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 梅,孫勝祿*
(江蘇省中醫(yī)藥研究院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江蘇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28)
3.0 T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宮頸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荊 梅,孫勝祿*
(江蘇省中醫(yī)藥研究院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江蘇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28)
目的探討在宮頸癌診斷中應用3.0 T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的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6月收治的宮頸癌(宮頸癌組)患者60例及60例健康體檢人員(對照組)實施研究。對所有人員均進行磁共振成像(MRI)和3.0T DWI檢查,統(tǒng)計分析兩組人員實施不同檢測方式的檢測效果及表觀彌散系數(shù)(ADC)差異性。結果宮頸癌組Ⅰb期、Ⅱa期、Ⅱb期、Ⅲ-Ⅳ期患者ADC值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低,MRI+3.0T DWI檢查對宮頸癌Ⅱa期、Ⅱb期及總檢出率與MRI相比明顯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宮頸癌診斷中應用3.0 T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輔助診斷價值高。
宮頸癌;診斷;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表觀彌散系數(shù)
宮頸癌是女性最為常發(fā)的惡性腫瘤,致死率較高,嚴重危險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宮頸癌病程較長,及時了解患者病情程度,對患者實施針對性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方式。MRI檢查是臨床進行宮頸癌檢查,該方式檢測圖像分辨率高,臨床應用廣泛,但隨著臨床實踐增多,諸多報道證實MRI檢查對于早期宮頸癌患者診斷效果不佳,分期困難,易延誤患者治療[1]。DWI是在MRI基礎上新型影像學診斷方式,當前DWI在腦血管疾病診斷過程中運用效果受到臨床肯定,但其對宮頸癌的診斷及分期效果尚不明確。為進一步了解DWI在宮頸癌中的運用效果,本院對本院收治的60例宮頸癌患者及60例健康體檢人員均進行了3.0T DWI輔助檢查,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6月收治的宮頸癌(宮頸癌組)患者60例及60例健康體檢人員(對照組)實施研究。納入標準:宮頸癌實施病理檢查確診;對照組人員無明顯疾病;研究對象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配合檢查。排除標準:宮頸癌組檢測前已經實施治療患者;存在其他惡性腫瘤患者;宮頸手術史患者;精神、意識障礙患者[2]。宮頸癌組年齡22~72歲,平均43.2歲(s=8,7);疾病分期:Ⅰb期15例,Ⅱa期20例,Ⅱb期13例,Ⅲ期10例,Ⅳ期2例。對照組年齡22~73歲,平均43.3歲(s=8,8)。對宮頸癌組與對照組人員一般基線資料實施獨立樣本檢測符合對比研究標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所有人員均實施MRI和3.0T DWI檢查,使用GE公司750 3.0T磁共振設備實施檢查,檢查時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使用體部線圈行多切面檢查,行軸位T1WI SE序列(TR/TE設為644ms/11ms)、軸位T2WI FSE序列(TR/TE設為5700ms/70ms)、軸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TR/TE設為8300ms/102ms)、矢狀位T2WI FSE脂肪抑制序列(TR/TE設為6430ms/97ms)、矢狀位T2WI FSE序列(6430ms/97ms)檢查,并行DWI橫軸位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序列檢查,TR/TE設為3000ms/82ms。檢查后生成圖像,并測定不同人員的頸管內膜ADC值。
①統(tǒng)計對比兩組人員ADC值狀況。
②統(tǒng)計對比宮頸癌組患者實施MRI檢查和MRI+3.0T DWI檢查的診斷效果。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宮頸癌組Ⅰb期、Ⅱa期、Ⅱb期、Ⅲ-Ⅳ期患者ADC值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人員ADC值狀況分析(±s;*10-3mm2/s)
表1 兩組人員ADC值狀況分析(±s;*10-3mm2/s)
組別 宮頸癌組 對照組Ⅰb期 Ⅱa期 Ⅱb期 Ⅲ-Ⅳ期例數(shù) 15 20 13 12 60 ADC值 1.54±0.261.52±0.241.17±0.110.96±0.121.90±0.25
MRI+3.0T DWI檢查對宮頸癌Ⅱa期、Ⅱb期及總檢出率與MRI相比明顯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宮頸癌組患者實施MRI檢查和MRI+3.0T DWI檢查的診斷效果分析 [n(%)]
MRI檢查是臨床常用影像學檢查方式,實施MRI檢查可清晰顯現(xiàn)患者宮頸形態(tài)及結構狀況,輔助患者病情診斷及分析。但宮頸癌早期患者結構及形態(tài)變化不顯著,對于部分臨界分期患者診斷效果不佳,極易出現(xiàn)誤診,影響患者的治療過程。DWI檢查是以機體組織水分子擴散運動檢測組織內含水變化狀況來反應細胞學特征。胃管結構及病理生理學特征的重要檢測方式,該檢測方式具有無創(chuàng)性,且對急性腦梗死診斷敏感性達94%以上,特異性可達100%[3]。本次研究中宮頸癌組不同分期患者ADC值均低于對照組,且對患者分期增加ADC值逐漸下降,分析其原因是隨宮頸癌患者分期增加,患者病情加重,癌細胞密度加大,細胞外間隙減小,組織間液壓力增大,并引起細胞結構改變,進而使得擴展過程受限,擴散過程中信號衰減隨分期增加而減小,使得DWI檢測信號逐漸升高,而ADC值逐漸下降[4]。MRI+3.0T DWI檢查對宮頸癌Ⅱa期、Ⅱb期及總檢出率優(yōu)于MRI,說明實施DWI檢測效果優(yōu)良,Ⅰb期腫瘤多在宮頸內發(fā)生,患者宮頸肌層較為完整,采取MRI檢查可通過T2WI確定腫瘤與宮旁組織關系,通過DWI可輔助了解陰道累及狀況,因此聯(lián)合檢測效果差異不顯著,而Ⅱ期患者常累及陰道或宮旁組織,T2WI難以確定,DWI檢查可通過信號鑒別浸潤或水腫狀況,因此可提升診斷效果[5]。但DWI檢查時易受磁場干擾形成偽影,空間分辨率較低,影響診斷效果,且臨床尚無統(tǒng)一DWI和ADC標準,DWI技術的運用空間較大,仍待進一步探索。
綜上所述,在宮頸癌診斷中應用3.0 T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輔助診斷價值高,可進行推廣。
[1]郭潤財,劉劍羽.3.0 T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宮頸癌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4,8(18):3244-3248.
[2]文 露,李飛平,周彥杰,等.3.0T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鑒別早期宮頸癌小轉移性淋巴結與非轉移性淋巴結價值的初步探討[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5,21(4):354-357.
[3]童遠和,倪曉雷,王 敏,等.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預測宮頸癌放射敏感性的應用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5,12(1):58-60.
[4]趙修法,徐巧燕.初診宮頸癌磁共振平掃、彌散加權成像特征及其與臨床病理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6,23(19):2890-2893.
[5]高連華,夏 平.MRI平掃結合彌散加權成像在宮頸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4,24(10):1853-1856.
R445
B
ISSN.2095-8242.2017.061.11995.02
孫勝祿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