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蓉
(西華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方言詞考釋
吳海蓉
(西華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是日本學(xué)者波多野太郎所編,該書將中國地方志中有關(guān)方言的部分進(jìn)行匯編影印,這對(duì)漢語方言研究、漢語詞匯研究和辭書編纂修訂等至今仍有參考價(jià)值。本文試對(duì)其收錄的“琴廬”“祃酒”“禽”“底高”“葳蕤”“冉鎌”等六個(gè)方言詞進(jìn)行考釋。在對(duì)方言詞進(jìn)行判斷時(shí),我們?nèi)孕柚?jǐn)慎,需要根據(jù)文獻(xiàn)等各種證據(jù)綜合判斷。
《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方言詞;考釋
《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1—9編)是日本學(xué)者波多野太郎1963至1972年陸續(xù)出版的著作。該書將中國地方志中有關(guān)方言的部分加以匯編影印,每編卷首有導(dǎo)言,卷末附有該編所收方言詞匯的索引。從第一篇至第九篇共記載有方言材料的舊方志有272種,涉及17個(gè)省,見下表。
《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所收省份及數(shù)量情況
《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所收集的材料是不完全的,如它完全缺少像臺(tái)灣、江西這些省份的方志材料。就是已經(jīng)收集的十七個(gè)省的方志材料,也有許多重要遺漏。不過將中國地方志中有關(guān)方言的部分加以匯編影印,對(duì)漢語方言研究及辭書編纂提供了資料和閱讀便利,具有重要參考價(jià)值。
本文選取的六個(gè)方言詞源自其中的《貴縣志》《重修恩平縣志》《靖江縣志》和《蕪湖縣志》。貴縣(今為貴港),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東南部,東南西北分別與梧州市、玉林市、南寧市和來賓市接壤。貴港市的語言分別有土白話(俗稱貴縣話)、客家語(俗稱麻介話)、白話和普通話四種。恩平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周邊與開平市、臺(tái)山市、新興縣、陽東縣和陽春市相鄰。恩平話屬于廣東粵方言的四邑片粵語。靖江位于江蘇省,東南西三面環(huán)江,南與張家港市、江陰市、武進(jìn)市隔江相望,東北至西北與如皋、泰興市毗連。靖江話屬于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蕪湖市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北與合肥市、馬鞍山市毗鄰,南與宣城市、池州市接壤,東與馬鞍山市、宣城市相連,西與銅陵市交界。蕪湖話屬江淮官話洪巢片,混雜吳語。由于太平天國戰(zhàn)爭和清末大規(guī)模江北移民,蕪湖市區(qū)語言已經(jīng)百分之百江北化。蕪湖郊縣方言則為吳語,屬于吳語宣州片,廣泛分布在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等多個(gè)鄉(xiāng)鎮(zhèn)。
根據(jù)《漢語方言大詞典》的記載,從字面上看,方言詞是某一種方言里的詞匯。但實(shí)際上,方言詞匯系統(tǒng)的構(gòu)成是很復(fù)雜的。本文之所以選取“琴廬”“祃酒”“禽 ”“底高”“葳蕤”“冉鎌”六個(gè)詞語,是因?yàn)椤拜谵ā币辉~在普通話和方言里都有,容易被誤解和望文生義;“祃酒”“底高”“冉鎌”是只在極少地區(qū)使用的詞語,屬于特殊詞匯;“琴廬”“禽 ”在方言區(qū)已經(jīng)極少使用,且被音近義同的其他詞語替代,容易被誤解。
