,他本來對你的報答寄予厚望,可你給出的數(shù)目卻很小,這使他的希望遭受了打擊,就像奧利佛·特維斯特那樣,他“想要得更多”。當然,也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種意思,這或許是在暗示你,現(xiàn)在或是將來的某個時候,你有能力給予他某種更為有利可圖的東西,如果現(xiàn)在收下了錢,以后就不好再開口了,因此,他更愿意讓你欠著他的情,直到他提出最為重要的要求來。
既然中國人談及自身利益時都如此謹慎,那么,出于怕得罪人的普遍心理,在可能帶來麻煩的時候,他們在談?wù)搫e人時就更加小心翼翼了。
中國人雖然喜歡各種各樣的閑聊,但是他們能夠憑借一種現(xiàn)成的直覺判斷出,什么樣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不便多說,尤其當事情涉及外國人的時候,他們會對偶然獲知的事情守口如瓶。有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圍在我們四周的那些不動聲色的人會給我們一些“指點”,在獲得了這樣的指點之后,我們對待他人的行為就會發(fā)生顯著的變化。不過,除非他們能夠清楚地知道怎樣做才對他們有利,怎樣做才不致冒險,否則,沉默寡言的本能就會繼續(xù)顯現(xiàn),我們的中國朋友們就會一直保持那種深不可測的緘默。
最為有趣的一件事情,就是去觀察一個中國人如何傳播某個對別人不利的消息,他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給出一個暗示。即便是在這樣一些情況下,交談是用清晰、無誤的詞句進行的,話題也依然會跑得很遠。更為常見的情況是,拐彎抹角、閃爍其詞地給出一個間接的建議,說什么事情不能說,也不該說。我們的報信人還會不安地四下張望,似乎擔心附近埋伏著一個間諜。他壓低嗓門,神秘地耳語著。他豎起三根手指,含糊地暗示那個他沒有點明的人,但他的這個手勢表明,他指的是那家人家里的老三。他含糊其辭,暗示事態(tài)嚴重,可他在馬上就要講到關(guān)鍵處時卻突然住口,隱藏了那個統(tǒng)領(lǐng)一切的謂項,還意味深長地不住點頭,像是在說:“現(xiàn)在你明白了吧?”可是從頭到尾,這個可憐的、不開竅的外國人什么都沒弄明白。話兒說到這里,你這位“報信者”(這樣稱呼他其實有誤)會把你扔在渾渾噩噩的半道上,只做出這樣的暗示,即總有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他的話沒錯!
中國人和其他民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希望盡可能長久地隱瞞壞消息,并以一種偽裝的形式將其傳達出來。然而,中國人的“好法子”要求某種程度過高的欺騙,這無疑會讓我們立即感到驚訝和無益。我們聽說,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偶然撞見兩位朋友正在竊竊私語,這兩位朋友是專程趕來向老太太報告她身在外鄉(xiāng)的孫子的死訊的,可這兩個人卻反復(fù)強調(diào)他們是在聊一些閑事,盡管在半個小時之內(nèi)真相就會大白。我們得知,一個離家數(shù)月的兒子返回故鄉(xiāng),在離家最近的一個村莊里,一位朋友勸他不要留下來看戲,兒子從這個勸告中正確地推斷出,他的母親去世了!有一次,我們受托轉(zhuǎn)交一封中國人的家書,這封信是寫給一位遠離家鄉(xiāng)的人的,信的內(nèi)容是:當他出門在外的時候,他的妻子突然去世了,街坊四鄰發(fā)現(xiàn)家中無人看管,就將他家里所有的東西全都拿走了,而這些東西本該留給他這個孑然一身的人。然而,此信的信封上卻寫著“平安家書”這樣幾個并不十分符合實情的大字!
還有一個例子也能說明中國人拐彎抹角的才能,即他們具有復(fù)雜的禮儀規(guī)范,一個人可以借助一些在我們看來非常隱晦的方式來表達對另一個人的極度蔑視。比如,信紙的某種折疊方式就可能含有一種有意的侮辱意味。在寫到一個人時沒有把他的姓氏提高一行,會被視為一種很大的輕蔑,其程度超過在英文中不用大寫字母開頭來拼寫一個人的名字。在社交場合,如無特殊情況,一言不發(fā)會被視為無禮之舉,就像沒有在合適的地點迎接來客、沒有根據(jù)來客的身份送出足夠遠的距離一樣。眾多簡單舉止中任何一個舉止的缺失,都可能包含著一種淡淡的、偽裝的侮慢,一個中國人能馬上覺察出這層意思,而可憐的、無知的外國人就這樣無數(shù)次地成了犧牲品,甚至永遠也不知道,他并沒有獲得崇高的尊敬!所有的中國人在憤怒的時候也都會惡語相向,但他們都有一種文學才能,能用體面的暗示來表達辱罵之意,而其中的真正含義要過一段時間才能顯現(xiàn)出來,就像是一粒裹著糖衣的難吃的藥丸,需要慢慢地消化。比如,“東西”這個詞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指一件物品,而稱某人為“一個東西”,就是在罵人。
更令人感到吃驚的是,一個最沒有文化的中國人也具備這樣的才能,能夠輕而易舉地道出各種各樣看似自然的借口,而每一個借口的基礎(chǔ)都是虛構(gòu)的。除了外國人,誰也不會拿這些借口當真,或者說大家都明白,這不過是人家為了保住“面子”而采取的一些合適的策略。一個最無知的中國人,在陷入窘境時也有信心保證自己不會落敗,他可以躲進他的無知,充分保障自己全身而退。他“不知道”,他“不清楚”,這兩種申言就像寬恕一樣,可以掩蓋住各種各樣的罪過。
(摘自《中國人的氣質(zhì)》東方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