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水蓮+王智課+張立+王長安
摘 要:通過在中稻閑置田栽培雙孢蘑菇連續(xù)3年的試驗實踐,得到雙孢蘑菇的單產產量為13 kg/m2,,生物學轉化率為52%,整個生產措施簡單粗放,省工省時,適合大面積推廣。
關鍵詞:雙孢蘑菇;中稻;閑置田;高產栽培
雙孢蘑菇在國內的栽培日益推廣,在江南一帶的露地栽培季節(jié)一般在9月份-次年4月份,栽培原料以稻草、廄肥(主要指豬、牛、羊糞)、菜籽餅為主,江南一帶當前多以中稻栽培為主,在當?shù)?,中稻的栽培期一般是陽歷5-9月份。所以,從栽培季節(jié)、場地、原料方面而言,在中稻閑置田栽培雙孢蘑菇非常合適。本試驗通過采用發(fā)酵劑對原料堆積發(fā)酵,大棚栽培方式在中稻閑置田栽培雙孢蘑菇。主在探究在中稻閑置田栽培雙孢蘑菇的高產栽培技術的基本流程、單產產量、技術要點以及可操作性。
一、材料方法
1.材料
雙孢蘑菇:雙孢蘑菇AS2796,由江蘇省高郵市高郵食用菌研究所提供。發(fā)酵劑:由山西省運城鹽湖工業(yè)園區(qū)康派偉業(yè)提供的益菌酵素。每袋1 kg,兌培養(yǎng)料1t。
2.方法
(1)在中稻閑置田栽培雙孢蘑菇的基本流程。
大田栽培雙孢蘑菇的工藝流程:品種選擇 → 栽培季節(jié) → 菌種生產 → 原料選擇(備料)→ 堆積發(fā)酵 → 鋪料播種拱棚 → 發(fā)菌管理 → 覆土 → 出菇管理 → 采收 → 轉潮期管理。
(2)品種選擇。
雙孢蘑菇品種:雙孢蘑菇AS2796。
(3)栽培季節(jié)。
根據湖南懷化的自然溫度和雙孢蘑菇生長所需的溫度要求,安排菇事時節(jié)。具體如表1:
(4)菌種生產。
6月,從江蘇高郵食用菌研究所購買雙孢蘑菇AS2796原種,8月中旬生產麥粒栽培種。麥粒培養(yǎng)基配方:麥粒98% 石膏粉2%。選擇新鮮無病蟲害麥粒,用清水浸泡1天,到麥粒剛露白為止,用清水沖洗到無酸味,瀝干水分,拌石膏粉。裝袋,濕重0.5-0.7 kg/袋,干重0.25-0.35 kg /袋。高壓滅菌(121-127℃),2h。趁熱取出,放到超凈工作臺上,當溫度降到30℃時,在無菌操作的條件,接種栽培種。培養(yǎng),潔凈,25℃左右,黑暗。20-30天菌絲長滿菌袋。備用。
(5)原料選擇。
①雙孢蘑菇的原料配方:
以370m2/畝的實際播種面積,鋪料量為25 kg干料/ m2為標準。設計雙孢蘑菇的原料配方2種,配方1、2各種菇0.5畝,每個配方需原料(干)4600 kg,發(fā)酵劑4-5包。配方1、2所需原料種類、數(shù)量、百分含量比如表2。
②對原料要求和預處理:
稻草:收取當年收割曬干的中稻草6500kg,無霉變。在稻田就地預濕2-3天。豬牛糞:選擇新鮮半干濕的豬牛糞,曬干混勻,噴殺蟲劑。備用。在預濕稻草的同時預濕糞。油餅:將新鮮菜油餅在堆料前1天,用1:1的水預濕。發(fā)酵劑:將新鮮無霉變的麥麩和發(fā)酵劑以5:1的比例混合稀釋。
(6)堆積發(fā)酵。
①建堆:
晴、陰天時,選擇寬敞的稻田將預處理的原料進行建堆。在最基層鋪一層草,厚30 cm,再鋪一層糞,撒少量餅肥和發(fā)酵劑,再鋪一層草一層糞,每鋪2層澆適量水,稍踩緊,繼續(xù)鋪料,最上層鋪一層糞。整個堆形成龜背形,用耙棍在堆的不同部位扎孔,蓋膜。堆寬2.3 m,長15-16m,高1.5 m左右,每個配方建堆1個。