筆者選取了《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出現(xiàn)的六個(gè)方言詞進(jìn)行考釋,望方家正之。
《貴縣志》:“琴廬。俗謂蜘蛛為琴廬。琴,俗讀如克巖切。琴廬,殆為‘勤羅’一音之轉(zhuǎn)。按:蜘蛛即‘知織’之轉(zhuǎn)音,見《物名溯源》?!棥诹_’義同而音異者也?!保?]199
吳按:“琴廬”是名詞,屬粵語,見民國二十三年(1934)《貴縣志》卷二《社會(huì)》?!稘h語大詞典》、北大中文系《漢語方言詞匯》和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皆未收錄。另外,我們在檢索“琴廬”一詞時(shí),發(fā)現(xiàn)“琴廬”似僅見于《貴縣志》,并未在其他文獻(xiàn)中出現(xiàn)。《漢語方言大詞典》:“[琴廬]〈名〉蜘蛛?;浾Z。廣西貴縣。1934年《貴縣志》:‘俗謂蜘蛛為~,殆為勤羅一音之轉(zhuǎn)?!保?]5878據(jù)《漢語方言大詞典》的收錄,“琴廬”一詞僅見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的《貴縣志》,未提及所見卷數(shù),不便讀者檢閱?,F(xiàn)今,在粵方言中大多地區(qū)人們更多的是使用“蠄蟧”來表示“蜘蛛”。
“蠄蟧”與“琴廬”同義音近。據(jù)《漢語方言大詞典》的記載,“蠄蟧”一詞在客話、閩語和粵語中皆有,都表示“蜘蛛”的意思[3]7396??梢姟跋埾o”一詞并不僅限于粵方言。除《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外,《漢語方言詞匯》[4]81《廣州方言詞典》[5]296皆收錄了“蠄蟧”一詞。另外,對(duì)“蠄蟧”一詞檢索后,我們發(fā)現(xiàn)“蠄蟧”一詞在其他縣志中也存在,如《番禺縣志》《南??h志》《陽春縣志》《陽江志》《開平縣志》《東莞縣志》《西寧縣志》等縣志,可見“蠄蟧”表示“蜘蛛”用法在粵方言中使用地較為普遍。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一:“石尤多以夏秋間潮上時(shí)發(fā),發(fā)必三日連發(fā),望西北云起,如蠄蟧腳。瞬息卽至,船行宜早避之。”[6]28清代盧燮宸《粵中蠶桑芻言·飬蠶事宜條例》(清光緒番禺黃從善堂刻本):“或望云形四邊起蠄蟧爪行走不定,或在天邊起水狗杙者,主日間有狂風(fēng)暴雨。”
《恩平縣志》:“又‘祃’,本音‘罵’?!对娊?jīng)》:‘是類是祃’。謂軍人隨所至之地而祭也。今讀‘祃’為‘牙’,于工人初一十五之酒菜謂之‘祃酒’?!保?]183
吳按:“祃酒”是名詞,屬粵語,見民國二十三年(1934)《恩平縣志》卷四《風(fēng)俗》,意思是工人初一、十五兩的酒菜稱為“祃酒”?!稘h語大詞典》《近代漢語詞典》《漢語方言詞匯》《廣州方言詞典》皆未見收錄?!稘h語方言大詞典》:“[祃酒]〈名〉工人初一、十五所飲用的酒菜?;浾Z。廣東恩平?!抖髌娇h志》:‘于工人初一十五之酒菜謂之~。’”[3]2947據(jù)《漢語方言大詞典》的記載,“祃酒”只見《恩平縣志》,“祃酒”一詞似僅見于粵語。對(duì)“祃酒”一詞進(jìn)行檢閱后,我們發(fā)現(xiàn)“該詞并不僅限于廣東恩平一縣,廣東的其他地方也有一樣的說法,如民國鉛印本《花縣志》卷二收錄“祃酒”一詞:“于工人初一十五之酒菜謂之‘祃酒’。”
據(jù)《恩平縣志》的記載,今讀“祃”為“牙”。方言中亦有“牙祭”的說法,意思是每逢月初、月中吃的有葷菜的飯。筆者發(fā)現(xiàn)“牙祭”一詞,在古今不少方言中都有,使用比較普遍?!稘h語方言大詞典》:“[牙祭]〈名〉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的有葷菜的飯,也泛指偶爾吃的豐盛的飯菜。(一)西南官話。四川成都:大家談笑著,贊美著,都說今天的晚餐是一頓豐盛的~。(二)江淮官話。安徽全椒?!度辶滞馐贰返谑嘶兀骸匠C咳站褪切〔孙?,初二、十六跟著店里吃~肉。’”[3]677《漢語大詞典》中也有收錄,釋義與方言詞典差不多?!