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軍 ,李 鑫 ,李 媛 ,孟 潔 ,黃 燕 ,張 杰
(1.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陜西西安 710065;2.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氣廠,陜西西安 710021;3.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氣廠,陜西西安 710018;4.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廠,陜西西安 710018)
蘇里格氣田蘇X區(qū)塊氣井控水配套技術研究
李彥軍1,2,李 鑫3,李 媛3,孟 潔3,黃 燕4,張 杰3
(1.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陜西西安 710065;2.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氣廠,陜西西安 710021;3.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氣廠,陜西西安 710018;4.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廠,陜西西安 710018)
蘇里格氣田氣井產液主要有7種類型:返排工作液、凝析水、儲層內層竄水、原生層內水、次生層內水、套管外水竄、邊水。在單井施工過程中,不同的工序采用不同的控水配套技術可以有效的防止氣井產液。主要的氣井控水技術有:井位井型優(yōu)選、陣列感應測井識別氣水層、物理下沉劑控水、氣舉閥助排壓裂液。
蘇里格氣田;產液類型;氣井控水
蘇X區(qū)塊位于蘇里格氣田西區(qū)北部,橫跨鄂爾多斯盆地伊陜斜坡、伊盟隆起兩個構造單元,區(qū)域構造為一寬緩的區(qū)域性大單斜,區(qū)塊面積約1 845 km2;區(qū)塊主要目的層為盒8、山1。
蘇X區(qū)塊共完鉆探井33口,生產井54口,平均氯根 2 700 mg/L,共投產 18 口,日產氣量 50×104m3,日產液量43 m3,水氣比 0.86 m3/104m3。
氣井生產過程中產水主要有7種形式:返排工作液、凝析水、儲層內層竄水、原生層內水、次生層內水、套管外水竄、邊水。
鉆井過程中的泥漿濾液、沖砂過程中的沖砂液、措施作業(yè)的壓井液、壓裂液,特征是出水量迅速下降,伴隨著產量的回升,水樣礦化度接近工作液。漏失范圍和滯留狀態(tài)不易確定,難以定量評價,只能根據(jù)出水動態(tài)估算返排的時間階段。
凝析水含量是溫度、壓力和礦化度的函數(shù),根據(jù)經驗公式計算地層凝析水含量,特征是水氣比低(不超過0.5),與產量同步(氣多水多),對氣井生產無影響。
成藏過程中充氣不足的低滲區(qū)或低滲帶包圍的高滲區(qū)(零星分布的水體),蓋層封隔性不好有溢出(低部位高含水,測井解釋為氣水同層),生產壓差>毛管力束縛,儲層泥質含量20%~30%,根據(jù)實驗回歸,排驅壓力0.46 MPa~1.01 MPa,出水特征:氣水同層,開井即見水,零星水體,開采一段時間后出水。
儲層巖石壓實后,氣水壓縮系數(shù)與流動能力的差異使部分束縛水轉化為可動水,并參與流動可動條件,壓實后,形成次生層內水,當生產壓差>毛管力束縛,形成次生可動水分布及出水規(guī)律,淺部位成藏期較短,充氣不足,束縛水飽和度高,次生可動水在淺部位形成的潛力較大;目前深部位開采強度大于淺部位,壓降較大,因此目前深部位的次生可動水量多于淺部位;次生可動水的聚集(大壓差、關井)將形成水鎖,導致嚴重的近井二次污染,應加強疏通[1-4]。
儲層與水層或儲層與隔層之間的壓差達到突破壓力[5],導致垂向流動,單獨水層的水隔層的原生或次生可動水流動條件,壓差>隔層突破壓力,流動面積、壓差、垂向連通性、水源水量,隔層突破壓力,隔層泥質含量 50%~70%,突破壓力 2.8 MPa~5.4 MPa,突破不可避免,只是突破早晚和出水量大小的差別,生產井見水途徑:隔層→儲層→生產井,水層→隔層→儲層→生產井。
地層能量下降,應力改變,地層變形,形成套管與地層之間的縫隙(第二界面),一旦溝通水層或高出水層,易造成射孔處的高出水。水長期沖刷,攜帶走了近井附近的大量地層砂,增加了套管外井壁處的流動通道,一旦溝通水層,將造成大量出水。
受構造的影響賦存于河道低部位的水體,生產過程中,氣井出水量持續(xù)增長,產氣量下降明顯,嚴重影響氣井生產。
根據(jù)氣井產水規(guī)律,針對氣井施工不同工序進行氣井防水措施[8-10]。
3.1.1 優(yōu)選構造高部位井 沿軸線、占高點,頂密邊稀,井距300 m~600 m,井距離氣水邊界400 m~1 200 m,盡量采用水平井,降低邊水影響,發(fā)揮主力層的作用。
實施效果:在構造高部位部署井位,能有效避免邊水影響,蘇1井試氣無阻流量54.75×104m3/d,氯根4 653 mg/L,測試未出水。
3.1.2 優(yōu)選水平井井型 水平井儲層接觸面積大、單產高、生產壓差小,有利于抑制大壓差造成的出水、出砂,邊底水油氣藏(抑制水進)、裂縫性油氣藏(垂直裂縫相當于壓裂)、單一薄層。
蘇X區(qū)塊目前投產水平井2口,平均日產氣量8.67×104m3,平均日產水0.312 m3,水氣比0.036 m3/104m3,遠低于區(qū)塊平均水氣比(見圖1,圖2)。
