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愛軍
【摘要】 目的 分析影響產褥期婦女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 并給予針對性的治療對策。方法 200例產褥期婦女, 采用數字隨機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10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治療, 觀察組患者給予綜合治療, 分析影響產褥期婦女心理健康的因素。結果 產褥期婦女心理健康狀況與夫妻感情、懷孕原因、產后并發(fā)癥及分娩方式有關(χ2=7.22、20.11、9.07、10.95, P<0.05)。經多因素分析得知產褥期婦女心理健康狀況與夫妻感情、分娩方式、產后并發(fā)癥密切相關(P<0.05)。結論 夫妻感情、分娩方式及產后并發(fā)癥與產褥期婦女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 給予產褥期婦女綜合治療, 能夠有效緩解產褥期婦女的負面情緒, 有利于產褥期婦女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 產褥期婦女;心理健康;影響因素;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6.044
產褥期婦女俗稱坐月子, 是指產婦分娩后機體、生殖器官復原的一段時間。產褥期婦女的各系統變化很大, 且需要面臨角色轉換, 心理較脆弱, 容易發(fā)生產后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 影響心理健康[1]。產褥期婦女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各不相同, 所以研究影響產褥期婦女心理健康的因素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影響產褥期婦女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進行探討, 并給予針對性的治療對策, 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本院就診的產褥期婦女200例, 所有婦女均心、肝、腎健全, 排除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慢性疾病等婦女。將患者采用數字隨機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100例。觀察組年齡22~41歲, 平均年齡(32.43±6.17)歲, 平均孕周(34.24±1.24)周, 平均體重(52.93±4.47)kg。對照組年齡21~40歲, 平均年齡(32.15±6.35)歲, 平均孕周(34.43±1.09)周, 平均體重(53.18±4.88)kg。兩組婦女年齡、體重、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均征得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及研究對象的同意, 并與研究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治療, 即觀察生命體征, 積極的進行心理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綜合治療, 具體方法:①松弛治療:指導患者取仰臥位, 深呼吸, 緩解產褥期婦女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2次/d, 30 min/次, 治療2周后改為4次/周。②音樂治療:選擇優(yōu)美柔和、輕柔緩慢的音樂, 播放30 min/次, 2次/d, 治療2周后改為4次/周。③藥物治療:對于抑郁、焦慮程度嚴重的婦女, 給予鹽酸氟西汀膠囊(澳大利亞艾華大藥廠, 注冊證號H20100054;規(guī)格:20 mg×28粒)治療, 口服, 1次/d, 早餐后服藥, 連續(xù)治療6周[2]。
1. 3 觀察指標 采用本院自擬調查問卷調查產褥期婦女的夫妻感情、懷孕原因、分娩方式及產后并發(fā)癥;本次發(fā)放120份調查問卷, 回收120份, 回收率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影響產褥期婦女心理健康狀況的單因素分析 產褥期婦女心理健康狀況與夫妻感情、懷孕原因、產后并發(fā)癥及分娩方式有關(χ2=7.22、20.11、9.07、10.95, P<0.05)。見表1。
2. 2 影響產褥期婦女心理健康狀況的多因素分析 產褥期婦女心理健康狀況與夫妻感情、分娩方式、產后并發(fā)癥密切相關(P<0.05)。見表2。
3 討論
產褥期婦女的心理極為脆弱, 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會導致嚴重的情緒波動, 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影響產褥期婦女的產后身體恢復情況及母乳喂養(yǎng)質量[3]。因此, 預防并減少產褥期婦女的心理問題發(fā)生、保障產褥期婦女的心理健康是婦幼保健中的一大重要工作[4]。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 產褥期婦女心理健康狀況與夫妻感情、妊娠結局、產后并發(fā)癥及分娩方式有關(P<0.05);與張亞萍等[5]的研究結果相似。夫妻感情好、計劃懷孕、陰道分娩、無產后并發(fā)癥的產褥期婦女心理狀態(tài)更好。研究表明積極有效的心理治療、松弛治療、音樂治療及藥物治療能夠幫助產褥期克服心理壓力, 緩解焦慮、抑郁情緒[6-10]。
綜上所述, 夫妻感情、分娩方式及產后并發(fā)癥與產褥期婦女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 給予產褥期婦女綜合治療, 能夠有效緩解產褥期婦女的負面情緒, 有利于產褥期婦女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 鞏翠玉, 馬洪濤, 王金明, 等. 孕期心理干預合用養(yǎng)血安神散對產褥期心理健康的影響. 社區(qū)醫(yī)學雜志, 2009, 7(21):34-35.
[2] 方玉榮, 周昕. 140名產褥期婦女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 2001(3):336-337.
[3] 李向云, 董素芹, 王潔貞, 等. 產褥期婦女健康綜合測評及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公共衛(wèi)生, 2006, 22(1):4-6.
[4] 何桂秀. 健康教育對產褥期婦女恢復和生活質量的臨床研究. 醫(y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5(1):193.
[5] 張亞萍, 周麥玲, 黨瑋, 等. 影響產褥期婦女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及治療對策研究.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16(1):182-185.
[6] 曾倩, 梁志聰, 吳美芳. 產褥期婦女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調查. 護理研究, 2015(19):2325-2328.
[7] 張穎, 趙純. 產褥期婦女堅持盆底肌功能鍛煉的影響因素分析與護理對策.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3, 10(14):158-160.
[8] 田淑娟. 影響產褥期婦女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及護理對策.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 2010, 12(1):102-103.
[9] 黃莉莎. 產后婦女的心理健康探析. 科技視界, 2013(23):178.
[10] 白薇. 健康教育對產褥期婦女恢復和生活質量效果體會. 中外醫(yī)療, 2012, 31(20):143.
[收稿日期:2017-06-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