把兰馈笔敲~,動(dòng)詞則說成“打牙祭”。汪平《貴陽方言詞典》、李榮《婁底方言詞典》和《武漢方言詞典》皆有收錄。據(jù)《漢語方言大詞典》的記載,認(rèn)為“牙祭”原為古時(shí)軍營中每月初二、十六殺牲祭旗而后分食祭肉。后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菜的飯稱牙祭?!顿F陽方言詞典》原指農(nóng)歷初二、十六買刀頭豬肚腹部的肉敬財(cái)神菩薩,或指某一餐改吃肉,即改善伙食為“打牙祭”。再參考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為標(biāo)準(zhǔn)的《漢語大詞典》及其他方言詞典中的說法,“牙祭”表示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菜的飯的意義應(yīng)是由“古時(shí)軍營中每月初二、十六殺牲祭旗而后分食祭肉”所演變。又“牙”古疑紐魚部,“祃”古明紐魚部,“祃”“牙”同韻。祭古精紐月部;酒古精紐幽部?!暗l酒”與“牙祭”意義相通且音近,似是由于各地風(fēng)俗各地不一,在各個(gè)方言中的不同說法。
《恩平縣志》:“蟾蜍”讀“禽 ”。[1]193
吳按:“禽 ”是名詞,屬粵語。見民國二十三年(1934)《恩平縣志》卷四《風(fēng)俗》。《漢語大詞典》《漢語方言大詞典》《廣州方言詞典》《漢語方言詞匯》皆未收錄,當(dāng)然,對(duì)“禽 ”進(jìn)行檢索后,發(fā)現(xiàn)該詞也并不僅限于《恩平縣志》,民國《西寧縣志》卷四也提到了:“蟾蜍讀如禽 ?!备鶕?jù)《西寧縣志》的說法,“禽 ”一詞似應(yīng)為“蟾蜍”注音。通過對(duì)廣東方志以及相關(guān)的文獻(xiàn)查詢后,發(fā)現(xiàn)“禽 ”一詞在現(xiàn)今的粵語中極少使用了,人們更多的是用“蠄蟝”。
據(jù)《廣韻》的記載,“禽”和“蠄”同屬群紐侵部;“ ”和“蟝”同屬魚部?!扒?”和“蠄蟝”同義音近。蠄蟝,《漢語方言大詞典》《漢語方言詞匯》[4]71《廣州方言詞典》皆有收錄。《漢語方言大詞典》:“[蠄蟝]〈名〉蟾蜍,癩蛤蟆?!保?]7396該詞在粵語閩語中皆存在?!稄V州方言詞典》:“[蠄蟝]蟾蜍,俗名癩蛤蟆,俗字,本字應(yīng)為‘蟾蜍’。口語變讀此音”[5]297
《靖江縣志》:“靖語謂‘甚么’曰‘底高’?!保?]41
吳按:“底高”是代詞,屬吳語,見清光緒五年刻本《靖江縣志》卷五《食貨志》?!稘h語方言詞匯》《漢語大詞典》未收錄,石汝杰、宮田一郎《明清吳語詞典》有收錄,并提及所見方志及卷數(shù)。[7]130《漢語方言大詞典》:“[底高]〈代〉什么。吳語。江蘇靖江?!保?]3576據(jù)《漢語方言大詞典》的收錄,“底高”也作“底皋”,僅見于重修本的《靖江縣志》,并列舉了一個(gè)例子,1983年第5期《鄉(xiāng)土》:“可是靖江一帶就不一樣?!珮幼幽兀啃履镒哟┑氖峭燎嗖家律?,土青布裙子,十分樸素?!庇燃t主編的《中國靖江寶卷》中有上百條“底高”的用例,皆表示“什么”的意義?!吨袊附瓕毦怼なゾ怼分械摹度毦怼罚骸案赣H,小時(shí)候我不懂禮,現(xiàn)在他們長大了怎么也不懂禮?我作整楫,他們?yōu)榈赘咧蛔靼胍荆俊保?]111《中國靖江寶卷·草卷》中的《牙痕記》:“安能是個(gè)安童,來格假山石身邊,來下唱春腔,唱格底高呢?”[8]969《中國靖江寶卷·草卷》中的《和合記》:“底髙叫涼亭?涼亭是歇腳亭,來我們靖江看不見,跨過江到江南就多嘍?!保?]1328
“什么”,靖江方言說成“底高”,讀[ti35k蘅35]或[ti蘅35]。前者俗寫為“底高”或“低高”;后者因與“屌”字音同,為避免聽感上的粗俗,一般寫成“吊”,如靖江語“關(guān)你吊事”?!暗住毕喈?dāng)于“何”“什么”,但“底高”一詞為“何”,于書無據(jù)。有人認(rèn)為“吊”是“底高”的合音,根據(jù)趙元任先生的《現(xiàn)代吳語研究》,“底高”應(yīng)是“吊”的分音?!冬F(xiàn)代吳語研究》[9]100中提到了國語表“什么”時(shí),丹陽記為“底告音”,靖江記為“低高皆音,刁音”,皆屬于“底音異”。而“吊”作“何”解,于古有征。如唐代劉肅《大唐新語·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關(guān)汝底事而生異議”,其中“關(guān)汝底事”與靖江話的“關(guān)你吊事”幾乎沒有多大差別。因此,靖江話里的“吊”,或是表示“何”意義的“底”字音變而來,即趙元任先生所說的“底音異”。