圖1 蘇2井生產曲線
圖2 蘇3井生產曲線
雙感應測井存在局限性,深感應測井分辨率低,中感應響應函數(shù)不對稱,不能滿足薄層分析需要:僅提供深、中兩條曲線和八側向組合,不能準確反映沖洗帶情況;二維特性在井眼附近變得復雜,高電導率侵入將嚴重影響測量結果。
陣列感應測井采用多個探頭、多個頻率測量地層信息,測量信息多、縱向分辨率高、分辨率統(tǒng)一、探測深度大、測量精度高、準確確定地層真電阻率的優(yōu)點,可有效識別氣水層。
蘇4井深3 569 m至3 570 m,雙側向電阻率為54.4 Ω·m,解釋為氣層,但是陣列感應出現(xiàn)負異常,為典型的水層。井深3 597.3 m至3 600 m,雙側向電阻率為30 Ω·m,解釋為氣水層,但是陣列感應出現(xiàn)正異常,為典型的氣層。
蘇5井井深3 490 m至3 494 m和井深3 515 m至3 519 m,雙側向電阻率為35 Ω·m,解釋為氣水層,但陣列感應解釋為氣層。最終該井不產液,日產氣量4×104m3。
通過上浮劑和下沉劑在裂縫的頂部和底部形成人工遮擋層,從而控制壓裂裂縫過度延伸,起到控水增氣的目的。在前置液中按1:1:1體積比比例摻混加入三種目數(shù)分別為 70~100、40~60、20~40 目陶粒,經過三次停泵使得支撐劑下沉,形成有效的隔層,避免前置液后續(xù)造縫向下延伸發(fā)展、攜砂液合理鋪砂提供基礎條件。
實施效果:截至目前,共開展該試驗8口井,其中蘇6井做了DSI測井,控縫效果較好,達到了控水目的。蘇7井從DSI壓前壓后對比可以看出,壓裂縫主要在儲層內發(fā)育,裂縫向上延伸至3 509 m,向下延伸至3 525 m,裂縫高度為16 m,壓裂縫在目的層內發(fā)育較強,且主要在目的層砂體內發(fā)育,而氣測解釋3 527 m以下為氣水層,因此能夠有效封隔底水氣藏(見圖3)。
圖3 試驗井試氣產液情況統(tǒng)計折線圖
注入氣自上而下逐次通過各級氣舉閥深入井筒積液,降低油層回壓,增強氣井攜液能力,保證氣井連續(xù)生產。氣舉閥與壓裂酸化管柱同步入井,在試氣排液和井筒積液時,利用高壓氣源(壓縮機)實施氣舉排液。
蘇X區(qū)塊共有17口井下入兩級氣舉閥(設計下入深度2 050 m、2 950 m左右),通過現(xiàn)場跟蹤效果,氣舉閥試驗井在1 d至2 d可以快速排出壓裂入井液量,平均返排率達到93%以上。
(1)氣井出水一般分為工作液返排、凝析水、原生層內水、次生層內水、儲層內層竄水、套管外水竄、邊水等7種情況,在不同施工工序采取措施能有效抑制氣井產水。
(2)優(yōu)選構造高部位井,優(yōu)選水平井井型,能有效降低邊水影響,發(fā)揮主力層的作用。
(3)陣列感應測井能有效的解釋氣層,識別水層,防止水層被射穿。
(4)通過上浮劑和下沉劑在裂縫的頂部和底部形成人工遮擋層,從而控制壓裂裂縫過度延伸,能起到控水的目的。
(5)注入氣自上而下逐次通過各級氣舉閥深入井筒積液,降低油層回壓,增強氣井攜液能力,保證氣井連續(xù)生產。
(1)蘇X區(qū)塊開發(fā)程度相對低,地質認識不清楚,儲層高含水,因此為尋找有利目標區(qū),建議向西面評價過程中推廣應用陣列感應測井。
(2)氣舉閥與壓裂酸化管柱同步入井,在試氣排液和井筒積液時,利用高壓氣源(壓縮機)實施氣舉排液,建議在區(qū)塊推廣應用。
[1]高星,陳德洪,朱平,等.蘇里格氣田西部盒8段儲層成巖作用及其演化[J].天然氣工業(yè),2009,29(3):17-20.
[2]李會軍,吳泰然,馬宗晉,等.蘇里格氣田優(yōu)質儲層的控制因素[J].天然氣工業(yè),2004,24(8):12-13.
[3]李宏偉,范軍俠,原士義,等.蘇里格氣田下石盒子組層序地層學與天然氣高產富集區(qū)分布規(guī)律[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6,33(3):340-344.
[4]單少鳴.鄂爾多斯盆地子洲地區(qū)山西組山23段儲層特征評價[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1.
[5]董桂玉.蘇里格氣田上古生界氣藏主力含氣層段有效儲集砂體展布規(guī)律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09.
[6]何東博.蘇里格氣田復雜儲層控制因素和有效儲層預測[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5.
[7]王澤明.致密砂巖氣藏儲層特征及有效儲層識別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0.
[8]楊顯貴,楊志倫,李建奇,等.蘇里格氣田蘇東41-33區(qū)塊氣藏富集區(qū)域預測[J]. 石油天然氣學報,2011,33(12):46-49.
[9]文化國,鄭榮才,高紅燦,等.蘇里格氣田蘇6井區(qū)下石盒子組盒 8 段沉積相特征[J].沉積學報,2007,25(1):91-98.
[10]林文姬.蘇里格氣田盒8段低滲儲層特征及其成因[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9.
TE375
A
1673-5285(2017)10-0070-04
10.3969/j.issn.1673-5285.2017.10.017
2017-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