②翻堆:
翻堆:建堆第2天堆溫開始上升。第3天,堆溫升到65-70℃。共進行4次翻堆,每次翻堆的時間間隔為7、5、4、3d;第一次翻堆時將各種化肥撒入堆中;每次翻堆時含水量為:擰料有4-5滴、2-3滴、1滴水滴或指縫間有水滲出、指縫間有少量水滲出;第二三四次翻堆有大量放線菌產生。
堆積發(fā)酵共需18-20d。堆積發(fā)酵完畢的料為:草一扯即斷,含水量60%左右(擰料指縫間有極少量水滲出),顏色為灰黃色,較疏松。PH值為8左右。有稻香味。
(7)鋪料、播種、拱棚:
鋪料前7-10d,將稻田噴殺蟲劑,撒石灰,分廂,廂寬1.2 m,過道0.4 m。選擇晴陰天鋪料,寬1.2m,厚20cm,2層料2層菌種,撒播。鋪料量25 kg/ m2,用種量1.5袋/ m2。蓋農膜。用竹片拱(4.5-5m)×33 m大棚4個,每個配方2個,蓋遮陰網和黑色大棚膜。棚內掛干濕溫度計2-3個。
(8)發(fā)菌管理(調節(jié)“溫、水、氣、光”):
發(fā)菌期間主要注意溫度、濕度、通風、光照幾個因素的影響。溫度:發(fā)菌初期主要避免晴天高溫“燒菌”,通過蓋遮陰網,掀棚膜,調節(jié)棚內溫度為25-30℃,料溫為23-28℃;濕度:棚內空氣濕度為60-70%,培養(yǎng)料含水量為60%左右。棚兩端開口,空氣流通。棚內完全黑暗。播種后第2天菌種變白,第3天菌絲生長,10d左右菌絲封面,20d左右菌絲吃透料的2/3。
(9)覆土:
當菌絲吃透料2/3時,覆土。鏟過道土到料面,厚3 cm。濕度60%。5d左右,土面冒少量菌絲。
(10)出菇管理(調節(jié)“溫、水、氣、光”):
出菇期間,主要注意溫度、濕度、通風、光照幾個因素的影響。棚內適宜的溫度為:13-25℃,料溫為:10-20℃;不同時期的濕度有所不同;通風良好;有微弱散射光。除此以外,主要注意刺激原基發(fā)生和促進子實體生長。①刺激原基發(fā)生:當土面有大量菌絲冒出時,在棚內空中噴霧狀水,1次/d,空氣濕度為80-85%。調控棚內溫度為 13-20℃左右。通風良好,白天棚內有微弱散射光。過2-3d,有少量原基冒出。②子實體生長:當有大量原基發(fā)生時,早晚各噴1次霧狀水,空氣濕度為85-90%。溫、氣、光跟刺激原基發(fā)生相似。過10-15d,菌蓋長到直徑2.5-5cm。endprint
(11)采收及轉潮期管理:
當菌蓋長到直徑2.5-5cm,采收。每潮菇間歇期為5-10d,共可采收5潮菇左右。
二、結果分析
經過2014、2015、2016年連續(xù)3年在同樣中稻田栽培雙孢蘑菇輪作試驗,統(tǒng)計了雙孢蘑菇的單產產量和品質,摸索出了一套在中稻閑置田栽培雙孢蘑菇高產栽培技術的基本流程、技術要點以及可操作性。
1.在中稻閑置田栽培雙孢蘑菇的產量和品質
經過連續(xù)3年的輪作試驗,統(tǒng)計雙孢蘑菇各潮菇的產量、總產量及品質。具體結果如表3。
2.在中稻閑置田栽培雙孢蘑菇高產栽培技術的要點
在中稻閑置田栽培雙孢蘑菇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和普通大田栽培雙孢蘑菇基本相似,但技術要點有所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①菇事時節(jié)的安排,這樣能讓當?shù)氐淖匀粶囟群碗p孢蘑菇生長的溫度相匹配,無需升降溫設施。②堆積發(fā)酵:使用發(fā)酵劑堆積發(fā)酵,溫度高、時間短、有益微生物生長旺盛、操作簡單。③鋪料播種的無菌操作:鋪料播種時手要戴一次性手套,嚴格殺菌,動作快,減少雜菌污染。④發(fā)菌管理初期的高溫調節(jié),避免“燒菌”。⑤ 出菇管理時刺激原基的發(fā)生。
