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
眾所周知,“教有法無定法,貴在得法”。為適應課堂教學改革需要,為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我一直要求自己靈活運用多種方法,研究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需要,采取讓學生喜愛的教學法。諸如多媒體的應用、各種不同形式的課堂活動等等。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有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一、課前準備:俗語道:“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需要一桶水”
從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會話能力出發(fā),我每節(jié)課前利用幾分鐘從師生之間進行英語會話開始,逐步培養(yǎng)學生單獨用英語講一段話,如每日見聞、談所熟悉的人、愛好、景色等。到了九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個人見解,我就嘗試讓學生進行一些帶有議論色彩的個人演講,如:如何與他人和睦相處,如何面對挫折、困難,談班級建設、校園建設、社會不良現象,環(huán)境保護問題等。
二、課堂中:激活課堂,增加教學中的生命意識
通過多年的教學摸索,我覺得要想讓我們的課堂“活”起來!那必須 得經過以下環(huán)節(jié):①導入思維式——帶著興趣,帶著思索;②形式求活潑——方式多樣化,感受多方位,信息反饋暢通;③探索有活力——思維有深廣度,見解有創(chuàng)新度;④結尾有活意——留有懸念。
(一)導入思維式——帶著興趣,帶著思索
長期以來,如何在短時間內有效地導入課文,喚起學生潛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學生都能帶有興趣去學習單元要點和理解閱讀文章,一直是我研究的課題。因為我深知:Well begun is half done。所以幾年下來,我采用了各種教學手段,力求尋找到最佳的方式,例如:
1.通過學生熟悉的、身邊的話題進行師生、生生對話,由此逐步由淺入深,由舊知識引入新知識。如:九年級Unit4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我先從be afraid of入手,問:“What are you afraid of ?”這個問題很簡單,主題也熟悉,因而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高漲起來,并紛紛展開討論。
2.絞盡腦汁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多接近學生,抓住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以此展開討論。如:老教材Unit4 What would you do?這單元的語法點是由if引導的虛擬語氣,語法講解起來較難理解。但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入手,由淺入深。我先仿照語文中的半命題作文給學生幾個話題,“If I were the English teacher,I would...;If I were the headmaster,I would...;If I had 1 million dollars,I would...”等。學生們對此形式和話題非常感興趣,課堂氣氛自然活躍起來了。
(二)形式求活潑——方式多樣化,感受多方位,信息反饋暢通
說起課堂教學,人們就會想到這樣的一個教學模式:復習——導入新課——講授新課——練習——布置作業(yè)。課堂活動為:①聽:聽老師、聽錄音、聽同學;②說:背誦、回答、對話、課文復述;③讀:讀課文;④寫:作業(yè)鞏固。無可厚非,這種教學模式的應用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時間長教師會發(fā)現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課堂缺乏生氣,學生缺乏活力。學生為學而學,一個字“苦”。那么如何使這種教學模式更生動、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我想“創(chuàng)設多位一體的教學格式”應該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
人教版新課改教材的內容本身就比較生動活潑,所以上課時多鼓勵學生舉手發(fā)言、大聲說英語,并不時的進行學生間的配對對話練習。還可以結合課本內容組織一些小范圍的調查、猜謎競猜,或者短小的英語小品表演,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除此以外,為振奮學生的精神,讓學生思路重入正軌,為保持學生高昂的學習激情,讓學生思想集中,我不斷采取新的教學手段。實踐證明,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偏愛的學習方式。我們有些人是視覺學習者:當他們看到學習的內容以圖像形式出現時,他們學的最容易、最好。例如:七年級Unit9 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movies?可以通過播放不同類型的電影,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有效地學習單詞并引出句型。有些人是聽覺學習者:通過交談的聲音或音樂來學習。比如學習九年級Unit9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我通過播放各種音樂來幫助學生學習音樂種類的新詞。而有些人則是觸覺(動覺)學習者:當他們通過觸摸或者能親身運動,體驗和實驗時會學得更好。
(三)探索有活力——思維有深廣度,見解有創(chuàng)新度
教育學家卡羅爾,布魯姆,哈爾施費格等人多年來對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進行深入研究,他們研究表明:①教學活動情況應以學生參與的程度來衡量;②學生的參與情況體現在積極學習時間的長短上;③學習機會和動機是參與的決定因素;④教學直接影響將學習機會轉化為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動機等其它因素。
在某些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只是被動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參與的動機不明確,老師也只是讓學生以指定的方式參與指定的活動,盡管參與人次多,課堂活躍,但學生毫無主動性。他們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學生如果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參與的活動具有交際性,通過活動學生能收到明顯的學習效果。那才是學生的有效參與。
要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以求對本單元知識要點的掌握。如:九年級Unit7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我先要求學生小組討論羅列出自己認為中學生應當和不應當(should and shouldnt)做的事的條例后,再讓學生互相傳閱交流各組的觀點,并請他們判斷哪些是好的或那些不足取。并以debate的形式進一步加以闡述、辯論。在啟動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過充分的積極思維之后,再讓他們加入被動語態(tài)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時,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老師還在潛移默化地進行了德育教育。
總之,通過多種手段激活課堂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減輕學生負擔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們必須在課堂的“活”上多下功夫,既教知識,又要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設法令學生投入,充分參與課堂,不讓其分心,輕松而又愉快地掌握、理解知識。只要教師平時多注重用心備課、合理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講課生動有趣、難易適中照顧全部,就自然能夠吸引住學生,讓我們的課堂“活”起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