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褚福海
仰望中的反思(三章)
江蘇 褚福海
從河姆渡展館出來,佇立于姚江畔,凝望著古老而神圣的遺址,我的思緒猶如那江水,洶涌翻騰不息。
徜徉于悠遠的歷史長河,尋覓著耀眼的智慧火花,不由為先民的睿智所折服,為華夏的璀璨而自豪。
在理想缺失,虛榮泛濫,攀比成風,熱衷時尚,且愈發(fā)變得現實自我的今天,多少人迷失在命運的拐角處,寧可丟棄尊嚴,情愿放棄信仰,去追捧那殘缺的蘋果,盲目地趨附韓流,卻不肯去了解河姆渡,感知文明發(fā)源地。
愚昧無知很可怕,遺忘歷史同樣令人生畏。
我始終不信:閃亮的鉆戒,能比得上碳化的稻谷;時髦的豪車,能比得上泛河的舟楫;豪華的別墅,能比得上干欄式建筑;殘缺的蘋果,能比得上象牙蝶形器?
纖纖骨針,擎起了民族的自信;燦燦窯火,照亮了人類的進程;幽幽木樁,支撐著中華的脊梁。
快快醒來吧,困惑迷茫的國人!
七千年輝煌,足夠世界敬仰;無價的遺產,值得人類珍視;文明的果實,開創(chuàng)新的紀元。
斑駁蒼涼的柱子,聳立于荒寂的地里,一站就是六千多年。靜默無語中,輕微的秋風掠過,我隱約聽到她在呻吟,在吶喊。
柱子上雕刻的圖案與飾紋,經風沐雨,有的已經龜裂,有些開始風化,但仍清晰可見,透射出新石器時代的智慧光芒。
在銅臭熏天、物欲橫流的今日,那幾根朽木或許根本吸引不了你的眼光,然,那是人類文明的見證,那是歷史進步的標識,豈是金錢可買到的?!令世界聚焦矚目的柱子,讓我滿心驟生自豪感。
在馬家浜文化遺址前,我的心情無法輕松,甚至是沉重與悲愴的,因為先民們的開啟與創(chuàng)造,理應得到后人的重視和保護。
晚秋的午后,我懷著膜拜的心情,踏上了良渚的熱土,專程去觀瞻玉琮,就像虔誠的信徒去朝圣心中的偶像。
玉琮并不大,寧謐地安置于玻璃罩內。曾在地下沉睡了四五千年,依然渾厚圓潤,纖秀精巧,靈韻畢現。我凝神屏息,透過放大鏡,試圖看個真切,可仍沒能看清它身上細膩精美的鳥狀飾紋。但我絲毫不覺遺憾,因我已看到了她的真容。
我不敢想象,在尚未發(fā)明切割工具,還沒出現科技手段的遠古時代,先民是憑借什么制作如此精巧完美的藝術品的?
感慨!驚嘆!
我倏然明白,先輩們的無窮智慧,就是創(chuàng)造世界的載體,他們甚或可以改寫人類原始文明的恢宏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