3.在中稻閑置田栽培雙孢蘑菇高產栽培技術的可操作性
本試驗模索出了在中稻閑置田栽培雙孢蘑菇的一個最大的優(yōu)點是可操作性強。整個生產措施簡單粗放,稻草無需托運,堆積發(fā)酵簡單易行時間短,鋪料播種操作粗放,省工省時,效率高。非常適合大面積推廣。
4.在中稻閑置田栽培雙孢蘑菇的產量分析
從2.1表3得到連續(xù)3年的單產產量、生物學轉化率最高分別為13 kg/m2、52%。當前國內大田栽培雙孢蘑菇產量較高的為9 kg/m2,生物學轉化率為36%。所以本試驗相對具有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①使用發(fā)酵劑,堆積發(fā)酵時有益微生物如放線菌數(shù)量多,分解草、糞多種有機物徹底,養(yǎng)分容易被菌絲體和子實體吸收。②菇事時節(jié)安排合理。能在當?shù)刈匀粶囟认绿峁┚z體和子實體生長的適宜溫度。③栽培措施粗放易行,省工省時。適合大面積推廣。
配方2單產產量比配方1高,說明本試驗配方2具有優(yōu)勢。具體體現(xiàn)在:①原料配方的成分充足全面,養(yǎng)分充足,供給菌絲體和子實體的速效肥和長效肥均衡。。②稻草、豬牛糞餅肥、各種化肥的比例為:稻草:豬牛糞餅肥:各種化肥 =62:31.4:6.6。發(fā)酵好的培養(yǎng)料的疏松度非常合適,透水透氣性好。供給菌絲體和子實體生長充足的O2。故配方2單產產量比配方1高。
三、結論和討論
1.在中稻閑置田栽培雙孢蘑菇高產栽培技術的單產產量、生物學轉化率較高
本試驗在中稻閑置田栽培雙孢蘑菇的單產產量、生物學轉化率最高分別為13 kg/m2、52%,當前國內類似栽培技術的單產產量較高的為9 kg/m2,生物學轉化率為36%。所以本試驗的單產產量、生物學轉化率相對較高。
2.在中稻閑置田栽培雙孢蘑菇生產措施簡單粗放,適合大面積推廣
使用發(fā)酵劑堆積發(fā)酵,時間短。整個生產過程簡單粗放,省工省時,可操作性強,能有效可行,非常適合大面積推廣。
3.在中稻閑置田栽培雙孢蘑菇高產栽培技術的可探索性
該栽培技術的產量還能有所提升,主要從原料配方、發(fā)酵劑的種類和使用量、出菇期間增產劑的使用幾個方面進行改善。
參考文獻:
[1] 孔祥君,王澤生.中國蘑菇生產[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0.
[2] 胡斌杰,陳金峰.雙孢蘑菇高產高效培養(yǎng)料配方的篩選[J].北方園藝.2009(7):225-227.
[3] 孫雷,張海峰,倪淑君,等.不同配方培養(yǎng)料對雙孢蘑菇產量的影響[J].中國瓜菜.2011,24(3):19-22.
[4] 候曉偉,王曉巍,陳年來,等.雙孢蘑菇培養(yǎng)料發(fā)酵微生物變化對其理化性質的影響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25):111-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