《靖江縣志》:“亦有反言者,神氣不振曰‘葳蕤’。本榮盛意。不要曰‘要他’平聲,不做曰‘做他’,平聲。不肯曰‘倒肯’,無曰‘倒有’之類?!保?]44
吳按:“葳蕤”是形容詞,見清光緒五年刻本《靖江縣志》卷五《食貨志》。據(jù)《廣韻》記載,“葳”和“蕤”同屬微部,“葳蕤”為聯(lián)綿詞。符定一《聯(lián)綿字典》亦收錄。《漢語方言大詞典》《明清吳語詞典》《漢語大詞典》和《近代漢語詞典》皆有收錄。據(jù)《漢語方言大詞典》[3]5922記載,“葳蕤”一詞在閩語、西南官話、吳語中皆有,并不僅限于吳語,在閩語中表示衣服破爛,在西南官話和吳語中才表示委靡。表示“神氣不振”一義見清乾隆十五年《昆山新陽合志》和《靖江縣志》?!睹髑鍏钦Z詞典》:“葳蕤,〈形〉萎靡不振?!保?]628列舉了《拍案驚奇》22卷、《二刻拍案驚奇》22卷和《生綃剪》13回中的相關(guān)例句?!拜谵ā币嘧鳌拜诋c”“萎蕤”,《重修靖江縣志》5 卷:“又作‘萎蕤’?!惫饩w《黎里續(xù)志》1卷:“少精彩曰萎蕤?!?/p>
《蕪湖縣志》:“物之不真實(shí)者,謂之冉鎌。俗音若‘穰’腔,此‘冉鎌’聲之轉(zhuǎn)也?!保?]9
吳按:“冉鎌”是名詞,屬吳語,見于《蕪湖縣志》(民國重修本)卷九《地理志》。據(jù)《廣韻》記載“冉”和“鎌”同屬談部,“冉鎌”為疊韻聯(lián)綿詞,《聯(lián)綿字典》也記載為疊韻聯(lián)綿詞?!睹髑鍏钦Z詞典》《漢語大詞典》未收錄?!斗窖浴肪砹骸皞挝镏^之‘冉鎌’?!保?0]465《漢語方言大詞典》:“[冉鎌]〈名〉假貨。吳語。安徽蕪湖縣?!保?]1263據(jù)《漢語方言大詞典》的收錄,“冉鎌”一詞似僅見于《蕪湖縣志》,也未提及所見卷數(shù),不便讀者檢閱。但民國鉛印本《南陵縣志》卷四也有相似的記載?!叭芥`”為疊韻聯(lián)綿詞,意思是物不真實(shí),即假貨?!叭芥`”一詞并不僅限于蕪湖,《漢語方言大詞典》應(yīng)增補(bǔ)《南陵縣志》。同樣,《安徽通志稿》卷一百五十七:“冄鐮,《方言》‘冄鐮,危也。東齊偽物謂之冄鐮?!衲狭曛^物不真實(shí)為冄鐮,音轉(zhuǎn)如穰腔?!薄皟宴牎奔礊椤叭芥`”?!皟选睘椤叭健敝愺w,“冄”系據(jù)小篆形體楷定而成,大徐本、段注本《說文解字·冂部》皆作“冄”,《集韻·上聲·琰韻》《類篇·冄部》《字匯·冂部》《漢語大字典·冂部》均載有“冄”字,皆為“冉”之異體。另外,據(jù)《漢語大字典》《中華字海》的記載,“鐮”為‘鎌’的簡化字。
我們在考釋方言詞的過程中,通過與目前一些方言詞典及語文辭書進(jìn)行對(duì)比,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中收錄的方言詞語在這些詞典中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記載。這些詞語可為詞典編纂提供一些參考,也有助于語文辭書釋義更趨精準(zhǔn)。如《漢語大詞典》,作為一部大型歷時(shí)性的語文辭書,編纂方針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但“由于漢語歷史悠久,古今著作極其繁復(fù),要給每個(gè)字詞的各個(gè)意義列舉恰當(dāng)?shù)臅褜俨灰??!蓖瑯?,《漢語方言大詞典》雖收錄了這些詞,但是在釋義上卻并不完整。本文所選的六個(gè)方言詞除“葳蕤”外,其余的五個(gè)方言詞《漢語大詞典》都未收錄。那么,本文試著以《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中的詞語進(jìn)行考釋,以期對(duì)《漢語大詞典》《漢語方言大詞典》的一些條目進(jìn)行補(bǔ)正。
