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濤
摘要:從法學層面,簡要分析我國現(xiàn)有糾紛解決機制的發(fā)展現(xiàn)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探索出解決問題的相關辦法,從而有效配置糾紛解決資源,平衡糾紛解決的公平與效率,形成常態(tài)化的長效解決機制,從而能夠順利解決各種社會糾紛,促使整個社會平穩(wěn)、健康、快速發(fā)展。
關鍵詞:法學;分析;糾紛解決機制
由于社會的變革、利益的沖突、糾紛的產生以及爭端的解決,始終貫穿于社會發(fā)展的全過程,由此便形成了紛繁不一、各具特色的糾紛解決手段。因此,一個國家的糾紛解決機制是否能夠有效運作、是否能夠有效排解各種糾紛和沖突,對保持國家的和諧穩(wěn)定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由于社會的急劇變遷,我國原有的糾紛解決機制面對日益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逐漸暴露出其諸多弊端,所以,我們要充分運用法學知識,追本溯源,對癥下藥。
一、我國糾紛解決機制的發(fā)展現(xiàn)狀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國內以民生問題為主的人民內部矛盾比較突出,貧富差距、城鄉(xiāng)差距、分配差距、社會保障、勞動就業(yè)等問題引發(fā)的矛盾增多,對和諧社會建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經過建國后幾十年的實踐積累,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快速發(fā)展,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多層次的糾紛解決機制,并可分為民間糾紛解決機制和國家糾紛解決機制兩個大類。其中民間糾紛解決機制主要有當事人和解、人民調解和民間仲裁等形式;國家糾紛解決機制則有行政處理和司法審判等類型。
二、我國糾紛解決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一)糾紛解決機制缺少法律依據(jù)
從我國的立法內容來看,明顯缺少關于糾紛解決機制的專門的法律條文,當出現(xiàn)矛盾或者糾紛時,往往是根據(jù)以往的經驗總結。由于我國的糾紛、矛盾等問題日益多樣化、復雜化,這很容易導致在解決相關的民事訴訟問題時,缺少公正性、合理性,并且也會降低法律的權威,可見單一的解決途徑已經不能適應糾紛問題的現(xiàn)狀。
在具體立法方面,解決糾紛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針對性、可操作性較低。我國的民事訴訟主要依賴《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些相關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雖然可以作為司法解釋,但是適用范圍較廣,具有普遍性、一般化等特征,對于較為復雜、細小的民事訴訟問題來說,是缺乏效力的。從我國矛盾、糾紛等問題的現(xiàn)狀來看,這些問題的種類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具有時代性,而我國的相關立法也僅僅適用于普遍情況,原則性較強,細化程度較差,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較低,對于具體的糾紛缺少合理的法律依據(jù)。并且民事調解和司法程序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甚至出現(xiàn)嚴重的脫節(jié)問題。最為典型的就是和民商事仲裁的相關立法,自我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經濟越來越與國際接軌,相關立法卻沒跟上經濟發(fā)展的步伐,即使做了相應的調整,在實踐運用中也缺乏有效性。
(二)糾紛解決的途徑過于單一
在對糾紛、矛盾等民事問題的解決上,我們往往會過多的依賴于司法機構,對于司法機構抱有很大的期望和信任,大量的案件集中于法院,給法院造成沉重的負擔,加之相應的法律條文、系統(tǒng)、制度并不完善,因此有時民事問題通過司法途徑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并且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程序設計較為落后,只要一方當事人拒絕民事訴訟,那么就很難啟動調解程序,這更不利于糾紛等問題的解決。我們對法院等司法機構給予過高的期望,并且往往忽視了非訴訟程序的運用。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中,明確提出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的銜接,促進他們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努力建立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但是在政策和思想導向上,依舊是重視訴訟途徑,輕視非訴訟的途徑,政策沒有落到實處。
(三)糾紛解決機制缺少公正性和權威性的保證。
我國倡導建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治國家。任何機制的存在,都是為了保證他的公正性和權威性,都需要以相關的法律效力作為支撐。雖然我們一直在努力發(fā)展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但是缺少制度上、法律上的效力。我國有明確規(guī)定,人民調解和司法調解都必須遵守三個原則,即:自愿、合法和非訴訟必經階段。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于缺少法律效力,對于審查案件的權利和事前審查是否符合此原則都存在問題。我國的立法體制在合同法立法時,盡量地減小了合同無效的可能性,充分體現(xiàn)了合同主體的意志。盡最大可能維護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將當事人的自由和意志盡量體現(xiàn)在合同中,在保證合同有效的前提下,推行利益最大化是我國的合同無效制度的基本價值取向。在我國的發(fā)展大潮中,這種價值取向是符合經濟學原理的,是順應我國現(xiàn)在的經濟發(fā)展情況的,是能夠保證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平衡的,也是滿足法與經濟的基本關系和目標的。
三、解決我國糾紛解決機制問題的有關辦法
一是法院繼續(xù)發(fā)揮核心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需要通過法律加以實質性的保障和推動,特別是建立法定前置調解制度和法院委托調解的規(guī)范化,以保障相關改革措施的正當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二是對各種專門性糾紛解決機制進行實體法與程序法結合的整體建構,建立專門化的非訴訟程序、并與司法程序相銜接。三是整合民間調解。目前,狹義的人民調解已經不足以涵蓋各種民間糾紛,各種民間社會調解以不同形式存在和運行,缺乏法律的規(guī)范。因此,需要通過法律對人民調解以外的民間性調解機制、特別是市場化機制進行法律規(guī)范,在推動保障的同時,加強管理和規(guī)制。四是根據(jù)各行政部門的職能和特點,建構合理、高效、負責的行政性糾紛解決機制。五是在全社會倡導協(xié)商性糾紛解決文化,鼓勵引導當事人通過非訴訟程序解決糾紛。
參考文獻:
[1] 崔遠.合同法[M].法律出版社,2004:86.
[2] 王文鑫.民商法與經濟分析[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65.
[3] 王利明.合同法要點與案例分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2.
[4] 王明.合同法問題研究[M].中國科學院出版社,2010: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