[1]波多野太郎.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第一編[Z].橫濱:橫濱市立大學(xué)紀(jì)要,1963.
[2]波多野太郎.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第二編[Z].橫濱:橫濱市立大學(xué)紀(jì)要,1964.
[3]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9.
[4]北京大學(xué)中國語言文學(xué)系教研室.漢語方言詞匯[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5]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6]屈大均.廣東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石汝杰,宮田一郎.明清吳語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8]尤紅.中國靖江寶卷[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
[9]趙元任.現(xiàn)代吳語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1.
[10]華學(xué)誠.揚(yáng)雄方言校釋匯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6.
On Dialectal Words in The Dialects Listed in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WU Hai-ro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 637009)
The Dialects Listed in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is compiled by Taro Hatano,a Japanese scholar,who has collected and photocopied the dialectal parts from various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It is still valuabl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dialects and lexicon,the compilation of dictionaries and etc..This paper examines six dialectal words in The Dialects Listed in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including Qinlu[琴廬],majiu[祃酒],qinshu[禽],digao[底高],weirui[葳蕤]and ranlian[冉鎌].The examination of dialectal words should based upon various text documents.
The Dialects Listed in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dialectal words;examination
H164
A
1673—8861(2017)03—0040—04
2017-05-26
吳海蓉(1994-),女,四川平昌人,西華師范大學(xué)2016級(jí)漢語言文字學(xué)專業(yè)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詞典學(xué)。
國家社科重大項(xiàng)目(15ZDB107)。
[責(zé)任編輯]肖 晶